深圳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深圳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动能减弱的背景下,2018年深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三。同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红利不断释放,这些因素正助力健康产业加速发展。

一、经济环境

(一)深圳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2018年以来,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效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深圳经济运行同样稳中有进,经济竞争力持续上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显示,深圳的经济竞争力位列全球第五,比2017年上升一位。从GDP总量来看,2018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增加值24221.98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见图2-1)。

图2-1 2014—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表2-1 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GDP排行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深圳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2018年深圳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961.95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4237.94亿元,增长6.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1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78%(见图2-2)。

图2-2 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四大支柱产业齐齐发力,支撑深圳经济高质量增长。201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96.63亿元,增长12.7%;金融业增加值3067.21亿元,增长3.6%;现代物流业增加值2541.58亿元,增长9.4%;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1560.52亿元,增长6.3%。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090.59亿元,增长7.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6564.83亿元,增长12.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131.20亿元,增长13.3%。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强势,为深圳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强劲势头,对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8.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最大、创新最密集的两个产业领域,实现了较快增长,持续发挥支柱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2018年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规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九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范围进一步扩大,未来将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深圳从2009年起开始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深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201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产业范围由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扩大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2012年超过20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逐年增强,2009—2012年产业增加值从2265.64亿元提高到3982.44亿元,年均增长20.5%,占GDP比重提升至29.9%。2013—2018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突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贡献度显著提升,实现了新的跨越。2013—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7003.48亿元提高到9155.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4.3%增加至37.8%。产业范围也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产业的分类看,2018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3个产业的增加值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跑其他产业,实现增加值4772.02亿元,增长10.9%;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1240.73亿元,增长3.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1065.82亿元,增长10.7%;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990.73亿元,增长11.7%;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421.69亿元,下降11.3%;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65.61亿元,增长8.6%;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298.58亿元,增长22.3%(见表2-2)。

表2-2 2018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为了进一步提升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引领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将通过三步走策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质量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球重要的新经济发展策源地。

计划到2020年,实现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硬条件与软环境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源头创新的支撑能力切实增强,新建50个以上创新载体,培育10家以上技术引领型的研究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创新型企业,创新推出一批精准化扶持政策,组织实施100个以上重大科技产业发展项目,造就一支以世界级科学家、杰出企业家为主体的领军人才队伍,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使产业平台、设施及环境日趋完善,基本形成全域统筹、重点突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优势领域力争打造出万亿产业集群,在前沿领域争取建成一批带动能力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计划到2025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国际知名,掌握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力争培育更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业规模超百亿、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更多千亿级和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再经过长期的努力,持续突破一批颠覆性技术,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持续支撑经济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发展,为建成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该政策充分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决心,对于深圳健康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排名位于全国之首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深圳市政府率先加大营商环境的改革力度,致力于营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一揽子“先行先试”政策走在全国前面。在《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数据指出,2018年,深圳从2017年的第三名跃升至排行榜首位(见表2-3)。

表2-3 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图2-3 2018年中国主要城市营商指数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18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活跃市场、扩大开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深圳精准施策推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千亿”措施,2018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4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6%。同时,率先出台化解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政策措施,在全国设立首个150亿元的政策性纾困资金。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圳组建30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设立50亿元的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实现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6%。并出台了《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若干措施》,推出8项举措、11个政策点,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良好的融资生态环境。

在投资发展、创新创业方面,2018年深圳出台的《营商环境改革20条》政策措施中指出:缩短企业开办时间,从9天减至4天;出口通关、外商登记备案时间分别压缩69%、60%;企业出口退税时间压缩20%;12项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一小时办结;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由原来的267个工作日减少到9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控制在33个工作日以内等等。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深圳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创业活力,2018年全年新设立企业29万户,总量增长11.6%。新增上市公司16家,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26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长近1.2倍,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增长11%,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18%。

在活跃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深圳坚持内外市场两手抓。2018年深圳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进出口额增长9.9%,建成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加快推进巴新拉姆二期水电等项目,深越海防合作区一期工程完工。新增米兰、迪拜2个友好交流城市,新增伦敦、巴黎等15个国际通航城市,国际航空旅客增长34%,国际邮轮旅客增长93%。与其他国内城市合作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建设进入新阶段,合作区正式揭牌,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完成,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10个,小漠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加快推进。深莞惠“3+2”经济圈合作不断深化,深圳与哈尔滨33个对口合作项目加快实施。

另外,深圳在全国率先改革并实施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制度,营商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等均走在全国前列,前海蛇口自贸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社会环境

(一)人口总量增加,人才吸引力提升

由于深圳聚集大量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教育医疗等宜居资源,近年来仍保持较高的人口流入。据深圳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同比增长49.83万人,增量较过去3年有所减少。但对比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增量遥遥领先。新增的人口数据显示,深圳2016年新增常住人口52.97万,2017年新增常住人口61.99万,2018年新增常住人口49.33万人(见图2-5)。3年累计增加常住人口达165万,连续两年增量领跑北上广。

图2-4 2018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资料整理。

图2-5 2016—2018年深圳市流入人口增量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资料整理。

人口资源是重要的特殊资源,在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转向“人才红利”助推社会经济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近14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了社会需求,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社会消费。然而伴随着我国步入深度城市化阶段,适龄劳动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高峰期逐渐消失,人口资源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特殊资源。由于我国当前仍有巨大的人口数量,人口劳动的参与率还在提高,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的同时,人才红利也正在形成,正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提供智力基础和支撑。近年来深圳持续的人口增量,同时作为新生代的人口增量,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创新潜力、较强的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这些持续的人口增量,将会转化为深圳的创新动能、消费动能和产业红利,增强深圳的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

另外,深圳对人才引进工作非常重视。多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先后出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发展的高地。同时,市财政每年投入引进人才的资金超过40亿元,区财政以及各方面资金总量超过100亿元。近几年,深圳政府继续出台多部人才政策,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在人才安居保障、给各类人才“松绑”、落实人才自主权、优化人才服务等方面大胆突破,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017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申请,该项政策是深圳首个单纯的积分入户政策,其目的是在纯粹的学历、技能等考量标准之外,为长期在深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开辟一条新的入户渠道。2018年在《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中,从实施更优惠的人才住房政策、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以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在多年努力下,深圳的人才战略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成效,并为整个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深圳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510万人,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480人。其中,国内高层次人才8171人,2018年新增认定1192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人才4309人,2018年新增认定1355人。

(二)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持续驱动“银发经济”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不断加深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在国内老龄化大趋势下,深圳也正小跑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28.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大约有90万老年人,加上来深投靠子女和“候鸟”型老年人实际上有超过120万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逼近7%,预计2020年深圳将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也成为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国家及地方频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和养老体系构建。从养老设施建设、用地、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养老服务补贴、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等各个方面都提供配套扶持政策以深化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

深圳市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密集出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和《深圳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11—2020)》《深圳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深圳市关于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性规范性文件。

虽然目前深圳老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深圳养老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养老工作所依据的政策零散且效力不高,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养老人才短缺和扶持措施不足。同时,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立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投入将是多样化的,要素也将是多样化的。老龄化进程加速也势必带动药品、检测、养生等相应需求。因此,不断逼近的老龄化社会将会带来新一轮的“银发经济”,也将会给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结构性改变。

(三)慢病趋势持续上升,政府加大防控支出

由于慢性病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等诸多问题,深圳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处于持续上升态势。据统计,深圳居民死因前三位均是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60%。虽然深圳是一个年轻城市,但是某些慢性病的患病率或危险因素却远超全国水平,如深圳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8.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同时,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居民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据深圳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发肿瘤病例近2.6万例,肺癌依旧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榜首。

表2-4 2018年深圳居民主要癌症发病率

数据来源:深圳市卫计委。

为了保障市民健康,深圳不断在慢病防治上实践探索。过去两年,深圳累计完成社区人群风险评估近4万例,高危人群临床筛查11631人次,确诊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2例,各类阳性病例968例。面对慢病持续上升的严峻性,近几年来深圳出台了系列防控措施。201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健康深圳、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的意见。同年,还出台了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抓手,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部门已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深圳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深圳市癌症防治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导各级机构开展癌症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另外,除了在政策方面加强慢性病预防,深圳还加大提供数千万常规防治经费支持。每年市财政配有数千万常规防治经费,同时另行给予各类专项经费,用于基线调查、慢性病管理、人才培训、疾病监测、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设备添置、慢性病宣传、健康咨询活动及科研等,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有数据显示,深圳健康体检人数已经达到750万人次,占深圳人口总数比重达到60%。伴随着对慢性病防治的实践探索,更多全新的、多样化的治疗方式将会不断涌现,健康产业的产业形态也将不断丰富。

三、产业环境

(一)产业政策持续完善,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生命健康产业的资金、产业基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及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深圳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1.多项产业规划支撑健康产业发展

深圳于2009年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生物产业,出台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和《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2013年又提出《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及《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为深圳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生命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2016年深圳再次将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进行了新一轮的健康产业规划布局,深圳市卫计委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2017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工作目标、路径和措施,涵盖11项行动计划、35个方面、94条具体措施,构建健康全民参与新格局,把健康中国、健康广东的“规划图”转化为健康深圳的“施工图”。

2.产业专项扶持助推健康产业发展

2017年,深圳围绕“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政策。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承担全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五位一体、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2017年1月1日,我国首部地方医疗基本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施行,对深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予以固化。为配合该医疗条例的实施,深圳市卫计委印发了《深圳市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变更登记、补办、校验、延续等均做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11月30日,深圳印发了《深圳市社会办医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整合和细化了2013年以来涉及社会办医的各项法规,共梳理出13项财政扶持政策,为社会办医提供清晰的“获奖指南”。2017年,深圳出台国内首个家庭医生服务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深圳市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给家庭医生服务定标准,还在全国率先定了一把“尺”——《深圳市高级家庭医生胜任力评估指南(试行)》,用来衡量谁是优秀的家庭医生。此外,深圳还出台了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公共卫生强化行动、慢性病“防治管”一体化服务管理等专项方案,把“健康深圳”建设落到实处。

2018年,深圳市政府又颁发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扶持健康产业发展。2018年11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提升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引领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2月,深圳市发改委起草了《关于促进深圳市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旨在增强深圳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办法的通知》,加强深圳市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建设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二)创新环境不断完善,释放强大动能

1.继续推进深圳自主创新高地建设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是深圳发展强劲的内生动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一国或一个区域科技研发实力、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深圳市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可以看出,深圳可以迅速从一个边陲县城建设成为一座创新型国际化城市,持续的研发投入是重要因素。

从科研投入来看,近年来深圳科研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4%,占比GDP比值达到4%左右。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占GDP比重4.2%(见图2-6)。对比全球各国的研发投入,目前仅有以色列和韩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可以看出,深圳全社会科研投入占比GDP的数据,已经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

图2-6 2014—2018年深圳市科研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得益于科研投入的持续支出,深圳的研发成果、创新平台建设硕果累累。据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深圳专利申请量22.86万件,授权量14.02万件,同比增长29.1%和48.8%;发明专利申请量6.99万件,授权量2.13万件,同比增长16.1%和12.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万件,占广东省申请总量的71.5%,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在创新载体建设成果方面,2018年,深圳新增各类创新载体189家,累计达1877家。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深圳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此外,2018年深圳制定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办法,开展芯片、医疗器械等10项关键零部件重点技术攻关,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组建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新型基础研究机构10家。

2.加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圳市加强对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发布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并接连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文件,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促进创客发展若干措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和发布,为深圳的科研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2018年深圳创新环境建设继续向前迈进,建设了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达23项,资助金额1035万,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0项,资助金额1098万元,项目涵盖知识产权维权、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前沿问题研究、保护平台建设等内容。同时,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201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审制”,出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20条,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科技经费管理自主权。

3.持续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

深圳持续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以求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圳谋未来。2018年2月深圳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备选地区之一,并发布《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其中,《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要求到2020年,深圳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4件。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逐步成长,形成一批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

在《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中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经济、社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共享。探索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学习型社会,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现实样板和深圳经验。其中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全市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4万件。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6个,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达到2200家以上。人才高地建设目标: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人,新增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1500人,新增技能人才6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