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丸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长孙无忌的结局如何?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叫黔州,大概是今天重庆武隆、彭水一带。唐代开国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就被贬于此地,并自缢身亡。无独有偶,十四年前,长孙无忌的外甥,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同样被贬于此,也死在这里。

李承乾为什么以太子之身份造反并被废掉,然后被贬黔州,具体见另一篇文章。

这里我们要讨论长孙无忌,以开国功臣之身为什么也被贬到黔州,并自缢身亡。

长孙无忌开国之功我们就不谈了,这里仅从他在李治登基之后说起。李治在其兄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后而成为太子,长孙无忌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李世民当时害怕李承乾被废掉之后,如果立另一个儿子李泰当太子,必然导致李泰会杀了李承乾。因为李承乾一直都觉得李泰对自己的太子之位有威胁,二人形成竞争局面。为保住这二子平安,必须选择二人之外的皇子。

这两个皇子之外,李治与吴王李恪是众多皇子中的备选人物,相比之下,李恪比李治更出色一点,李世民也知道李治的能力不够,性格懦弱,他也是想把江山交给有能力的儿子的,但是这会儿,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由于李恪生母是隋朝皇帝杨广之女,这种血统来当太子不合适,李世民当时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另外长孙无忌这样说是有私心的,他当然愿意自己的亲外甥当皇帝了。所以李治能承继大统,长孙无忌是有功劳的。

虽然如此,但是长孙无忌一直都低估了一个女人的能力,就是武则天。

李治即位之后,长孙无忌作为托孤首席大臣,乾纲独断。本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武则天已经从后宫打入皇室,并将李治制约住,以至于李治要废掉原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但是长孙无忌死活不同意。不过武则天最后还是得逞了。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一直积蓄力量想干掉长孙无忌,因为这是她通向最高权利道路上的绊脚石。这时候,其实长孙无忌是有所觉察的,但是作为托孤老臣,皇帝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颇有些不屑。

武则天买通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告密,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这时候,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又举了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估计没有想到自己会遭到诬陷,而自己的亲外甥不辨黑白就将自己流放了。这里不得不说武则天手段的高明,李治的无能和懦弱。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李治估计对这个舅舅也印象不好,为什么呢?很大可能长孙无忌对权利的过多留恋,托孤大臣有时候应适时而退,但是长孙无忌总是觉得外甥没长大,乾纲独断,或多或少对外甥皇帝有些压制,导致他向武后倾斜,而想干掉碍事的老舅。

其实李治本意并不想杀了老舅,但是在自己派人调查案件原委过程中,被派遣的人到黔州就假传圣旨勒令长孙无忌自杀,没办法其自缢身亡。

长孙无忌最后不得善终,是个讽刺的悲剧。当年,长孙皇后就对李世民说过,不要让自己的哥哥过多干政,因为长孙皇后很明智,自己儿子即位,哥哥必然为首席辅臣,而外戚干政无一例外都没有好下场。

长孙皇后的预言不幸应验。一代功臣最后就落得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长孙无忌被武后击败有几个原因:

其一:疏忽大意,并没有将武后的能量参透,他不会想到武后会用这种手段来对付他,而他的外甥竟然就这么轻易判自己有罪。

其二:对权利的过多把握,辅政大臣有时候要适时推出政治中心位置,不得贪恋权利,导致已经成长起来的皇帝对自己诸多猜疑,甚至想干掉自己。

其三:长孙无忌还干了一件事,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且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二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

这种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无中生有的做法,真的也不是忠臣所为,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做法,必然带来朝臣的怨恨和恐惧,为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提供了必然条件。

一代功臣凋零谢幕,幸好李治这个外甥还比较讲亲情,没有诛灭其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