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一开口就让人很舒服的沟通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高情商让熟悉变信任,“聊”出你的好关系

在日常的交际应酬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能处处受欢迎,

获得他人的信任?

为什么有的人费尽口舌却依然被对方拒之千里?

其实,这一切都源自高情商。

高情商的人不仅懂得攻心,

用最贴切的语言攻势去打动对方,

还善于揣摩对方的意图。

所以,高情商的人会格外受欢迎,

他们很容易赢得对方信任,

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得罪人没朋友,怎么破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是否会说话决定了人缘的好坏。会说话的人,人缘普遍很好;而不会说话的人,不仅人缘不好,还容易一不小心就把人得罪了。

许多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口不择言,还认为自己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人得罪了都不自知。要知道,不一定是起了冲突、恶语相向才是得罪人,有时候,我们的思路和表达出现了问题,也会让对方心里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对方即使知道我们不是故意的,但是因为没办法摊开来计较,所以那些隐藏在心里的不舒服也会慢慢发酵,致使对方变得更不舒服,久而久之,也就对我们敬而远之了。

那么,哪些说话方式会得罪人?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

说话技巧

●明明想安慰,却总像是漠不关心

有时候,漠不关心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尊重他人自然会得罪人。有些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我们以为是安慰的话,可能在对方听来就像是漠不关心。

比如,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说:“都是这样的,我们是过来人,这才多大点事。”“哪有人不出错的,都一样。”这种降低事情重要性的语言,在我们看来是安慰别人,可是在别人看来就是漠不关心。这种不仅会适得其反,而且还会让对方觉得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在说风凉话。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安慰的话变风凉话呢?其实,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最好把语言的重点放在人的身上,对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件事对你而言确实挺可惜的,我知道你付出了很多,这些大家都看得到。”“我知道你付出了很多心血,可事情变成这样也不是你的错。”你看,同样是安慰的话,这样温暖的语言就会比上面的合适很多,因为我们把重点放在人的身上了,就会显得更有人气,更温情了。

●明明想关心,却总像是指手画脚

比如,有些人去朋友家做客时,看到房间有点乱就会说:“你家里怎么乱七八糟的啊?”也许我们想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关心,可说出话来却像是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样凭空的话只会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所有的指手画脚,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让对方觉得我们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不平等的沟通方式,自然会引起对方的误会,甚至得罪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才能避免指手画脚呢?我们不妨在表达的时候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这样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因为前者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后者是对自身感受的描述。在说话的过程中,只有平等的沟通才能既表达关心,又不会得罪人。

在恋爱中,有很多女生想关心男生,可说出来的话就是不对。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对方的心情就会愉悦很多。比如,看到男生生病了不吃药,我们不能说:“你怎么回事,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吃药吗?”而应该说:“感冒好点了没?吃药了吗?要记得吃药,早点好起来。”

●明明想委婉礼貌,却总像是暗藏心机

如果有人在说话的时候暗藏心机,我们会是什么感觉呢?肯定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吧,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利用。

比如,有人喜欢在微信上留言“在吗?”“你什么时候有空?”等等,这些看似礼貌的话语,其实也会令人讨厌。因为如果我们不是单纯的问候,而是有事想请求对方帮忙,那么对方一旦回答“在”“有空”就不好再拒绝我们的请求了,而我们的委婉礼貌也就变成了别有用心。长此以往,人缘自然也就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应该第一时间把事情说清楚,要办什么事,什么地方需要帮忙,有哪些顾虑都要与对方讲清楚。而我们直接问别人有没有空,就是在思路上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套路”,人与人之间帮忙也是正常的,只有我们大方地说出来,对方才好确定这个忙该不该帮。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太麻烦了,只是说个话而已,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顾虑呢?再说又不是故意的,如果因为这点事对方就不开心,那就是他自己太小心眼了。

其实,说话的过程本来就是点滴积累、不厌其烦的过程,而那些特别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口才有多么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情商很高,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在每说一句话前都要预先磨去锋利的棱角,保证说出来的话让人心情愉悦,不得罪人。

所以,所有的好口才都是用心包装的,而那些懒得用心的人,在责怪别人小心眼的同时得罪人也就不奇怪了。

总而言之,高情商会说话的人,懂得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怎样说才不得罪人,会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说适宜的话,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碰钉子、不失体面、不得罪人。

察言观色,让“弦外之音”助你聊到嗨

在现实生活中,高情商的人都具备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那就是察言观色。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透露出他的品格,一个人的表情、动作和神情能透露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弦外之音”了解到对方语言中的关键所在和内心真实的想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的大脑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促使一些肌体组织短时间内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更多的时候,它是通过我们的肌体组织,也就是微表情来表达的。如果我们在交流时能边说话边察言观色,就可以捕捉到这些微表情,然后通过这些微表情来获取关键信息,以便更好地交流。

有人说,察言观色犹如“看云识天气”,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怒形于色,更多的人往往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洞察对方的“弦外之音”,助我们聊到嗨呢?

说话技巧

●性格和语言的定位

简单地说,察言观色就是捕捉对方在交流过程中的言谈举止和微表情,然后加以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的过程。

那么,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性格和语言的定位。

所谓性格定位就是对对方的言辞和行为举止进行分析,并判断出对方的性格类型。比如,我们可以谈论一个敏感的话题,然后暗中观察对方的反应,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入微,不能太过武断。比如,有些人看悲情电影会泪流满面,有些人却没有什么反应,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人没有流眼泪就说他们没有被感动,也许这一类型的人只是习惯隐藏自己的情绪而已。

因此,判断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了解对方的性格类型后,就能迅速捕捉到对方最能反映其内心想法的典型部位——眼、手、腿、脚等其他身体肌肉组织,而这些部位恰恰都是对方的语言点所在。

其实,某些身体部位动作的含义我们也是很清楚的,比如:

双眉倒竖,二目圆睁就是发怒的表现;眉头轻蹙,微微咬唇就是陷入思索的表现;而腿部轻颤,则更多的是表现内心的愉悦和悠然。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多注意观察对方的手部动作,虽然有些人也会把手部动作进行巧妙的掩饰,但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还是会“出卖”主人的。比如:生气、发怒的时候双手可能会发抖,或紧握双手,或非常用力地捏住手上的东西,甚至将其捏坏;紧张的时候双手会不知所措,无处安放,或不停地揉搓,或不停地把玩手上的东西;思考的时候双手会有节奏地敲击某个地方,通过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小动作来帮助其思考。

●积极主动地探察

有些人以为察言观色就是简单的冷眼旁观,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积极主动地探察对方的心意,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察言观色。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和手段来试探和激发对方的情绪,这样就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思想脉络。比如,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探察:

(1)闲谈探底

我们可以在进入正式的话题之前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这样既不尴尬,又可以在闲谈中了解到对方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基本情况。

(2)韬光养晦

当我们没有了解对方真正的脾气的时候,可以在不违反自身原则的情况下,先韬光养晦,等对方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后,我们再对症下药,这样对方才能对我们产生好感,更愿意与我们说话。

(3)施放诱饵

所谓施放诱饵,是指我们在说话时有意无意地说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通过对方的反应摸清对方的心理活动,找到语言点。

(4)激将法

有时候,适当地使用一些刺激性的问题可以使对方自乱阵脚,失去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从而暴露出更多的真实信息。也可以故意做出高傲的姿态,以此来激发对方的情绪。

●捕捉并抓住“决定性瞬间”

许多人都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是没有人能做到滴水不漏,因此,能否从对方微妙的变化中捕捉到决定性的瞬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超强的人,更不可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分析,所以,对我们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而具体的决定性瞬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景而异的,所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们可以凭借当时的情况和个人的经验、感觉来决定,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察言观色确实是一门很有技巧的学问,要想好好说话就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想成为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就要学会细心观察,这样才能把握时机,从对方无意间流露出来的表情和动作中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

看准时机,什么都好说

看似普普通通的说话,其实也是有技巧可言的,想要把话说得动听、好听、对方又愿意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把握时机说话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天生性急,总是习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而有些人又总是沉默寡言,该说话的时候不说,总抱着“沉默是金”的态度。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不如话巧。”这也说明了说话是要讲究技巧和时机的。高情商会说话的人都会看准时机再说话,哪怕说得再少也是字字珠玑;而不会说话的人,不管当时能不能说,对方愿不愿意听,都只顾自己的意愿说个不停。那么,说这么多话意义何在呢?

要知道,失足了,你可以马上站起来;而失言了,或许你将无法挽回。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叫急躁;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贸然说话,叫瞎说,这三种说话的方式都是没有把握正确的时机。

说话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双向的交流,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话的对象、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场合等等。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场合和对方的心情等外在因素,就急于说话、信口开河,那么就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时机是由时境决定的,而时境又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就说明我们是以社会背景为基础进行交流的。如果我们想要把握说话的时机,就要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规律,比如: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的规律及特点,只有了解这些社会环境后,才能更好地把握说话的时机。

对我们来说,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也是以客观形式存在的。我们的交流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社会环境也不会以我们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说话时要保持与时境一致,这样才能抓住说话的时机,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说话前还要先确定对方是否已经准备好,是否愿意听我们说话。否则,就算我们说得再精彩,也只是对牛弹琴而已,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沉默或是等待时机再开口。

陈颖的朋友经常向她抱怨:“每次丈夫下班后,想跟他说点事,他就很烦躁,没有耐心听我说,总认为我是芝拿麻绿豆的事去烦他。这不是大事,那也不是大事,那什么才是大事呢?生活不就是由这些小事构成的吗?”

听完朋友的话,陈颖在一旁开导说:“你说的这个情况,我深有体会,其实你只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而已。你想想,你的丈夫上班累了一天,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只想好好地休息,吃一顿可口的饭菜。可是等他回到家,你一开口不是诉苦,就是抱怨或者告状,这个时候他会有心情听你说这些吗?”

陈颖顿了顿,接着说道:“其实,你应该先把这些‘苦’放到一边,然后等你的丈夫吃过晚饭,休息片刻后再把家里的这些琐事说给他听,这样看准时机再开口,会比他一到家就开口效果好很多,说不定还能得到他的支持。”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陈颖在说话时机的把握上是深有体会的,她不仅聪明睿智,而且也非常懂得说话的技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次都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管对方想不想听,都一股脑地倒给对方,显然是不行的,即使对方脾气再好,也有容忍不了的时候。所以,我们在说话前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该出口时再出口。

那么,我们在与别人说话时,又该如何巧妙地掌握时机呢?

说话技巧

●说话时要注意场合

我们说话时要注意看场合,不能不看场合就随心所欲想说就说,这是不会说话的表现。

比如,我们想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最好是选择工作时间,如果选错了时机和场合,那么就算你汇报得再精彩,也会让领导烦心,就更别提汇报效果了。

●说话时要了解对方的心情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而这个脸色并不是片面的面部神色,还包括对方的心情。当对方心情好的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他都爱听;当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我们说得再好听,他也不会喜欢。因此,我们在说话时要先了解对方的心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开口,如果对方心情不佳,那么,我们等对方心情舒畅的时候再开口也不迟。

总之,适当地把握说话时机对我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也是我们达成说话目的的必要因素。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不懂得把握时机,总是想说就说,这样就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遗憾。虽然说掌握时机也是一种直觉,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以上技巧,通过慢慢的积累和磨炼,同样可以把握正确的时机。

高明附和,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说下去

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沟通时,除了要学会倾听外,有时候也需要动一动我们的小嘴,适当地附和对方。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没有走神,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是在用心地听对方讲话,并认同对方的想法,这对对方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比如,当我们表示认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方法真是太好了!”“您说的很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等等。用这些简单的话语表明我们对对方的理解和支持,让对方心甘情愿继续说下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这其实也是附和的一种,说明我们对对方说话内容的关注,用明知故问的方法,让对方愿意与我们继续交流。

说话技巧

有一位老教授正在与门下的几名学生闲聊,正好聊到自己当年读研的事情,就感叹道:“现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真的很丰富,校内有图书馆、体育馆,校外有休闲馆,不会那么单调无聊。以前我读研的时候,生活中只有教室、图书馆和宿舍,可谓是三点一线。”

学生们听后都微微一笑,老教授接着说:“其实,三点一线也好,这样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读书上,没有闲暇时间考虑别的问题,毕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做科研。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选题,是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为了这个选题,我不仅查找了自然地理方面的书籍,还特意查找了许多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方面的书籍,当时的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根本没有计算机和电子文献,所有的资料都要靠自己在纸质书籍上查找,比你们现在做选题可是难多了!”

老教授说完,停了下来,喝了两口茶。

这时,其中一位学生礼貌地问老教授:“教授,当年您研究的选题是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问题,为什么还要涉及生物演化呢?据我所知,当时几乎没有人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您是怎么想到的?”

这位学生问完后,老教授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其实,很多时候,越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才会越有收获,这就是创新。我们来说个现成的例子,比如你现在研究的选题……”

然后,老教授非常耐心地帮助这位学生分析了他的选题,并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而其他几名只知道倾听,没有附和老教授的学生就没有得到老教授的专门指导。

有时候,附和也是一种赞美,它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帮助我们缩小彼此的差异,从而改善我们彼此交往的关系。要知道,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喜怒哀乐,可以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用附和的方式把我们的想法传递给对方,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在用心地与其交流。

适当地附和有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对方了解我们内心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交流的继续进行,进而达到说话的目的。比如,我们和朋友交流时,如果能高明地附和对方,就可以促进彼此之间感情的加深,然后引发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友谊的升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附和并不等于随意插话。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性格比较急躁,自以为理解能力超强,因此,每次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急于插话,还自认为是高明的附和。殊不知,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错误地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且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愉快地交流下去,就要学会高明地附和,让对方心情愉悦,心甘情愿地说下去。

恭维的话怎样说,才不是溜须拍马

不是所有恭维的话都会让人喜欢,如果恭维的话说得不到位,就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恭维他人时要考虑到场合、对象和语言等细节因素,否则说再多好听的话,都只是徒劳。

这就好比吹气球,如果吹得太小,就不饱满;如果吹得太大,就有爆破的可能。同样的道理,恭维他人也要掌握一个尺度,只有恰如其分地恭维才能让我们的交流更融洽。

那些高情商的人在说话的时候会把恭维的话说得恰如其分,这样不仅对方听了舒服,而且也不会太掉身价,所以,把恭维的话说好也是一门学问。恰如其分的恭维是在对方优点及长处的基础上予以肯定,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溜须拍马、刻意讨好。

那么,恭维的话究竟要怎样说,才不是溜须拍马呢?

说话技巧

如果我们在聚会上发现有人歌唱得不错,那么千万不要说:“哇,真是太动听了,这是我听过最动听的歌声了。”这样的恭维,只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太假,太浮夸。但是如果我们说“你今天这首歌唱得很不错,别有一番风味”,那么对方就一定会很高兴。

只有恰如其分的恭维,才能让对方感觉舒服,而溢于言表的浮夸,只会让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可以把对方的优点作为恭维的基础,只有基于事实和优点的恭维才显得更真诚。

适当的恭维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过度的恭维只会让对方认为我们很虚伪,认为我们之所以恭维他们,是因为我们有所图、有所求。

假如我们要恭维的对象是一位老师,那么可以这样说:“听说您的学生×××现在是当红的签约作家了,不愧是您的得意门生,真是名师出高徒啊!”因为,对一个老师来说,最恰当的恭维莫过于对老师说“您教过的学生在社会上真优秀”。

如果我们要恭维一生默默无闻,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高才生的母亲时,我们可以说:“您真是有福气,孩子这么优秀,这么有出息。”因为她一生都在为孩子奉献,并以孩子为荣,因此称赞她的孩子就是对她最大的恭维。

当我们和长辈说话时,可以多称赞他们引以为豪的过去,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别人记住他们当年的业绩和风采。

假如我们说话的对象是年轻人,那么我们不妨称赞他们的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比如:“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敢想、敢干、敢拼搏,这股闯劲确实让人敬佩,前途不可限量!”

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兴隆这样的恭维太过空泛,我们要把恭维的话落到实处,可以称赞他的头脑灵活、勤奋努力或是具有商业天赋等。

恰如其分的恭维不仅可以锦上添花,而且还能雪中送炭。比如,公司有一位非常普通的员工住院了,领导在探望时说:“以往你在公司的时候,感觉不到你做了多大的贡献,现在你住院了,感觉所有的事情都乱了套,你可要快点好起来呀!”你看,领导的这番话既是赞美又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上面这些恭维都是恰如其分的恭维,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恭维,反之,如果我们对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用“天真活泼”“单纯善良”等词,就明显不合适了。

每个人的年龄、地位、性格、喜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恭维他人时,要因人而异,并用符合对方心意的方式来恭维,这样才能起到恭维的效果。

除此之外,恭维的话一定要尊重事实,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去别人家拜访时,称赞别人的房子前最好根据房间的装修风格,猜测对方的喜好,可以说房子的装修别出心裁,很有品位等;如果对方是爱狗之人,我们也可以夸奖他的狗可爱、听话等等。

总而言之,恭维并不是单纯地说好话、拍马屁,而是用恰当的语言来赞美对方的闪光点,高情商会说话的人往往很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总能把恭维的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恭维的最佳效果。如果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那么在对方看来,我们所谓的恭维就显得拙劣不堪。

所以,我们在恭维他人时,一定要把握恭维的分寸,切不可虚情假意,过度恭维。有时候,过于华丽的辞藻,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自在,甚至会让对方认为我们是在溜须拍马。要知道,只有将恭维的话说得恰如其分才是最合适的。

会不会说话,就看你是否懂得换位思考

许多人在说话时都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小故事中,了解到说话时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每次在开车的时候,妻子就在一旁喋喋不休,不是讲公司每天发生的琐事,就是说同事之间的八卦,或是指导丈夫怎样开车,恨不得把所有的事都倒到丈夫的耳朵里。

而丈夫一般都是开着车一路默默无语,其实,丈夫的内心也很烦躁,他希望妻子能保持安静,不那么聒噪,但又害怕直接提出来会影响夫妻感情。于是每天只好隐忍,集中注意力开车。

有一天,妻子正在厨房做饭,丈夫来到厨房后,就在妻子的旁边不停地唠叨:“油太多了,少放一点,健康。”“放点醋吧,去腥的。”“快点,快点,菜要煳了!”

妻子脱口而出道:“你快出去吧,我知道怎么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丈夫听后也没有生气,而是非常平静地对妻子说:“其实我只是想让你明白我的感受,当我在开车的时候,你一直喋喋不休,我是什么样的感觉。”

后来,丈夫开车的时候妻子再也没有过多地唠叨,而是安静地坐在一旁,让丈夫专心地开车。

其实,人与人之间想要更好地理解对方,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向我们敞开心扉。

那么,我们要怎样换位思考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呢?以下几点说话的技巧可供大家参考:

说话技巧

●充分理解对方的感受

所有人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如果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对方的感受,那么对方就会对我们心存感激,这样就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进一步的交流。要知道,“理解能产生良性作用”这话确实不假。

学会换位思考的前提就是充分理解对方的感受,只有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才能敞开心扉,愿意继续交流下去。

●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否与对方很好地交流下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是否懂得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问自己:“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又该怎么办呢?”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对方的立场去分析,也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而且当对方知道我们设身处地地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并愿意与我们进一步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换位思考的前提是用心倾听,切记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更不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是心不在焉地敷衍对方。如果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对方说话,那么就很难达到说话的目的。要知道,专注力是影响说话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我们用专注的神情与对方说话时,对方会回以同样的专注,这样彼此之间才能保持交流的热情。

●客观地评价对方说的话

我们要在说话的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对对方说的话予以客观评价,因为这才是交流中换位思考的特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习惯用不公正的想法,甚至用道听途说的片面信息去评价他人,那么必定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正常交流。我们在与对方说话时,切记不要妄自揣摩,更不可断章取义,而是要通过分析后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良性交流。

要知道,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更和谐,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也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开始的。

换位思考还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许多人认为合作只要注重团队精神就够了,其实不然,在团队中也需要换位思考,特别是当我们与团队成员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此时,换位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理解、更宽容对方。当我们与对方真诚相待,达成共识的时候,就是对方向我们敞开心扉,产生信任的时候,这就是高情商的人会说话的秘诀。

不会安慰,还不如不说话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闺蜜失恋、好朋友失业、家人事业不顺、同事业绩不理想等各种情况。此时,作为朋友、家人、同事的我们,如果确实在行动上帮不了什么忙,那么我们还可以给予他们言语上的安慰。

但是,我们真的会安慰人吗?还是只会适得其反呢?许多人在安慰他人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也替对方感到难过,可是当我们想安慰对方时,却发现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减轻对方的痛苦,甚至有些人还会说出一些不当的言辞,引起对方的反感。

比如,有一个闺蜜向我们抱怨:她的父母一直在催婚,说自己是嫁不出去的剩女,每天都很痛苦。此时,如果我们对闺蜜说:“是啊,你的情况确实让人挺着急的,如果生病了都没有人照顾你……”然后露出同情的眼神。瞧,这就是不会安慰人,如果是这样的安慰,那还不如不说。

此刻,闺蜜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同情,上面的安慰语言只会让她更难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说:“天啊,如果你是嫁不出去的剩女,那我该怎么办?如果到了三十我还没有嫁出去,我感觉天都要塌了……”虽然这样说没有给予闺蜜实质上的帮助,但是可以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让闺蜜有同病相怜的感觉,说不定,闺蜜反倒要来安慰我们了。

再比如,婷婷说她男朋友的妈妈生病了,男朋友每天都忙里忙外,很辛苦,看着男朋友着急上火的样子,她很想安慰,却不知道该怎说,每天只会对男朋友说“别着急,会好的”“不要太担心”之类的话,这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下面故事中的渔夫是怎样安慰他人的。

有一天傍晚,一位年轻的妇女投河自尽了,正好被在船上捕鱼的渔夫救了起来,上岸后,渔夫问妇女:“好好的,有什么事情想不开,要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妇女一直在哭泣,很是伤心,边哭边说:“我才结婚一年,丈夫就喜新厌旧抛弃了我,另娶他人,我的人生已经没有盼头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渔夫说:“我想知道你一年前是怎样生活的。”

妇女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一年前,她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一年前的我还没有结婚,生活得很开心,对生活也是充满了希望。”

渔夫说:“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现在的你和一年前的你情况是一样的,都是自由之身,你只是被时光机送到了一年后,仍然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呀!”

妇女想了想渔夫的话,幡然醒悟,顿时心中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她向渔夫谢过救命之恩后就再也没有寻过短见了。

故事中的妇女由于太过悲伤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渔夫让妇女回忆过去是帮助她找回曾经的美好和快乐,这种巧妙的安慰方式,不仅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而且还挽救了她的生命。

实际上,巧妙地安慰他人,确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是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安慰技巧,不仅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而且还能让人心生好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安慰他人的技巧。

说话技巧

●用心倾听

其实,当对方心里难过、痛苦的时候,对方不需要我们讲一大堆的道理,而是想要一个发泄的渠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苦闷。然而,许多人在安慰他人时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滔滔不绝地向对方讲一大堆的道理。其实,这一步就已经走错了,这种安慰的方式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当对方需要我们安慰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伤痛,然后用心地倾听和陪伴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方的诉说中了解其内心真正痛苦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

●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能用心倾听,就可以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走进对方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建议,起到真正的安慰作用。

●认可对方的痛苦

有些人在对方需要安慰的时候会说这样的话:“你看,人家某某上个月跟你的情况是一样的,别人就没有你这么脆弱啊。”其实,这种安慰的语言是一种错误的安慰方式,说明安慰的人没有认可对方的痛苦。

每个人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我们认为很小的打击,在对方看来就是一次重击。其实,不管打击是大还是小,我们在安慰他人时都要无条件地认可和理解对方的痛苦,让对方觉得你是理解他的。

●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特别伤心的时候,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对方一种安慰,比如拥抱、握手等等。我们在安慰他人时,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传递给对方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依靠的。此时的拥抱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

总之,我们在安慰他人的时候,要做到不打击、不评判,去认可、去接近,用语言的力量或者其他方式给予对方依靠,让对方明白并感知我们愿意为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比“别担心”“没事的”这些看似安慰的话更让人窝心。

哪怕是批评,也要给足对方面子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别人批评自己,因为“忠言逆耳”,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察觉不清,因为“当局者迷”。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好意地提出对方的缺点或错误并试图劝说对方时,对方反而很不高兴,甚至会特别反感,这是因为批评者没有用对方法。

如果我们在批评对方时,使用的方法得当,那么不仅可以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而且还能帮助对方改正原来的缺点或错误的观念。反之,如果我们在批评对方时,使用的方法不当,那么不仅会让对方觉得委屈,而且还会使彼此之间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公开批评对方的错误就是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过:“自尊心是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针就会引发大风暴。”因此,为了维护对方的自尊心,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以免驳了对方的面子,引起对方的不悦。

几乎每个人都会犯错,甚至会在一些公开的场合犯错误,那么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怎样处理呢?是当众指出对方的错误?还是选择不公开,私下指出呢?情商高、会说话的人往往会选择私下指出对方的错误,而不是当众指出。

尤其是当对方犯的错误比较严重时,我们更应该私下指出,给足对方面子,因为只有私下心平气和地指出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说话技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角色多发生在地位不平等的人之间,例如,上司与下属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等等。那么在这种角色之间指出错误时也要公开批评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角色之间,批评时都要给足对方面子,选择不公开的方式批评,这样不仅能维护对方的自尊心,而且还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张老师对于批评就很有一套。在她的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可有一段时间这位女同学只要看到别的同学比她考得好,心里就很不平衡,总是对比她考的好的同学冷嘲热讽,就连对老师也缺乏应有的礼貌。

张老师观察了这位女同学一段时间后,就用微信私下与女同学聊天,并直言不讳地指出她的问题,鼓励她继续努力。对此,女同学很感激张老师没有在公开的场合对她进行批评。后来女同学端正了心态,成绩越来越好了。

还有一次,张老师在巡班的时候发现有位男同学对着其他同学骂脏话。对此,张老师也没有急着批评,而是私下把他请到办公室,告诉男同学当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是因为尊重他,不想让他难堪,希望他从此以后改正这个错误。后来这位男同学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向同学道了歉。

在日常的教学中,张老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出学生的错误的,因为顾全学生的面子,所以学生并没有觉得难堪,都想着努力改正错误。对于张老师的做法,校长是这样评价的:“在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用心,张老师连批评都是如此用心,教学就更用心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的学生之所以接受她的批评,正是因为张老师深谙批评之道——不公开批评对方的错误,给足对方面子。这样做就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既顾全了面子,又指出了错误。要知道,当众指责对方的错误,只会适得其反。

情商高、会说话的人都会私下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对方改正错误。此外,他们也会肯定对方的优点以及做得好的地方,以免对方丧失信心。

其实,大多数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不是刻意为之的。所以,我们为何不私下指出,给对方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当别人犯错时,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此时当众发火指出他的错误,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生气以外,我们还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伤害了彼此之间的和气,并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因此,我们何不心平气和地私下指出呢?这样既能尊重对方,又能赢得对方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都知道,生气的时候是最难控制自己情绪的,也是体现我们素质高低的时候。要想成为情商高、会说话的人,不是光靠溜须拍马就可以的,有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忍耐,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生气的时候。如果我们在怒火中烧的时候还能想到对方,顾及对方的面子,那么我们的宽容和大气会让我们的人缘越来越好。

总之,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给足对方面子,私下指出,并用委婉的语气告诉对方,这样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也正是因为用这种不公开的方式批评,才会让对方觉得你给足了他面子,那么他在感激之余自然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反之,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懂幽默的人,知道为自己的谈话加点料

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智慧。幽默的人拥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们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来表达严肃的问题。懂幽默的人,知道为自己的谈话加点料,因为他们知道,幽默才是调节说话氛围的最佳“调料”。

情商高、会说话的人都懂得用幽默的语言为自己的谈话加点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幽默的人都能拥有很好的人缘,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有时候,幽默还能很好地反驳他人的攻击,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幽默就是我们的必修课。

我们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否则说再多的话都没有意义。那么我们要怎样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幽默来为自己加点料,要知道,一句幽默的话不仅能迅速地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巧妙地化解矛盾和尴尬。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与人争吵或是意见不合的时候,如果双方都是剑拔弩张的状态,那么必定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导致难以收场,如果用幽默的方式去解决,那么结局就会大不相同。

有一位顾客,在一家酒店点了一只澳洲大龙虾,可是当龙虾上来的时候,顾客发现这只龙虾只有一只螯,于是顾客让酒店的经理过来,指着龙虾对经理说:“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只龙虾只有一只螯。”

经理连忙解释道:“先生,不好意思,您知道的,龙虾这种生物非常好斗,您的这只龙虾可能是与其他龙虾争斗的时候被钳掉了一只螯。”这位顾客听完后,并没有乱发脾气,而是顺着经理话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帮我换一只吧,我想要那只打了胜仗的龙虾。”

经理听后,微笑地同意了顾客的要求。

你瞧,上述案例中的两个人就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样不仅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争吵,而且还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众所周知,邻里之间最容易因为噪音而产生矛盾和争吵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位男士是如何用幽默来机智化解矛盾的。

有一位男士,他的邻居非常喜欢听音乐,而且经常喜欢把音量调到最大。有一天,这位男士实在是忍受不了了,于是拿起一把锤子就来敲邻居家的门,笑着说:“我觉得你家的电脑音响可能是坏了,声音太大了,要不然我来帮你修一修吧。”

邻居先是一愣,然后明白了,连忙向他道歉说:“不好意思,声音是大了一点儿,我以后会注意的。”这位男士也说:“我也应该向你道歉,你可千万别告诉警察,说我把凶器都带来了。”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两人再也没有因为噪音的问题出现矛盾了。

案例中的男士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没有直接指责邻居的不是,而是用幽默的说话方式让邻居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就可以避免邻里之间的冲突和争吵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幽默不仅可以淡化人们的消极情绪,缓解紧张的说话气氛,而且还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喜悦和希望,为我们的谈话增添神奇的功效。但是,我们在运用幽默的方式说话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话技巧

●幽默的目的

要知道,我们用幽默的方式说话,其目的是让对方愉悦地接受我们所说的话,而不是单纯地愉悦对方。

例如,有一位先生在竞聘某俱乐部主席的位置时,为了取悦听众,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笑话。听众都被他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就连他下台时都有人高呼:“再来一个!”他认为自己的表现很棒,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可没想到最后竟然落选了。

这样的结果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位听众对他说:“你的笑话讲得真不错,以后可以考虑做一个喜剧演员。”他才明白自己落选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不够幽默,而是他把幽默的目的弄错了。幽默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笑声,而是为了让对方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话。

●幽默的内容

有一些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为了取悦他人,常常用低俗、不雅的段子作为幽默的内容,为的就是博人一笑。虽然这种粗俗的幽默也能让对方暂时一笑,但是过后只会让对方看不起,因此,幽默的内容可以通俗,但是不能低俗。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的幽默不仅体现在说话办事中,更体现在幽默的内容中他们的幽默内容高雅,不刻意讨好,是真正能给人启迪的。

●幽默要分清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每天的心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幽默的承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有些幽默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因此,我们在用幽默的方式说话时,一定要分清对象,切不可一概而论,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开口。

●幽默要分清场合

有时候,幽默也要分清场合,特别是在一些严肃、庄重的场合,就不适宜用幽默、开玩笑的方式讲话。比如,比较重要的会议、医院、葬礼等严肃的场合。

●幽默的态度要友善

我们用幽默的方式说话,是为了让对方更好地接受我们所说的话。如果我们在幽默时用友善的态度与对方说话,那么即使是对别人的反击,也能在愉悦中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幽默时一味地挖苦、讽刺对方,那么对方不仅不会接受我们所说的话,而且还可能会对我们产生怨恨。因此,我们在使用幽默的语言时一定要注意态度要友善。

总而言之,我们在运用幽默的语言时,除了要注意以上几点技巧外,还要注意心态要放松,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要知道,在说话时如果有幽默感,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