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分类及其作用的基本规律
因子影响生物身,
构行生理适应勤。
环境要素生态因,
五类因子绕核心。
气候土壤加地形,
生物人为古随今。
适应组合最适度,
生态生活二型邻。
限因低限最小率,
耐受限度福德钦。
短板效应碍水满,
抓住主导业永欣。
蟹行秋至知时节,
野人无钟鸟啼林。
综合作用整体性,
因子互作交佳邻。
【注释】
1.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素)。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起来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habitat)。由此可见,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构行生理适应: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是以生物个体(individual organisms)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科学。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均有构造适应(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故称为“构行生理适应”。
3.生态因子分类:水体中生态因子可分为三大类,即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和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非生物因子又称自然因子或理化因子,一般可包括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如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量和大气运动等),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如土壤的深度、质地、母质、容重、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等)和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高度等)。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非生物因子为光照、温度、溶解盐、溶解气体、底质、pH、悬浮物、水流、水位和水体容积大小等。总之,非生物因子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气候因素。生物因子指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指同种或异种的其他生物。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4.适应组合:适应是指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换句话说,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的特征都是适应。适应是物种的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5.最适度:生物平均产量最高而变异系数最小时某环境因子的量称为最适度,如最适温度、最适盐度等。
6.生态型与生活型:生态型是指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生境中由于趋异适应并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出现生理、行为和形态上的差异;而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通过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出现相似的生理、行为和形态上的特征。
7.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指“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9.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它是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V. E. Shelford,1913)提出的。具体可定义为,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10.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具有综合作用、交互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因子是主要的,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起主导作用,影响其他因子。生态因子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