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工开物: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再版序

《地工开物》再版,身为作者,自然乐开怀。

当年《地工开物》成书时,我在中国。待该书2007年正式出版,我已旅居澳大利亚。初版面市后,借助热心文友和网络,我源源不断得知本书的一些信息,比如众多点评文字在全国各大媒体亮相,本书在长沙等地书店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图书收藏家们晒书单时《地工开物》在密密麻麻的书目里探头探脑,该书入选“重品读文化中国”第九届全球华人中学生阅读征文大赛推荐书目……有条并不权威的消息却最令我欣慰,这是一位中学校友粘贴后发给我的,说网上征询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选读书目时,在回答者开列的长长书单里,他发现有《地工开物》的身影。话说多年前高考,我“跨过”重点大学录取线,却因至今未知的缘由而与大学无缘,只在一所中专学校拿了张中专文凭就草草告别校园生涯,攻读研究生的学子当真把本书列入选读书目的话,算得上是我的作品替我完成了入象牙塔之门的心愿。

这几年内先后回国三次,我曾陆陆续续重走著书前走访过的城乡,意欲重逢出现在书中的主角们。这些手工艺人们个个称得上民间艺术家,可惜除了他们的身影难觅外,他们的居所竟也追随主人“溜”得无影无踪: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建设使我掉进了错综复杂的迷宫,要么房屋被推平,旧址仅余萋萋芳草;要么旧居干脆已被崭新的高楼取而代之;要么不知笔直宽阔的高速干道将房舍挤到哪个角落去了……只剩唯一的结果:我彻底迷路了。

迷路的,岂止是我?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也迷失了方向!

假如说仍旧追寻民间手工艺术是我的执念,眼前的一切却让我听到了传统消亡的余音袅袅的挽歌。原本我雄心勃勃欲创作《地工开物(二)》的梦想,也就随着风中的挽歌而暂时偃旗息鼓。

真的好担心,我所热衷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遍地狼烟的城镇化建设下,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下,会彻底落到走投无路的下场。值得庆幸的是,在《地工开物》出版后,我陆续得知一些关于民间手工艺的同类图书不时推出,也就是说,和我一样浸淫于民间艺术并具保护意识者不乏其人,真期待更多同好的涌现。假如说传统工艺有一天终将被现代科学技术“赶尽杀绝”,那么,这一类图书和影像的存在等于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刻录、保存了一段珍贵的旧时光。

我说了,《地工开物》初版面世已超过七年。婚姻有“七年之痒”一说,意思是说,结婚七年的夫妻即使不闹个分道扬镳、劳燕分飞,口舌之争之类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在所难免。作者著书,实际也是把书当爱人。2007年《地工开物》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好比是新婚;而今,大连出版社重新出版本书,当然不属于二婚,更非重婚,而是作者重新与自己心爱的“人”举办一次盛大的婚礼庆典,犹如七老八十德高望重者准备充分,办一场喜气洋洋的金婚、银婚庆典。

既然我说初版的《地工开物》属新婚,大姑娘上轿——头一遭的事也就免不了仓促,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譬如图片,我坦白承认,谈不上十分理想。再版《地工开物》,是历经数年后重新置办婚礼庆典,文字上经过重新修订润色,又增添了初版缺失的部分篇章,譬如“酿造谷酒”等。就职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段欣小姐和同样是美术专业研究生的向欣小姐为本书手绘百余张精美图片,尤为该书锦上添花。我敢说,再版的书籍一定更成熟、典雅,更有阅读美感,更具收藏价值。

2016年6月于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