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格 深秋,听一曲“军歌”嘹亮(外一篇)
格 格
作者简介
格格,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创作委员会秘书长,金普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2007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十多年来,先后在《海燕》《鸭绿江》《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文苑》《甘肃日报》《大连日报》《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各级报刊发表了多篇散文作品。2013年,作品《陪你一起看草原》荣获大连市“金苹果”奖优秀散文奖。
深秋,听一曲“军歌”嘹亮(外一篇)
秋意渐浓。
走一走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派出所、边检站、机动队,耳畔萦绕的就是挥之不去的“军歌”。看不到歌词,读不到曲谱,也听不到有谁在歌唱。但是,这种感觉还是如此强烈,甚至会联想到那首熟悉的歌: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
也能给善良者以快乐
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
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
当然,警营里会唱歌的一定不是那块神奇的木鱼石,回荡心中的也一定不是传说。因为来自边防总队各基层单位的“歌声”,是边防官兵日常生活的朴实写照,是掩映在“国防绿”下的灿烂兵心与军魂,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们深深扎下的根。
这别样的“歌声”里,融合着浓厚的味道,它影响着官兵,改变着官兵,快乐着官兵。简言之,就是带有独特的“边防味”、鲜明的“警营味”。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变化着,丰富着,像一颗颗闪亮的珠子,串起边防官兵平凡的日子,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当兵的日子。
唱着“歌儿”过日子,该是什么心情!
龙应台说得好:“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忽然之间,为边防警营的“军歌”找到了最好的注解。
精美的墙壁会说话
走进辽宁边防的站、所、队,最平常的风景就是精美的墙壁会说话。这不是传说。那些“话”,落地有声,入眼有形,谁都能听懂,谁都会入心入怀。
一个“贴近”,像黏性强劲的黏合剂,把官兵的心聚合在一起,凝结着一段段无悔的军旅人生。
无须刻意选择,放眼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的警营,满目都是这样的好风景。
锦州边防支队有个叫王家窝铺的边防派出所。一听名字,就觉得有点“意思”。文一点理解是有历史感,俗一点说则不免陈旧老气。这些年,王家窝铺的官兵们守着这份“老气”,却不断生出新的朝气与活力。
三层的办公区走廊上,用黑色粗壮的楷体书写着三句话:
边防警察是大山,他是坚强的后盾。
边防警察是大海,他有宽广的胸怀。
边防警察是战斗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
而衬托三句话的都是相同的一幅画:绿色的橄榄枝,呈半圆形围护着锦州的具有代表性的笔架山、渤海湾。
句子质朴,背景图简单,表达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责任与担当,气度与志向,读上一遍,了然于胸。
还是在王家窝铺派出所,充满现代感的警营书吧里,雪白的墙壁上,书写着红色的大字:
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
那一天,和我一起走近这行字的作家朋友们,都愿意在此停留一会儿,注目,沉思,并留下自己的身影。
不用说,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牵动了我们的情思。
书吧对面的小型多媒体室里,正对屏幕的后墙上画着一架电影放映机,弯曲延伸出的胶片下,又是两行端正的黑体字:
演的是戏,看的是人生。
说的是故事,想的是未来。
句子短,倒是有哲理,耐品。品的次数多了,精神世界就阳光灿烂,脚下的路也就会更坚实吧。
这些属于王家窝铺的警营语录,像他们的名字,那么接地气、入心扉。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流水”,就道出了边防军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凝心聚力。
用什么“凝”呢?依靠说教管制的老套路,必定走到死胡同里,落伍于时代,特别是针对现在的“80后”们、“90后”们。
面对不断走进警营的年轻人,葫芦岛边防支队龙湾边防派出所亮出了暖心的一招:建生日报墙。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全所每一位官兵的生日,挑选出属于他的那份生日报纸,写上姓名与出生日期,用相框装裱后一一排列在墙上,组成了一张别具风采的“全家福”。那些发黄的报纸,有《中国青年报》,有《文艺报》,有《解放军报》,有《文汇报》……赋予了别样含义的报纸,成为无言的诉说,记录着一张张清秀的面庞,承载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流动着一首首别样的青春之歌,映射得荣誉室中央的模拟地域图上“守护龙湾”这四个大字格外明澈。
这些,用支队领导刘茂杰的话说,找一张生日报虽是小事,但能传递着一种看不见的情怀,表达着一份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是年轻的官兵最需要的。
难怪,龙湾边防派出所里蒙古族女兵何佳欢站在我们面前,指着自己的那份生日报——《参考消息》,满脸笑意,像一朵怒放的玫瑰。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好听的名字,记住了她的生日:1990年10月10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忽然觉得,海子的这句诗就是为大连边防支队星海湾派出所的官兵们写的。还有哪里能推开窗就是辽阔的大海,就是满眼的春花呢?
地处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星海广场的近海边,东南面海,西侧就是有名的星海公园,星海湾派出所可谓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但这里的特殊不在地理位置上,而是所内男兵少,女兵多,赫赫有名的大连边防女子巡警队的十名队员就在这里。
女兵就是警营中最美的花朵,培育她们成长的园地也是如此不同。
和许多派出所一样,星海湾派出所也有供官兵们读书学习的书吧。女子巡警队的官兵们打造的书吧,“美”得有点不像话。宽大的落地窗外,远处可见跨越星海湾的海上大桥,近处是停泊着几十艘私人游艇的码头。海涛阵阵浪花飞溅,海鸥翱翔鸣声啾啾。这个“海景房”书吧不是很大,呈长方形,进门左侧是一排排书架,右侧是沙发式的阅读台,温馨而又明朗。
在阅读台的后墙上,官兵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整体是钥匙状的活动笔记墙。每人一个可以抽拉的木质盒子挂在墙上,盒面上是一只只扬帆远航的小船。拉开盒子,内装一个精致的读书笔记本,可取可放,方便官兵随时做阅读记录。同伴间要是进行阅读交流,也可以随便翻阅,既方便灵活,又新奇有趣。
驻足在这里,就不想移动脚步,似乎能看到那些坐在窗前阅读的身影,听到那些彼此交流的心声。那句镌刻在楼梯间的话,也会一次次浮在眼前:
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年华、最美的你!
其实,在边防警营中,会说话的墙壁日渐成为官兵生活中那抹最凝重的“国防绿”,葱茏而又茂盛。一份有心,一份用心,一份真心,汇聚在一起,润物无声。
在大连边防支队机动一中队的走廊上,我见到了久违的黑板报——一方涂上黑墨汁的墙壁,不算很大。彩色的粉笔字,像斑斓的音符,从官兵的心里飞出,落在军旅的征途上。问及为什么现在还采用这么不流行的方式,一中队的指导员告诉我,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黑板报官兵熟悉又亲切,互动交流特别方便,调整周期也短。每期根据警营工作推出主题,大家就动笔画上几笔,写上几句,然后围在一起看个不停。
于是,我看到了在“离别”的报头下,相拥而泣的战友,看到了一行行、一段段的临别赠言。“一个军礼,情涌心头;一群战友,知心牵手;一段军情,天长地久;一首军歌,情深意浓。”这样的话语,也让我的眼睛潮湿。
原来,此时正是老兵退役季。
道一声珍重,诉一腔感怀,还有比这小小的黑板报更便捷的吗?
警营里面种“玫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警营的生活很无奈。”曾几何时,莫文蔚的《外面的世界》被很多官兵挂在嘴边,官兵们演绎的成分里不仅仅有一丝调侃,也有一点不能回避的真实。
封闭的警营,单调的生活,怎么收住官兵张望精彩世界的目光?
这是一道与时代同行的课题,摆在了带兵人的面前。
为此,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鲅鱼圈边检站的季冠宏政委和站里的领导们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阳光边检俱乐部。
对于边检站的官兵来说,叫什么名称不重要,他们要看看洒到他们身上的“阳光”到底有多少,是否灿烂,能否暖住他们的心。
蓝光电影播放机,600多部优秀影片,“羽你相约”羽毛球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器械繁多的健身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360°三维全视角的警史馆,融入部队、海洋元素的警营网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阳光边检俱乐部成为官兵留恋的文化场所,成为同样精彩的大世界。不出警营,世界并不遥远,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走在鲅鱼圈边检站的阳光边检俱乐部,想起了一位希腊老人——那位在白墙下种玫瑰的老人。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常常能见到依山而建的一座座简陋的农舍。一位老人,把农舍的墙粉刷得雪白,墙角栽种着一株蔷薇,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贫瘠的土地养育着老人,盛开的蔷薇让老人的心里美不胜收。他知道,他能够用什么方式、什么办法来善待自己,悦纳他人,留住人们的脚步。
遥想那些在阳光边检俱乐部里活跃的身影,似乎嗅到了玫瑰香。
在兴城觉华岛边防派出所,我又一次和这样的“军中玫瑰”相遇。乘船进岛,脑海中一片迷茫。整日听不完的海风,看不尽的海浪,留给官兵的是什么呢?
走入警营的那一刻,我的心都要被融化了。扑面而来的海洋气息,将我包裹起来。清澈明亮的海洋蓝,成为主基调,延展在整个警营深处,而一颗颗灵动鲜艳的海星,冲淡了蓝色的沉冷与单调,把整个警营都点亮了。走廊里,餐厅内,书吧中,荣誉室里,抬眼不是海星的图谱,就是各具风格的海星装饰。小到日历牌、纸巾盒,大到房间的门饰,都绕不开海星。所有的海星造型都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色彩饱满,亲切可人。有了满眼的欢喜,爱就有了扎下根的力量。
真是令人想不到的“海岛玫瑰”!守着花开四季,铁汉真的也柔情了。
还是龙应台说得好:“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
是啊,美的生活,才有可能是文明的生活。
粉红色的回忆
营口边防支队红海边防派出所的荣誉室里,有一件宝贝——被官兵们爱称为“陆地巡洋舰”的飞鸽牌自行车,斜梁上印着四个大字:公安边防。每一个走进荣誉室的人,都愿意把目光投向它,在注目中聆听它走过的旧时光。那些光影深处,有官兵们的满头热汗,有警民们的舒心一笑。
2005年,为推进“三访四见”活动深入开展,方便边防官兵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支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警蓝色的公安边防警用自行车装备到执法一线。方便、快捷、亲民,这“陆地巡洋舰”功不可没。
有时候,不忘记也是一种坚守,也是迈步向前的原动力。
一辆退役的警用自行车,是一段记忆的密码,每一次打开,都能看到曾经的初心。
悠悠岁月,需要这样的时时提醒。
在大连边防支队河口边防派出所,这些怀旧的情景也是常见的。
通往楼上办公区域的楼梯间,有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派出所成立以来各个时段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从几间普通的民房到格局齐整的办公楼,从简单的装备到综合性极高的数字化办公、指挥系统,边防的历史,在这样的追述里生动起来,似乎能够听到大连边防与时代同频发展壮大的铿锵足音,看到一个个高大威武的身影。
在楼上的史馆内,陈列着这些年边防官兵的不同制式的军装。冬装,夏装,透着想伸手触摸的亲切。站在1987年款冬装前,我遥想着同样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龙口派出所曾经赋予这一身军装多少创业的故事,成就多少个难忘的瞬间。军装不语,时光不言。但我知道,那些奖杯、奖状和锦旗,那些描述边防警官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照片,都是最深情的表达。
还有什么,能够比不忘初心更能助人成长?
虽然已是深秋,我还是想起了那首喜欢的歌: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压心底 压心底 不能告诉你
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 我又想起你
多甜蜜 多甜蜜 怎能忘记
…………
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再去更多的辽宁边防站、所、队走一走、听一听那些嘹亮的“军歌”。这“军歌”,多姿多彩,生动而又充满特色。更为主要的,这“军歌”,是官兵唱在心里的,融在军魂内的。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政委施广政的一段话,揭示了其中的主旋律:
文化不能仅局限于满足官兵精神需要和文化诉求,更要将通过文化积累和引导而形成的独特“集体人格”对外展现,要着力提高官兵的文化品位,激发广大官兵献身警营、建功立业的工作激情。
用文化搭台,难怪“歌声”那么悠扬高亢。
“峥嵘”岁月别样情
辽东的秋,总是醉人的。在满山的红叶之外,村庄里也荡漾着秋的味道。此刻,丹东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王峥嵘家的后院里,几棵茂盛的山楂树硕果累累,红艳艳的果实沉甸甸的,映照得站在树下的王峥嵘脸上一片红霞初绽。刚从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活动回来的她,望着满树的山楂果,望着树下欢快觅食的鹅鸭,望着住在新房子里的公婆、大伯哥及儿子,脸上写满了平静与欣慰。
她站在连绵的群山下,也把自己站成了一家人的一座山。
一 与数字“8”结缘
命运总是藏在路的最前方,让人无法预知。
1995年,出生于教师之家的王峥嵘,由表姐介绍,认识了佛山村的农民刘振生。原想着表姐妹能一起嫁到一个村子里,彼此有个照应,可结果,表姐的婚事没成,王峥嵘却走进了刘家。
用“老弱病残”来形容刘振生一家一点也不过分。他和年迈体弱的父母、妹妹既要照顾瘫在炕上的88岁的爷爷,一辈子没有成家、又聋又哑的大爷,还要照顾患有脑瘫、癫痫时常发作、右手右脚残疾的大哥。老人多,病人多,劳力少,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王峥嵘至今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到刘家看到用石块和黄泥垒起来的破房子像又长又窄的“火车厢子”,地面坑坑洼洼的,透着和四面墙壁一样的黑,凌乱的摆设,挑不出一件入眼的家具时,涌进她眼里的堵,心里的凉。她想转身离去,可是刘振生的真诚厚道、勤劳乐观,刘家老少的善良纯朴、热情相待,尤其是婆婆侍奉公爹、大伯子的孝顺之举,暖了她的心,也留住了她的心。尽管父母坚决反对,王峥嵘还是没有放弃。她觉得,这一大家子,小的照顾老的,彼此相依相靠,实在不容易。再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谁没有生病的时候?没有熬不到头的苦日子,天塌不下来。冥冥中,她觉得自己已经和这成员关系复杂的一大家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于是,她在人们的猜疑中嫁到了刘家,组成了一个八口之家,和丈夫一起成为这个家的主劳力。白天忙着地里的农活,忙着一家老少的三顿饭,晚上洗着八口人的衣服,累得经常直不起腰。王峥嵘没有抱怨,她看到自己的付出,还能给这个受着疾病和贫穷折磨的一家人带来笑容,带去一些生活的奔头,她觉得苦累都是值得的。
一晃几年过去,爷爷过世,妹妹出嫁,王峥嵘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一个新的八口之家又沉甸甸地压在王峥嵘的肩上。她依旧选择了用柔弱的身躯担起来。只是,这其中的辛苦和艰难,她从不去与人诉说。那些默默里倾情的付出,倒是在日子的流逝里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执着。
二十年了,这个在常人眼里特殊的贫困家庭,像原野上一株挺立的野草,走过四季,向着生命的阳光微笑。而王峥嵘,就是那根挺拔不屈、支撑枝叶的茎,柔弱而坚韧。用王峥嵘自己的话说,她和“8”字有缘,和这一大家子有缘。她的婆婆说,王峥嵘就是“8”字中间最结实的那个连接点,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
当初预言王峥嵘在刘家待不长的人们,和佛山村的山水一同见证着,为了这结实的“一点”,王峥嵘付出的何其多。
二 老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生活的难,总是变着花样考验着一个人的坚强。
婚后,为了挣钱养家,刘振生选择了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一大摊子事都落在王峥嵘的肩上。这个特殊的大家庭,老人多,病人多,难心的事也格外多。
爷爷瘫在炕上,牙口也不好。每次做饭,王峥嵘都要给老人做好松软可口的饭菜,端到爷爷面前。怕老人睡凉炕,每天再累也要把爷爷的炕头烧热乎了,让老人睡得舒服。三天两头地,王峥嵘就张罗着给爷爷换一次衣服。她爱干净,也让病在炕上的爷爷享受着一份清爽。爷爷临终的时候,拉着王峥嵘的手,无憾地留下一句话:“有峥嵘这孙媳妇,咱老刘家有救了。”
刚结婚的时候,王峥嵘的大爷还能帮着家里做一些农活,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不支,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了。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他几次比画着要去镇上的养老院。王峥嵘怎么也不答应。她说:“咱们是一家人,你也是我的亲人,我就是你的亲闺女。你就在这个家好好养老。”大爷无法言语,但心里却被侄媳妇的一席话暖透了。2010年,大爷得了肺癌,病倒了。王峥嵘在医院陪伴了半个多月,又在家里陪护了32个日夜,直到老人过世。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王峥嵘晚上干脆睡在老人的炕上,帮老人翻身、接尿、擦身子、换床单。老有所依的幸福感,伴着老人度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
2005年的春天,王峥嵘的公公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王峥嵘不忍心叫回在外打工的丈夫,独自一人照顾着家里家外。白天她要骑着摩托车到距家几十里外的凤城医院照顾公公,傍晚再回来给婆婆、大伯哥和年幼的儿子做饭洗衣,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家里没钱给公公买营养品,王峥嵘就从自己嘴里省,她躲在墙角啃着馒头咸菜,却尽力让公公吃点鱼肉恢复体力。医院的病友都夸公公有个好闺女,惹得公公热泪直流:“这是我儿媳妇,更是我的好闺女。”公公住院一个多月,王峥嵘就风雨无阻地跑了一个多月。出院后,王峥嵘白天忙农活、忙家务,晚上又天天坚持给公公按摩一小时。两个月后,公公康复了,没留一点残疾,王峥嵘却瘦了20斤。王峥嵘的母亲来了,看到面前的女儿,吓了一跳,以为女儿得了大病,心疼得一个劲掉眼泪。王峥嵘笑呵呵地说:“这多好,不用特意减肥了。”笑声里,那些奔波的苦,那些如山的累,都像一缕轻烟,在王峥嵘的眼前飘逝。
屋漏偏逢连雨天。公公的身体刚见好,婆婆的腰痛病又犯了,走动都得手扶墙壁,洗脸梳头都成了难题。王峥嵘除了担起所有的家务事,还把自己当成女儿,为婆婆洗脸、梳头、洗脚、擦身子。婆婆的焦躁,都在王峥嵘乐呵呵的悉心照料里融化了。不久,天天一瘸一拐的大伯哥又添了一个新病,臀部生出一个毒疮,没钱住院治疗,只能按照医生嘱咐的,在家上药治疗。上药是个精细活,婆婆腰不能动,公公手脚不利索,丈夫又不在家,王峥嵘跳出常人的心理障碍,主动担下了刘家的这个大难事。一个多月,王峥嵘天天给言语不清、行动受限的大伯哥上药。大于面子的亲情,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拉着王峥嵘的手说:“嵘啊,真是难为你了。”
而在王峥嵘心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难不难。她知道,她只有去面对,用自己的力量向前走。因为,这“8”字的一头连着老,一头连着亲,她能奉献的,只能是孝,是爱。
三 干,才能好好活着
有梦想支撑的人生,总是充满希望的。
从跨进刘家的那一刻起,王峥嵘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和这一大家子离开又小又破的“火车厢子”,搬进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也是一家人的梦想。可是这个家,常年围着病号打转转,已经入不敷出,哪里有闲钱盖新房呢?
王峥嵘的选择是:梦要做,房子要盖。干,才能好好活着。她豁出自己,也要用双手干起来。
家里有十几亩地,种点粮食仅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为了增加收入,王峥嵘除了全力支持丈夫在外打工,也干起了很爷们的事:上山放蚕。
熟悉农事的人都知道,放蚕是一件苦差事,男人都觉不易,女人哪有几个肯干?王峥嵘骨子里的倔强,促使着她勇敢地扛起了养蚕筐。从买来蚕种小心伺候着蚕出蛾、对蛾,到送蚕上山等,每一个细微的过程都耗费着大量的时间、体力和耐心。对王峥嵘来说,她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足够的体力,她只能拼着自己的勇气。7月间,天热人乏,王峥嵘没有时间享受夏夜的清凉,每天夜里一两点,她就得扛着自编的七八十斤重的蚕筐,独自朝十里外的山上走去。蒙蒙的天色,孤独的脚步,常常让她心里发毛。夏夜浓重的露水,又常常打湿了她的衣裤。她像一个庄稼汉,放着炮仗,敲着响器,带着自己的身影在山林里驱赶着偷食蚕宝宝的鸟虫。那些在柞树叶子上沙沙作响的蚕宝宝,常常让王峥嵘看得眼睛发亮,嘴角上扬。望着蚕宝宝通亮的身体一天天在膨大,王峥嵘就好像看到了深秋满满的收获。她愿意去想象,去提前张望那个动人的时刻。而野蜂的追赶、毒虫的叮咬以及孤身一人的恐惧,都变得无足轻重,阻挡不了她日日放蚕的脚步。70多亩的山林,到处都是王峥嵘的足迹和身影。太阳初升的时候,山林里满是朝阳的金晖。透过林梢望着弯曲的村路,王峥嵘有时会特别期盼,期盼丈夫的身影出现在那里。可是,当丈夫打电话要回来帮忙时,王峥嵘赶忙收起心,总是称自己能忙过来,让丈夫安心打工。她忍下了很多,为了心里的这个大家。直到现在,一提起王峥嵘放蚕,年迈的婆婆就禁不住哽咽。那些心疼,老人没有办法忘记。
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王峥嵘放下蚕筐,又养起了猪。30多头猪出栏了,卖毛猪不挣钱,王峥嵘就请来父母帮忙,在家杀猪卖肉。到年底,猪肉卖完了,虽然算算收入,没有大赚头,但忙乎起来,多赚一分是一分。
村里很多人家用上了液化气,干净省力。王峥嵘喜欢,却不敢奢望。一大家子人呢,吃喝洗涮,一天得用多少火啊,费钱的事她主动远离。于是,每年冬天,王峥嵘像个男人一样上山砍柴,准备好一年的烧柴。房子后院,王峥嵘平整出一块地方,每年码起来的柴火垛都像一座山,堆满了王峥嵘的辛苦,成为刘家人最自豪的一道风景。
这些年,王峥嵘种地、放蚕、养猪,又在山上栽了不少的板栗,用一切办法多挣钱,改变家里的现状。在娘家父母的全力帮助下,王峥嵘又外借了几万元,终于翻盖了家里的旧房子。150平方米的崭新大瓦房,圆了全家人的新房梦。
那些人们眼中的难,王峥嵘硬是踩到了脚下,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希望。
四 泪水背后不是放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王峥嵘的泪水,人们也难看到。
二十年的大家庭生活,王峥嵘的公公、婆婆不是没想过分家。他们不想拖累儿子儿媳,想把年迈的大哥、生病的大儿子送到镇上的养老院。但每次提出来,王峥嵘都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只图咱们这一大家子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够高高兴兴、平平安安的,不求大富大贵,只要一家人和睦相处,我就心满意足了。”
为了这份心满意足,王峥嵘咽下了多少泪水。
家里人多,王峥嵘又爱干净,每天似乎就总有洗不完的衣服。村子前面有一条大河,夏季不少人家愿意去河里洗衣玩水,冬天的时候,则少有人去河边洗衣服了。洗衣机一转,省力便捷。王峥嵘家有个小洗衣机,临时救急还行,洗上一大堆脏衣服,电费就是个不小的开销。为了节省点电费,王峥嵘一直是到村前的大河里洗衣服。别人洗衣服端着盆去河边,她却要推着独轮车。离家几百米的大河,一车衣服去的时候还算轻松,回来就重似千钧。最难过的是冬天。天寒地冻的,河边的北风也显得格外硬,像刀子扎着人的脸。砸出一个冰窟窿,刺骨的冰水立刻就会冻僵双手。王峥嵘只能咬着牙让自己坚持着。有好几次,脚下一滑,双腿就滑进了冰水里。她推着独轮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没走出几步远,湿漉漉的裤子在寒风里冻成了冰,走路竟咔咔响,而钻心的寒气,直扑到心窝里。王峥嵘落泪了。邻居家的媳妇们都坐在热炕上,嗑着瓜子打着小麻将,谁像她遭这份罪啊。如果父母在身边,她一定会抱着父母大哭一场。
去往河边的这条路,通向山里的那条路,那些寒风中,那些夜色里,王峥嵘的泪水就这样默默地流着,柔软着自己的心。
去年,王峥嵘又落泪了。一心想当兵的大儿子因为视力不达标,没有通过入伍体检。看着沉闷不语的儿子,她心疼出了眼泪,说什么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呀。家里没钱,她向娘家亲戚借了5000元,带着儿子去北京做了眼睛治疗手术。今年春天,王峥嵘发现婆婆的视力急剧下降,她又借了5000元,硬是托人把不愿就医的婆婆安排在当地最好的医院,选用进口材质,给婆婆做了白内障手术。她可以再苦点,但家人的病不能延误了。
怎么能够想象,在首都北京接受全国道德模范褒奖、身披大红花的那几天,王峥嵘日夜惦记的,是回家后尽快出去打工的事。她家还欠着外债,老人的安康、孩子的成长都要靠她和丈夫用双手去打拼。她的心思,始终在一家老小上。
王峥嵘的柜子里,保存着20多个各级各类的奖杯、奖章、证书。她最喜欢一座水晶奖杯。偶尔得闲的时候,她会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杯身,注视着杯身上镌刻的四个大字:丹东好人。这是王峥嵘获得的第一个荣誉,也是她人生里一次珍贵的馈赠。每一次见到这座奖杯,王峥嵘都会有一点激动,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她觉得自己的这一大家子,包括娘家的父母,就是那座奖杯的杯座,稳稳地把她托起。她不过是独享了高处的一片光芒。
而为这份荣誉付出的汗水和泪水,她呵呵一笑,不愿多说一个字。
“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或许,只有苏轼的这句诗,才能最好地诠释父亲为她所取的名字“峥嵘”的含义。超越平常的品格,不同寻常的情怀,王峥嵘还在平静地书写着。
原载《今日辽宁》2016年第1期、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