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諵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计划之旅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什么叫“适”?就是从这里走到那里。早晨的天色,古文叫“莽”,晚上的天色叫“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在西北地方,晚上的境界。南方早晨那个境界是莽,是太阳刚刚要上山的时候。因为气候不同,就是两种形容。庄子说,一个人准备早晨出门,傍晚回家,“三餐而反”,是吃了早餐才出门,中午在朋友那里吃一餐,晚上就准备回家来吃晚饭了。“腹犹果然”,他说那个肚子还饱饱的。假使准备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就要带一点干粮了。路远一点,说不定两三天回来了,如果走一千里的话,准备又不同了,要带两三个月的干粮。

好像庄子很会旅行,告诉我们出门怎么准备,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的人啊,只看现实,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有些人眼光宽广一点呢,只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些人呢!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有个永远的。因此又说“之二虫又何知”。结论来了,这两个小东西又懂个什么!它的知识范围又如何!它也飞过,像那只老母鸡一样飞过三步啊!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

“知”是见地,一个知识的范围,包括学问、眼光、器度。一个人没有眼光,只看到现实,即便看远一点也是有限的;一个有远见、有高见的人,才有千秋的大业,永远的伟大。所以“小知不及大知”,智慧大小都有范围。“小年不及大年”,寿命有长有短,有些人自己不能把握生命,活了几十年,充其量八九十年,一百年也就死掉了。不晓得把握生命,就不能把握时间,这是“小年不及大年”。

前面讲到《逍遥游》的要点,第一部分先提出来物化。物化的作用,第一要点就是沉潜飞动。这就是中国古代生物、化学的科学观念,只属于古代的科学,不要拿现在的科学观念来比较。至于对与不对,另待求证。庄子的意思是讲变化的道理,并且以鲲鱼变成大鹏鸟做说明。

第二个要点,是说一切生物,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因为中间有一个东西而使之变化。庄子对这个东西提出来一个名称,就是“息”。息就是《易经》上的消息。后来的道家称之为“气”,万物皆是气化。庄子文章的表达方法,所说的道理,把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都归之于佛学名词的比量,而不是现量的境界。

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佛学名称,就了解了庄子所说的那个道理。他说,人类的见解与知识,生活的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所以,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同样一个时间,同样一个颜色,同样一个饮食,而每个人的感受程度并不一样。这都是比较性的,都属于比量。比较的不是绝对的,不是真正的。庄子认为有轻重的比量、智慧的比量,大小的比量。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看事物都不相同,都是相对而言的。

庄子的文章太美,看起来,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如果把全篇的逻辑搞清楚了,它是非常有条理的,他旁敲侧击,嬉笑怒骂,正面反面比较来说。因为寿命长短的不同,人的智慧、境界,对大小的了解也就不同。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是古文的写法,从秦汉到清代,都用这个写法,就是现在的何以,白话文就是“那”“怎么样”。“奚以知其然也”,就是那怎么晓得这个道理呢!下面举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