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维摩居士讲完了,现在他反过来向文殊师利菩萨提问题了。以世间法来讲,任何东西都有个种子,下了种子才能开花结果。我们为什么学佛?在什么地方学最好?根据佛经,佛说在这个世界学最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要到这个世界来留学,因为这里有烦恼、有痛苦、有善、有恶、有磨炼的机会。极乐世界好是好,但没有磨炼的机会。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着解脱痛苦烦恼,因此在他方世界学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这个世界的烦恼痛苦很多,众生在这里能够忍受生老病死,因此容易成就。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文殊师利的回答是颠倒话,成佛晓得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但是没有这个身体不行,要借它修行,所以有身为种。无明和有爱是不好的,是烦恼的根本,我们不能悟道,因为念念皆在无明中。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由爱来的,有贪爱则有欲。学佛本应该破无明得正觉,转爱为慈悲,可是没有它们作种子还不能成佛呢。
接下来的“贪恚痴、四颠倒、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道等等”,都是学佛的种子,众生为了要跳出这些烦恼痛苦,受了不好的刺激,所以要学佛。文殊师利的结论是:“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见,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就是六十二种见解,是世法上一切不同的见解。佛法要解脱了这些见解,才得大般若智慧成就,所以文殊师利说,它们是成佛的种子。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问:你这么讲,要怎么解释呢?无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涅槃就是无为之道。文殊师利回答,假使是已经得了道的人,就没有什么好谈了,谈不上要发心,要大彻大悟了。像我们大家在这里是来学佛,如果我们都悟道了,那还讲什么《维摩诘经》 ?用不着来讨论了嘛!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佛教的标记是莲花和卍字,莲花生在干净的土里是不会开花的,一定要在又湿又脏的泥中成长才会开花。它生长在最脏的地方,可是生出来的花果却绝对地圣洁,不带一点脏。学佛的精神是要学莲花,不是学它花的干净漂亮,是学它的根栽在最苦最脏的地方。你们不要以为跑到我们这楼上的佛堂中,弄个棉垫子打坐就是学佛,你应该要去泥巴中打滚,要入世才能开花结果。文殊师利在这里,就用了这个比方。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同样道理,已见了道的人,已经是佛了,还成个什么佛?众生要在烦恼中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佛。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上面一个比方用的是莲花,要种在污泥中,才会开花结果。莲花的另一个特征是花果同时,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别的花大半都是先开花才结果,只有莲花是花果同时,代表大乘菩萨一旦悟道了,就证果位。
现在文殊师利比喻小乘罗汉,他以为证到空就好了。把一颗种子丢在虚空中,永远不会发芽。要把种子丢到最脏的土中,才会成长。这也就是说,得罗汉果位的人证到了空,也不会再进步的。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所以说,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谈成什么佛了。一般说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见挡住了,要先空我见,再空法见,才能成佛。这里文殊师利却说,宁可有我,即使这个我见大如须弥山,我慢贡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文殊师利你宁可保留这个我见,这样还能够大彻大悟成佛。像小乘罗汉,虽然没有我见,只得了半边空,认为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
禅宗有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例如这里有位同学,自以为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了。当然他还没有到家,可是这样就会有严重的偏差,连诸佛菩萨都拿他没办法。其实你认为空,那个正是我见,是见地的偏差。所以,劝人学佛常以念佛为稳当,规规矩矩走“有”的法门。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会走入狂了,连个定都做不到。《维摩诘经》上讲的这个道理,对大家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转个三大阿僧祇劫再来,白走冤枉路。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所以如果没有了烦恼,还修个什么?修行正是因为自己有妄念烦恼,没有妄念烦恼拿什么修行?故说一切烦恼是修行的种子。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如果众生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至宝。众生学大乘佛法,就要不怕入世,能入世才能证入正道,才是大修行人。不是躲入山林茅棚,一个人清清静静闭关修行,充其量,到顶了,你证个罗汉已经了不起了。纵然能一定就八万四千劫,很舒服了,可是八万四千劫之后,你非出这个空定不可。出定之后还要回心向大乘,圆满一切功德,才能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乘佛法要众生修行,这行就是行为,什么行为?是入世的行为,要在烦恼中行。譬如布施,钞票给人家,把自己的肉割给人家,是会痛的,但是这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自己虽在病痛中,看见别人有病,就忘了自己的病,先为别人解决问题,这才是菩萨道。要在烦恼中起行,才能成就一切功德。功德赚到了,自己不要,还回向给众生,才能得大般若智慧成就,得一切至宝。
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是入世仍为了出世。入世愈深,成道也愈快。你拍球时,愈用力拍下去,球反弹愈高。有人问佛,不到八地(不动地)的菩萨还会不会堕落?佛说,当然会。再问,菩萨堕落了怎么办?答,菩萨不怕堕落。譬如拍球,堕得愈深,弹出得也愈快。
维摩居士与文殊师利对话到此处,引起了另外一位小乘弟子大迦叶大阿罗汉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