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僧
玄览
【原文】
唐大历末,禅师玄览住荆州陟屺①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也。悉加垩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僧那即其甥,为寺之患,发瓦探鷇,坏墙熏鼠。览未尝责之。有弟子义诠,布衣一食。览亦不称之。或有怪之,乃题诗于竹上曰:“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忽一夕,有一梵僧,排户而进曰:“和尚速作道场。”览言:“有为之事,吾未常作。”僧熟视而出,反手阖户,门扃②如旧。览笑谓左右曰:“吾将归矣。”遂遽浴讫,隐几而化③。(出《酉阳杂俎》)
【注释】
①陟屺(zhì qǐ):此处指寺名。
②扃(jiōng):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闩、门环等。借指门扇。
③化:(僧道)死。
【译文】
唐朝大历末年,禅师玄览住在荆州的陟屺寺。他的道法高,人有风韵,人们无法跟他亲近。张垍在斋墙的壁上画上古松,符载撰写赞文,卫象题写诗句,这是当时的三绝,都是赞颂他的。玄览却把这些东西用垩土统统涂掉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无缘无故的,让我的墙上生了疥疮。”僧那是他的外甥,是寺庙里的一个祸害,揭瓦掏雀,刨墙熏鼠。玄览从来没有责备过他。有个弟子叫义诠,穿的是布衣,一天只吃一顿饭,玄览对他也从不称赞。有人觉得他怪,他就在竹子上题诗:“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大海纵鱼跃,长空任鸟飞。”一天晚上,忽然有一个梵僧推门进屋说:“和尚,速速去做道场。”玄览说:“凡属有所作为的事,我就没做过。”这位僧人好好地打量他一番就出去了,反手带上房门,门内的插关跟原来插好的一样。玄览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要归天了。”就起身快快地沐浴完毕,倚着几案化去了。
释道钦
【原文】
释道钦住陉山。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常乞心偈,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又梁元帝杂传云,晋惠末,洛中沙门耆域①,葢②得道者。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数万里同日而见。沙门竺法行尝稽首③乞言,域升高座曰:“守口摄意,心莫犯戒。”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域笑曰:“八岁而至百岁诵不能行。”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自得。(出《酉阳杂俎》)
【注释】
①耆域:天竺人,佛门高僧。
②葢(gài):古同“盖”。
③稽首:指古代跪拜礼。
【译文】
道钦和尚住在陉山,有人向他问道,他回答得特别快,说的话都能够达到佛宗极致。忠州郡守刘晏常向他求乞心偈,道钦让他拿着香炉,用心地听,再三向他宣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刘晏说:“这是三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道钦说:“三尺童子都知道,百岁老人做不到。”这句话到现在都被人奉为至理名言。又据《梁元帝杂传》记载,晋惠帝末年,洛阳有个和尚叫耆域,是个得道的人。长安人与耆域在长安寺里一起吃饭,流沙人却与耆域一起在石人面前吃饭,相隔数万里,在同一天却在两个地方出现。僧人竺法行曾经向他稽首,请他开示,耆域登上法坛说道:“守住嘴,收摄意,心不要犯戒。”竺法行说:“得道的人应当教给别人没有听到过的话,如今八岁的小沙弥也能说出你说的这些。”耆域笑道:“八岁就能说,到一百岁也做不到。”唉!世间人都敬佩得道的人,却不知道只要你去行动,自己也能得道。
神鼎
【原文】
唐神鼎师不肯剃头,食酱一郖①。每巡门乞物,得粗布破衣亦著,得细锦罗绮亦著。于利真师座前听,问真师曰:“万物定否?”真曰:“定。”鼎曰:“阇梨②言若定,何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有死即生,有生即死;万物相纠,六道轮回;何得为定耶?”真曰:“万物不定。”鼎曰:“若不定,何不唤天为地,唤地为天;唤月为星,唤星为月;何得为不定?”真无以应之。时张文成见之,谓曰:“观法师即是菩萨行人也。”鼎曰:“菩萨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打之不怒,骂之不嗔;此乃菩萨行也。鼎今乞得即喜,不得即悲;打之即怒,骂之即嗔;以此论之,去菩萨远矣。”(出《朝野佥载》)
【注释】
①郖(dòu):此处指豆,即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②阇梨(shé):意为高僧,也泛指僧人、和尚。
【译文】
唐代神鼎法师,不肯剃头,能吃一斗酱。每当沿门乞讨,讨来粗布破衣,也穿在身上;讨来绫罗锦缎,也穿在身上。在利真法师的座前听讲时,他问利真法师:“世间万物有没有定数?”利真说:“有。”神鼎说:“禅师说有定数,那么为什么高岸能变成深谷,深谷能变成山岭?有的死了又生,有的生了又死;万物互相纠合,六道亦有轮回,怎么能说是有定数呢?”利真说:“万物不定。”神鼎说:“如果是不定,为什么不把天叫作地,把地叫作天;把月亮叫作星星,把星星叫作月亮;怎么能说是不定呢?”利真无话可答。当时张文成看到神鼎,对他说:“我看法师的行为,就跟菩萨一样。”神鼎说:“菩萨得到什么也不欢喜,失掉什么也不悲哀;打他他也不怒,骂他他也不恼;这才是菩萨行。神鼎我如今乞讨来了东西就高兴,乞讨不到时就悲伤;打我我会发怒,骂我我会恼恨;这么看来,我离菩萨远着呢。”
兴元上座
【原文】
兴元县西墅有兰若,上座僧常饮酒食肉,群辈皆效焉。一旦多作大饼,招群徒众,入尸陁林①。以饼裹腐尸肉而食,数啖不已。众僧掩鼻而走。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诸肉。”自此缁徒②因成精进也。(出《云溪友议》)
【注释】
①尸陁林:也作“尸陀林”,梵语的译音。弃尸之处;僧人墓地。
②缁徒:僧侣。
【译文】
兴元县西郊有座寺庙,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一群僧人都跟他学。有一天早上,寺庙里做了许多大饼,上座僧人招呼这群徒众走进了尸陀林。他用大饼包着腐尸的肉吃起来,吃了好几块都不停。众位僧人们捂着鼻子逃了。上座僧说:“你们能吃此肉,才能吃别的肉。”从此以后,僧人的修行更精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