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驭儿术”
<<<家教家风感悟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总是扮演成一个专制的统治者,用“强权”去管教孩子,其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管教。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放低姿态,用对待“朋友”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和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也一定会回馈给父母更大的惊喜。
不过,要当好孩子的“亲密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孩子身上一些让你“看不惯”的状况时,如果你急于按照自己的观点去纠正,或者指责孩子,就会令孩子反感,甚至激发逆反心理。
此时,聪明的父母会让自己保持冷静、客观,不用独裁、专制、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孩子,而是用平等、真诚和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沟通、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也愿意更好地与父母“合作”。
任何教育都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重视孩子的自主权,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父母不能总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去做事,而应考虑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把自己与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
当孩子与父母有了不同的意见时,有些父母就认为“小孩子,懂什么”,进而全盘否定孩子的意见。这会很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慢慢地,孩子也会关闭心门,不再与父母交流了。这时,父母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就难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句话放在父母身上同样适用。我们不要总以自己的身份去压制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而应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做错了,也要能够像刘墉一样,放下架子,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样的父母反而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和认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保证。如果彼此不能信任,就会使亲子互动出现抵触和矛盾,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学会用真诚、正直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比如,刘墉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给予了女儿很多信任。女儿半夜三更不睡觉,他也不会像很多父母一样,对孩子责骂呵斥,而是在提醒孩子后,便将决定权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所以,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就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和空间,让孩子学着自己安排生活。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由发挥潜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会对父母充满感激,同时也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与父母变成知心朋友。
与孩子相处时,我们经常会碰到孩子就某些问题发表看法。孩子的这些看法在大人看来也许很幼稚,但我们千万不要因此而驳斥孩子,甚至嘲笑孩子,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思考力,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他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我们能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并适当给予赞许和引导,不仅能强化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且孩子也会在父母的赏识中获得被尊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