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叛逆的孩子未必有出息
“听话,乖。”这是妈妈教育3岁宝宝的口头禅。父母都期望教育孩子可以少操心,孩子循规蹈矩,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这样“懂事”的“乖孩子”,自然很受家长和老师的喜欢。而当孩子表现得调皮、淘气、叛逆时,就会被认为“不乖”,会受到批评、责怪。但很少有人想到,叛逆期听话的孩子,内心很可能埋藏了一粒“压抑”的种子。
孩子“听话”是好事,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也可能在压抑自己。孩子的“听话”可能建立在孩子有话不敢讲,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的基础上。孩子可能压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去迎合父母和老师的需要。这样的“好孩子”,身上很容易带着“大问题”。
小丽在当地颇富盛名的高中读高一,父母每每谈起女儿都相当自豪。可老师发现,第二个学期时,小丽经常会在课上到一半时,因为莫名其妙的疼痛要到校医务室检查或休息。一开始是一星期一到两次,后来竟然天天都要到校医务室报个到。奇怪的是,她有时是头痛,有时是胸闷,有时是胃痛,有时却说不清哪个部位难受,但只要在医务室躺几节课就好了。小丽缺课越来越频繁。老师看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和她的父母联系,请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折腾来折腾去都没有查到病因。后来,小丽开始在家休养。
不知所措时,父母带女儿到心理咨询门诊就诊,心理医生分析小丽这种情况可能是忧郁症的前兆,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于是心理医生试图与小丽接触。会谈初期,小丽很配合,有问必答。在一次谈话中,心理医生拿出蜡笔与图画纸让小丽随意涂鸦。小丽拿起笔,停顿了很久才开始画了起来,不到半个小时,小丽泪如泉涌,沾湿了画纸。画纸上,小丽画了一个带着面具的小丽,很像小丽自己,面具像在燃烧着,呈火焰的样子。小丽告诉心理医生,她要烧掉这副面具,戴着面具生活让她透不过气来了。
原来,多年来,小丽一直在努力扮演着父母和老师们口中的“好孩子”的角色。初中毕业后她本想考中专学习动漫,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却被父母拒绝,要她到了大学再考,中专学不到真东西。之后小丽就不再提起,顺从父母的心意升上了普通高中。高中时,小丽继续扮演着“好孩子”角色,但内心却因不喜欢高中的课业而万分痛苦。可小丽觉得这个痛苦不能说出口,因为说了自己就成了“坏孩子”,小丽不想让父母担心,或被老师们认为是偷懒、不努力。
这些不能言说的情绪,往往会通过身体病痛表达出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在装病,身体能诚实地反映最真实的现状,症状是内在情感的表现。
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表扬,许多孩子宁愿牺牲自我,即便心中百般不情愿也默不作声,一直扮演着“听话的孩子”的角色。一旦失去父母的指点,就会变得茫然。孩子表面上的乖巧、顺从、懂事与成熟,其实只是孩子在掩饰自己。
父母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可能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性,失去创造力。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过多,管得过宽,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这并不是件好事。
当被问及“你要喝什么”时,回答“我想喝咖啡”或“喝红茶”的人可能比回答“随便什么都行”的人,在社会上更有作为。因为他们遇事更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敢于颠覆传统的规矩。如果你想让孩子变成一个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英才,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允许孩子有“不听话”的权利。
相关研究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具备更好的创造力、独立性。这类孩子往往接触面广,大脑接受的刺激多,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常规的事情容易产生疑问,并且勇于挑战,常有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创举。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权利,对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好处多多。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束缚太紧,无异于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请你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淘气”,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我,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