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成长:陪孩子度过10-18岁青春叛逆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我几乎可以听到剪断脐带的声音,我们的生命就此分割了,分割了,以一把利剪,而今往后,虽然表面上我们将住在一个屋子里,我将乳养你、抱你、亲吻你,用歌声送你去每晚的梦中,但无论如何,你将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眼泪,你的欢笑,都将与我无份,你将扇动你的羽翼,飞向你自己的晴空。”

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教育史上提出了一个被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教育理论,这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大转变,即把原来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这个理论在美国一直延续到现在。美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围绕孩子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影响了美国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即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而中国的父母多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付出的多,要求的多,对孩子个性方面的压制也多。有些家长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满足他们一切要求,而不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实际上,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培养孩子独立性做法上的差别,源于教育观念的差别是其根源。欧美国家的家长们认为:世界上的爱多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而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常常采取一种“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有了你以后,我工作落伍了,人也变老了,我牺牲了这么多,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还不好好念书呢?”这就是“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性,产生了依赖性。

孩子脱离母体后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父母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看待,从内心深处放下父母的架子,并充分认识到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待。

爱孩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父母要学会真正的“爱”。真正懂得爱的父母,会摆正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孩子保持尊重和理性。规矩和爱的结合,是孩子情商的重要保障。父母可以满足孩子一些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孩子体验自己作主的感觉。同时,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特点教育孩子,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为此,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遇事多与孩子商量,倾听孩子的意见,通过积极的引导,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