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两人都做了理性选择,为何还会两败俱伤?——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会有囚徒困境
L和Z是同一家服装公司的设计师,两人合作共事很长时间,私交不错。工作之余,她们会一起逛街、讨论服装、议论领导,偶尔还会说两句尖酸刻薄的话,讽刺一下上司。可最近,两人遇到了点麻烦,公司业务量大减,部门正考虑裁员,裁掉业绩差的员工。
说起业绩,L和Z都有点心虚。入职以来,她们没有在部门内做出过什么大业绩,且都不太擅长交际,跟上司的关系也不太好。所以,这次裁员很有可能会轮到她们俩头上。然而,几天以后,公司内部传出消息,说每个部门只裁掉业务能力最差的那个。
L和Z更紧张了,她们俩的业务水平是部门内最差的。这就意味着,她们两人必然有一个要离开。两周后,部门经理给L下了离岗通知,虽然L心里早有准备,可还是不太舒服。当然,她也为自己的好友Z能留下感到欣慰。
两天后,就是L离职的那天,她从其他同事口中得知一个消息:自己会被裁掉,全都是Z在背后捣鬼。原来,前一周的某个下午,其他同事都离开办公室后,Z主动走到上司的办公室,把L之前讽刺上司的话全说了出来。上司的心胸本就不太宽,还没等公司下正式的通知,就把L给辞退了。这个消息对L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那么好的朋友,竟然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下刀子”。
对于Z的行为,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认为她自私,甚至是卑鄙。那么,到底是什么心理促使Z选择这样做呢?博弈论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那就是“囚徒困境”,情况和上述的案例十分相似。
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警察抓获两名嫌疑犯: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警察心知肚明,这两个人就是案件的始作俑者,只是没有证据给两人定罪,就只好想办法让他们主动交代。
警察将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告诉他们坦白从宽的政策:如果两人同时坦白,每人入狱3年;如果都不说,每人入狱1年;如果一个说了,一个没说,抵赖者入狱5年,坦白者可以直接回家,免受牢狱之苦。
你猜,两个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抑或者,若你是其中一人,你会怎么做?
现实的结果是,胖子和瘦子都坦白了,两人各被判刑3年。原因很简单,对胖子来讲,如果瘦子说了,他也说了,自己将入狱3年;如果瘦子说了,自己没说,他将入狱5年。这样一想,不坦白就不太合算。如果瘦子不说,自己说了,自己会被释放,但瘦子真的不会说吗?他自己不太敢相信。于是,情况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1.如果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我会选择坦白。
2.如果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他,才能得到最低的刑期,所以还得选择坦白。
胖子和瘦子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依据两个人的理性思考,最终都会选择坦白!这是两种策略中的支配性策略,也是这场博弈唯一能够达到的平衡。
再说开篇的那个案例,L和Z本是好友,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关系很亲密;待利益冲突出现后,立刻就有人选择“背叛”。事实上,对于Z的损人利己行为,并非是个人偏好使然,而是在她的预期中,先假设L可能或绝对背叛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她先行一步选择背叛。
对Z而言,在面临裁员的生存危机时,面临着如下选择和结果。
第一种:不背叛,离岗;
第二种:不背叛,在岗;
第三种:背叛,在岗。
从上述选择来看,倘若Z选择背叛,她肯定不会被裁掉;如果选择不背叛,那么在岗也只是一种可能。所以,无论好友L选不选择背叛,她的最佳策略都是背叛。因为,她担心自己变成“傻瓜”,万一对方先背叛了,自己就彻底输了。为了减少自己在“囚徒困境”中损失的策略,她只好出卖好友。
在囚徒困境中,每一方都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并不顾及其他对手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就两名盗窃犯来说,都选择拒绝招供才是真正的最佳策略,但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因为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万一对方没有改变策略呢?
所谓的困境,就是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当个体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性”选择时,结果却是整体的非理性。当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发生冲突时,每个人都以利己的目的为出发点,结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