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①。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②,山开旷望旋平陆③。遥看一处攒云树④,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⑤。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⑥。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⑦,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⑧,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⑨,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⑩。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⑪,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译文】
【赏析】
王维十九岁时作此诗。此诗将陶渊明《桃花源记》改写成了诗歌。很多改写名篇的作品,往往是“狗尾续貂”,只在主题上沾惹名篇的名气,作品本身却无甚佳处。王维改写《桃花源记》而成的《桃源行》,风流嫣秀,另开妙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充满了田园乡村气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外界的平静乡村没有什么差别。王维的《桃源行》,则将桃花源描写为仙境中的地方,以“人事”“俗客”“尘心”与“物外”“灵境”“仙源”相对立,并且多次使用“云”字将桃花源放入茫茫云中加以朦胧化:“遥看一处攒云树”“日出云中鸡犬喧”“世中遥望空云山”“青溪几曲到云林”。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林只是桃花源入口处的标志物,而在桃花源的村落中,只是平实质朴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王维的桃花源则是鲜花美景遍地,颇具浪漫气息:“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田园中的农民几乎不会大清早起来专门去扫花,扫花开门,完全是一种贵族情调。
陶渊明生在乱世,东晋末年征伐不断,有一处不受打扰,不被强征军粮,能够安然度过一生的地方,在当时看来已是无比向往的世外清净地了。王维年轻之时,正逢开元盛世,明君在位,贤相当朝,中原地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农村田园比比皆是,无甚稀罕。王维倾向于将“世外桃源”想象成仙境,是盛世读书人的一种合理想象。
钟惺评论此诗云:“将幽事寂境,长篇大幅,滔滔写来。”此诗本《桃花源记》而出,但另成自在妙境,风流嫣秀,足可千古流传。
附: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