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伤寒论》汇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伤寒例第三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 雨[3]水正月中,指[4]

惊蛰二月节,指甲 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 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 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 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 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 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 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 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 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5],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校注】

[1]康平本作“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2]康平本作“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

[3]雨(yù)水:节气名。

[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指”上均有“斗”。下同,不复出校。

[5]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气”作“节气”。按,“二十四节气”之称起源甚晚,较早记载的文献是明代。

《阴阳大论》云[1]:春气温和[2],夏气暑热,秋气清[3]凉,冬气冰列[4],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5],则不伤于[6]寒;触冒之者,乃[7]名伤寒耳[8][9]。其伤于[10]四时之气[11],皆能为病,以[12]伤寒为毒[13]者,以其最成[14]杀厉之气也[15][16]。中而[17]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18],寒毒[19]藏于肌肤[20],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21]。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22][23],皆由冬时触寒所致[24],非时行[25]之气也[26]。凡时行[27]者,春时[28]应暖而反[29]大寒,夏时应热[30]而反大凉[31],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32],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33],此则时行[34]之气也[35]

【校注】

[1]康平本“《阴阳大论》云”五字低一字旁注。P3287所录本篇始自“凡伤寒之病”,终于“夫何远之有焉”,“《阴阳大论》云”上有“仲景曰”三字。《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阴阳大论》云”作“论曰”。

[2]康平本“春气温和”上有“凡”字。

[3]清:当作“凊qìnɡ”,凉也。俗书“氵”、“冫”相乱。

[4]冰列:凝冽。冰,“凝”的古字。《外台秘要方》1-4b、《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冰列”作“冰冽”。成本“冰列”作“冷冽”。

[5]《外台秘要方》1-4b、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固密”作“周密”。

[6]康平本无“于”。

[7]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乃”作“则”。

[8]《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乃名伤寒耳”作“乃为伤寒尔”。

[9]康平本“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句上加圆圈的“注”,小字书。

[10]康平本“伤于”倒作“于伤”。

[11]康平本此句上出一加方框的“例”字,提示以下为《伤寒例》正文。下同此例。

[12]《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以”上有“而”字。

[13]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毒”作“病”。

[1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成”作“为”,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作“盛”。

[1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也”作“焉”。

[16]康平本无“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两句。

[17]康平本“中”下有一方围,提示阙文。据下文,似当补“寒”字。《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中而”。

[18]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者”。康平本“不即病者”上有“中寒”二字。

[19]《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寒毒”上有“其”字。

[20]《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肌肤”作“肌骨中”,“骨”盖误。《外台秘要方》1-4b作“肌肤中”。

[21]《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热极,重于温也”作“热重于温也”。

[22]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病”。

[23]成本无“者”。《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春夏多温热病者”作“春夏多有温病温病者”,“温病者”独立为一句。

[2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触寒所致”作“触冒寒气所致”,《外台秘要方》1-4b作“触冒寒冷之所致”。

[2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时行”作“天行”。

[26]康平本“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句上加圆圈的“注”,小字书。

[27]《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时行”作“天行”。

[28]《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春时”上有“为”字。

[29]成本“反”作“复”。“复”、“反”同义。

[30]成本“热”作“大热”。

[31]《外台秘要方》1-4b、《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凉”作“冷”。

[32]康平本“此非其时而有其气”八字为旁注。

[33]康平本“者”下有“也”字,“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也”句上加圆圈的“注”,小字书。

[3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时行”作“天行”。

[35]康平本“此则时行之气也”句上出一加方框的“例”字。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1],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2]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3]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4],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5]。其[6]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7]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8],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校注】

[1]康平本自“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至“可不审明之”一节低一格书写。《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此节。

[2]向:临近。

[3]康平本无“雪”。

[4]康平本“以前”下有“寒冽”二字。

[5]成本自“九月十月,寒气尚微”至“即为病也”低正文一格书写。

[6]康平本无“其”。

[7]成本、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为”作“曰”。

[8]重沓(tà):重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1]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2]。其[3]病与温及暑病[4]相似,但治有殊耳。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于”作“其”。按,于,犹“其”也。说见《助字辨略》。

[2]康平本“微”作“轻”。

[3]康平本无“其”。

[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及暑病”。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1]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2]过者,皆成病气也。

【校注】

[1]康平本、成本“仍”作“而”,而、仍古音之、蒸阴阳对转。

[2]康平本“太”作“大”。“大”、“太”古今字。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1]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2]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3]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4]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5]发何病,详而取[6]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7]湿[8],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校注】

[1]正:只。“特”、“直”为职部,有“只是”的用法。“只”为支部。到了中古,之职部与支锡部相混,“只是”的用法或用“只”字。“正”为耕部,梗摄。支、耕对转,主要元音相同,只是一有鼻音韵尾,一无鼻音韵尾。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梗摄之字在唐五代西北方音里多脱去后鼻音。则“正”在当时读与支部的“只”同。后世或沿用“正”这一书写形式。

[2]康平本无“之”。

[3]养:谓顺而不害。下文“顺天地之刚柔也”,即释此“养阳”、“养阴”之义。《孟子·尽心上》:“养其性。”朱熹《集注》“养,谓顺而不害。”《素问》“春夏养阳”用此义。

[4]婴:患。

[5]桂林本《伤寒例第四》“而”作“必”。

[6]取:治疗。古代楚方言。

[7]康平本无“于”。

[8]湿:寒湿。谓霜露。

伤寒之病[1],逐[2]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3],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4],困[5]乃告医;医人[6]又不依[7]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8]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採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9]

【校注】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此一节。《外台秘要方》1-4b“伤寒之病”上有“王叔和曰”。

[2]逐:随。

[3]《外台秘要方》1-4b“伤寒”作“得伤寒”。

[4]久淹:同义连用。长久。

[5]困:病重。

[6]《外台秘要方》1-5a无“人”。

[7]《外台秘要方》1-5a“依”作“知”。

[8]《外台秘要方》1-5a“宜”作“以”。

[9]《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自“伤寒之病”至“拟防世急也”一节。

[1],土地温凉[2],高下不同[3];物性刚柔,(飡)[餐][4]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5]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6]。临病之工,宜须两[7]审也。

【校注】

[1]康平本“又”作“凡”,连下句读。

[2]《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温凉”作“寒热温凉”。

[3]《外台秘要方》1-5a“土地温凉,高下不同”作“土地高下,寒温不同”。

[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飡”作“餐”,义长,据改。桂林本《伤寒例第四》“飡”作“飧”。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治”作“疗”。

[6]《外台秘要方》1-5a、《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者”。

[7]两:同时。下“两感”之“两”同。《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两”作“详”。

凡伤于寒,则[1]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2]寒而病者,必[3][4][5]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则”上有“传经”。

[2]康平本无“于”。

[3]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必”作“多”。

[4]康平本“必死”句下有“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十九字。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伤寒热病两感证候》此句作“人之伤于寒也,故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1],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校注】

[1]康平本自“尺寸俱浮者”至“方治如说”一节低一格书写。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1]鼻,络于目,故身热[2]目痛[3]鼻干,不得卧。

【校注】

[1]《素问·热论》、成本“夹”作“侠”。“侠”通“夹”。

[2]桂林本《伤寒例第四》“身热”下有“汗出”。

[3]《素问·热论》、成本、桂林本《伤寒例第四》“痛”作“疼”。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皆受病[1],未入于府者[2],可[3]汗而已。

【校注】

[1]《素问·热论》“此三经皆受病”作“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2]《素问·热论》“未入于府者”作“而未入于藏者”。

[3]《素问·热论》“可”上有“故”。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可”上有“皆”。

尺寸俱沈细[1]者,太[2]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3]腹满而嗌干。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细”作“濡”。

[2]康平本“太”作“大”。

[3]康平本无“故”。

尺寸俱沈[1]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校注】

[1]康平本“沈”作“沉”。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沈”作“沈细”。

尺寸俱微缓[1]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微缓”作“弦微”。

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1],可[2]下而已。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府”下有“者”。

[2]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可”上有“皆”。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1]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2]。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3]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之廉切,又女监切,下同)语[4]。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5]。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藏府[6]不通,则[7]死矣。其不[8]两感于寒[9],更不传经[10],不[11]加异气者[12],至[13]七日,太阳[14]病衰,头痛少愈也[15];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16][17];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18];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19];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20],舌干已而嚏也[21];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22][23]。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24],寸尺[25][26]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27]而治之[28]。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29],更遇于风[30],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31],更[32]遇温热[33],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34]。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35],更遇温气[36],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校注】

[1]康平本“太阳”作“大阳”。

[2]《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伤寒热病两感证候》此条作“夫两伤于寒病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故头痛口干、烦满而渴(夹注:足太阳是膀胱之经,足少阴是肾之经也)”。

[3]康平本“太阴”作“大阴”。

[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伤寒热病两感证候》此条作“二日,足阳明与足太阴俱病,则腹满体热,不食,讝语(夹注:足阳明胃之经,足太阴脾之经也)”。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伤寒热病两感证候》此条作“三日,则足少阳与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水浆不入口,则不知人,六日而死矣(夹注:足少阳胆之经,足厥阴肝之经也)”,下有“是为六经阴阳表里者也”十字及“阳为腑,主表;阴为臓,主里。臓腑俱病,故曰两感。三日而死者,为一日两经受病,故曰两感,是表里俱病,故六日而死矣”一节。

[6]成本“藏府”作“府藏”。

[7]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则”作“而”。

[8]康平本无“不”,盖脱。

[9]《素问·热论》“寒”下有“者”。

[10]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十字。

[1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不”上有“若”。

[12]《素问·热论》无“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

[13]《素问·热论》无“至”。

[14]《素问·热论》“太阳”作“巨阳”,康平本作“大阳”。

[15]《素问·热论》无“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作“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小愈”。

[16]歇:衰。

[17]《素问·热论》“歇”作“愈”,无“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作“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小愈”。

[18]《素问·热论》无“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作“伤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19]《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作“十日,太阴病衰,腹胃如故,则思欲饮食”。

[20]《素问·热论》“渴止”下有“不满”。

[21]《素问·热论》无“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作“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烦满,舌干已也”。

[22]爽慧:同义连用。清爽。

[23]《素问·热论》“病人精神爽慧也”作“病日已矣”。《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自“十二日,厥阴病衰”至“病人精神爽慧也”作“伤寒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小腹微下,毒气皆去,病日已矣”。

[24]间:好转;痊愈。

[25]成本、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寸尺”作“尺寸”。

[26]陷:不足;空虚。

[27]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后”,“证”下有“法”。

[28]成本“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作“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康平本无“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而治之”十六字。

[29]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者”。

[30]桂林本《伤寒例第四》“遇”作“伤”,“风”下有“者”字。

[3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者”。

[32]成本无“更”。

[33]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温热”下有“者”。

[3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为病最重也”作“病之最重者也”。

[35]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者”。

[36]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温气”下有“者”。

凡人有疾[1],不时即[2]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3]。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4]。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5]。患人[6]忍之,数日乃说[7],邪气入藏[8],则难可制[9]。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10]

【校注】

[1]康平本自“凡人有疾”以下顶格书写。《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凡人有疾”作“凡人有小病,觉不如常,则须早疗”。《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作“凡人有少病苦,似不如平常,则须早道”。

[2]时即:同义连用,即时。

[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作“若隐忍不疗,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若隐忍不治,冀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治”作“疗”,避李治讳,馀同。

[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时气不和,便当早言”作“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须救疗”。《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作“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若小有不和,则须救疗”。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作“汤散以时,鲜有不愈者”。《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以时早治,鲜不愈者”。《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作“以时早治,鲜有不愈者”。

[6]患人:病人。

[7]《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患人忍之,数日乃说”作“若患数日乃说”。

[8]《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藏”作“臓”。

[9]《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制”作“制止”。《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则难可制”下有“虽和缓之功,亦无能为也”。《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丁肿,喉痹客忤,尤其为急。此自养生之要也”。《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作“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丁肿,尤为其急。此自养之要也”。

[10]《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1],觉病须臾[2],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3],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4]。服药不[5]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6]

【校注】

[1]《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不可避晨夜”下有“时日吉凶”。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晨夜”作“晨夕”。

[2]须臾:这里指时间很短。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须臾,梵语也。《俱舍论》说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则一须臾为48分钟。

[3]差迟:蹉跎。不及时。

[4]《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无“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5]成本“不”误作“正”。

[6]《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治”作“疗”,馀同。

凡伤寒之病[1],多从风寒得之[2]。始[3]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4]。未有温覆而当[5]不消散[6][7],不在[8]证治[9]。拟[10]欲攻之[11],犹当先解表[12],乃可下之[13]。若表已[14]解而内不消,非[15]大满,犹生[16]寒热,则病不除[17]。若表已解而内不消[18],大满大实,坚[19]有燥屎[20],自可除[21]下之,虽[22]四五日[23],不能为祸[24]也。若[25]不宜下而便[26]攻之[27],内虚热入[28],协热遂利,烦躁[29]诸变,不可胜数[30],轻[31]者困笃,重者必死矣[32]

【校注】

[1]《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无“之病”。

[2]P3287“多从风寒得之”作“多从风寒始也”。

[3]P3287无“始”。

[4]P3287“入里,则不消矣”作“必里不消化也”。康平本“矣”作“然”,属下读。

[5]桂林本《伤寒例第四》“而当”作“当而”。

[6]P3287、《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无“散”。

[7]P3287“者”下有“也”字。《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者”作“也”。

[8]在:察。

[9]P3287“不在证治”作“若病不存证”。康平本“不在证治”四字为旁注。

[10]P3287“拟”作“疑”。

[11]P3287“之”下有“者”字。

[12]P3287“犹当先解表”作“犹须先解其表”。

[13]P3287“乃可下之”作“后乃下之”。

[14]P3287“已”作“以”。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已”作“未”。

[15]康平本“非”上有“虽”字。桂林本《伤寒例第四》“非”上有“必”字。

[16]桂林本《伤寒例第四》“生”作“有”。

[17]P3287无“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十九字,盖脱。康平本“则病不除”上空五字围。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则病不除”作“则不可下”。

[18]P3287“消”下有“者”。

[19]康平本“大实,坚”三字为旁注。

[20]P3287“大满大实,坚有燥屎”句作“自非大满大实腹者,必内有燥屎也”十五字。音bào,硬也。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坚有燥屎”作“腹坚,中有燥屎”。

[21]P3287“除”作“徐=”。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除”。

[22]P3287“虽”下有“经”字。

[23]桂林本《伤寒例第四》“虽四五日”下有“数下之”。

[24]P3287“祸”作“害”。

[25]P3287“若”下有“病”字。

[26]P3287“便”作“强”。

[27]P3287“之”下有“者”字。

[28]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内虚热入”上有“则”。

[29]成本“躁”作“燥”。

[30]P3287“数”下有“也”字。

[31]P3287“轻”上有“则”字。

[32]P3287无“矣”。

夫阳盛阴虚[1],汗之则死[2],下之则[3][4];阳虚阴盛[5],汗之则愈[6],下之则死[7]。夫如是[8],则神丹[9][10]可以误发[11],甘遂何可以妄攻[12]!虚盛[13]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14]影响,岂容易[15][16]!况[17]桂枝下[18]咽,阳盛即毙[19];承气入胃,阴盛以亡[20]。死生之要[21],在乎[22]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23]。此阴阳[24]虚实之交错[25],其候至微[26];发汗吐下之相反[27],其祸至速[28]。而[29]医术浅狭[30],懵然[31]不知病源[32],为治乃误[33],使病者殒没[34],自谓其分[35],至令冤魂塞于冥路[36],死尸[37]盈于旷野。仁者鉴此[38],岂不痛欤[39]

【校注】

[1]P3287“夫阳盛阴虚”作“夫阳盛者府也,阴虚者藏也。此是两感脉也”,《外台秘要方》1-5a作“夫表和里病”,下有宋臣校语:“一作‘阳盛阴虚’”,上承前“王叔和曰”,有“又曰”二字。康平本自“夫阳盛阴虚”至“岂不痛欤”在“凡两感病俱作”至“夫何远之有焉”一节后,且低一格书写。

[2]P3287“汗之则死”作“汗出即死”。

[3]P3287“则”作“即”。

[4]《外台秘要方》1-5a“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作“下之而愈,汗之则死”。

[5]P3287“阳虚阴盛”作“若阴盛阳虚者”,《外台秘要方》1-5a作“里和表病”,下有宋臣校语:“一作‘阳虚阴盛’”。

[6]P3287“汗之则愈”作“汗出即愈”。

[7]康平本“死”下有“矣”字。《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自“夫阳盛阴虚”至“下之则死”作“夫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8]P3287“夫如是”作“如是者”。

[9]神丹:古方名。代发汗解表的方药。《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伤寒例第一》:“华佗曰……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圆。”又《发汗散第四》服“治伤寒敕色(按,“敕色”,战慄的样子)恶寒”之“六物青散”:“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又卷二十四《解毒并杂治·蛊毒第四》:“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蛊猫虎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又卷九《发汗丸第六》:“神丹圆:治伤寒赤濇(按,“赤濇”同“敕瑟”、“敕色”,战慄的样子)恶寒,发热体疼者方。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右六味,末之,蜜圆,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圆,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圆(《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干枣大一枚,名赤圆。主寒气厥逆)。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寒气厥逆,赤丸主之。赤丸方: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附子弍两,炮,去皮。射罔壹枚,如枣大](据吴迁本补)。右六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吴迁本“蜜丸”上有“和”字)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吴迁本“三丸”作“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吴迁本作“二丸为度”)”。《外台秘要方》卷一《崔氏方一十五首》:“又,疗伤寒敕色恶寒,发热体疼,发汗神丹丸方:人参五分;乌头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右六味,捣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汤下。发汗出令体中濈濈然。如汗未出,更以热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复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饮水解其热,愈。周护军子期自说天行用之甚良,故记之。”《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神丹圆”方药及煎服法作“朱砂一两,细研,水飞过;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川乌头一两半,炮裂,去皮脐;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赤茯苓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右件药,捣罗为散,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姜汤下五圆,良久吃热粥一盏,投之以得汗为度”。

[10]《外台秘要方》1-5a、《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安”作“不”。

[11]P3287“则神丹安可以误发”作“神丹安可误发”。

[12]P3287“甘遂何可以妄攻”作“甘遂何可妄攻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甘遂散”(一名水导散)方药及煎服法作“甘遂半两,煨令色黄;白芷半两。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温水调服”。按,《千金要方》卷九《宜吐第七》有“水导散”方,“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药及煎服法作“甘遂半两,白芷一两。右二味,(治)[冶]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

[13]《外台秘要方》1-5a“虚盛”作“表里”。

[14]P3287“若”作“如”。

[15]易:怠慢。

[16]P3287、《外台秘要方》1-5a无“岂容易哉”句。《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二十字。

[17]P3287、《外台秘要方》1-5a、《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况”作“然则”。

[18]P3287“下”作“入”。

[19]P3287“阳盛即毙”作“阳盛必亡也”,《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作“表和则愈”,《外台秘要方》1-5a作“表和则毙”。

[20]P3287“阴盛以亡”作“阴盛必夭也”。康平本“亡”作“凶”,疑误。《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阴盛以亡”作“里平则痊”,下有“名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此医之大禁也”三十七字。《外台秘要方》1-5a“阴盛以亡”作“里平则亡”。

[21]要:读平声。期。

[22]P3287“乎”作“於”。

[23]P3287“视身之尽,不暇计日”作“瞬息之间,克于时限”。《外台秘要方》1-5a无“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十六字。

[24]《外台秘要方》1-5a“阴阳”作“表里”。

[25]P3287“此阴阳虚实之交错”作“然阴阳虚实交错者”。

[26]P3287“其候至微”作“证候至微也”。

[27]P3287“之相反”作“相反者”。

[28]P3287“其祸至速”作“祸福至速也”。

[29]P3287无“而”。

[30]P3287“狭”从“辶”,下有“者”。

[31]懵(měnɡ)然:昏昧无知的样子。

[32]P3287“懵然不知病源”作“必不识不知也”。《外台秘要方》1-5a无“懵然不知病源”六字。

[33]P3287无“为治乃误”句。

[34]殒没(mò):死亡。没,同“殁”。P3287“使病者殒没”作“病人殒没者”。成本、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没”作“殁”。

[35]P3287“自谓其分”作“谓为其分也”。

[36]P3287“冥路”作“逵路”。

[37]P3287“死尸”作“夭死”。

[38]P3287“仁者鉴此”作“仁爱鉴兹”。

[39]P3287“岂不痛欤”作“能不伤楚”。

凡两感病俱作[1],治有先后[2],发表攻里[3],本自不同[4]。而执迷用意[5][6],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7],且[8]解其表,又除其里[9]。言巧[10]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11][12],常审以慎[13];愚者[14]之动作也,必果而速[15]。安危之变,岂可[16][17]哉!世上之士[18],但务彼翕习之荣[19],而莫见此[20]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21]能护其本[22],近取诸身,夫何远[23]之有[24][25]

【校注】

[1]P3287“俱作”作“俱病者”。《外台秘要方》1-5b“凡两感病俱作”上承前有“又”字。康平本自“凡两感病俱作”至“夫何远之有焉”顶格书写。

[2]P3287“治有先后”作“治则有其先后也”。

[3]P3287“里”下有“者”字。

[4]P3287“本自不同”作“归本不同也”。

[5]康平本、成本“用意”作“妄意”。

[6]P3287“而执迷用意者”作“然好存生意者”,《外台秘要方》1-5b作“而执迷生意者”。

[7]P3287“合而饮之”作“即可合而服之”。《外台秘要方》1-5b“饮”作“服”。

[8]且:既。

[9]《外台秘要方》1-5b“里”作“内”。

[10]P3287“言巧”作“巧言”。

[11]错:读若“措”。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径改作“措”。

[12]P3287“夫智者之举错也”作“夫智人之举措也”。

[13]P3287“常审以慎”作“恒详而慎之”。

[14]P3287“者”作“夫”。

[15]P3287“必果而速”作“常果而速之”。《外台秘要方》1-5b无“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二十一字。

[16]P3287“可”作“不”。

[17]诡:违反;违背。谓违背医理。承上“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句言。

[18]P3287“世上之士”作“世士”,“世”字避讳缺笔。

[19]翕习之荣:近在眼前的荣华。翕,读若“狎”。狎习,熟习;习惯。P3287“但务彼翕习之荣”作“唯知翕沓之荣”。

[20]P3287“而莫见此”作“不见”。

[21]居然:遵守貌。谓能遵守医理。居,守持。

[22]P3287“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作“明达居然谁见本真也”。

[23]远:背离。

[2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之有”。

[25]P3287无“夫”、“焉”。

凡发汗温煖[1]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2],可半日中尽三服[3]。若与病相阻,即便[4]有所觉。病重[5]者,一日一夜当晬[6]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7]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8]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9][10]

【校注】

[1]康平本、成本“温煖”作“温服”。

[2]促其间:缩短其间隔时间。

[3]康平本“可半日中尽三服”七字为旁注。

[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便”作“使”,误。便,立即。

[5]成本“病重”作“重病”。

[6]晬(zuì):周遍。

[7]故:仍然。

[8]不肯:不能。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不肯”径改作“不能”。

[9]康平本“若汗不出者,死病也”句上加圆圈的“注”,小字书。

[10]《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若汗不出者,死病也”作“伤寒,发汗不出,若大灌汗者,不可治”。

凡得时气病[1],至[2]五六日而渴欲饮水[3],饮不能多,不当与也[4]。何者[5]?以[6]腹中热[7]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8]人作病也[9]。至[10]七八日[11],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12][13]。与之[14][15]令不足,勿极意也[16],言[17]能饮一斗[18],与五升[19]。若饮而[20]腹满,小便不利[21],若喘若哕[22],不可与之也[23]。忽然大汗出[24],是为自愈也[25]

【校注】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凡得时气病”作“凡天行病”。

[2]《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无“至”。

[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饮水”下有“者”。

[4]《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作“未宜多与也”。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何者”。《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何者”作“所以尔者”。

[6]《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以”作“为”。《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无“以”。

[7]《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热”作“热气”。

[8]与:使。《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与”作“为”。

[9]康平本“便更与人作病也”作“便更与作病也”,小字书,句上加圆圈,以示与正文区别。《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便更与人作病也”作“便更与人作病深矣”。《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也”作“矣”。

[10]《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至”上有“若”。

[11]康平本“至七八日”句上出一加方框的“例”字。

[12]成本无“而”。《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犹当依证而与之”作“然当”,属下读。

[1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不可水形证》自“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至“犹当依证而与之”作“伤寒五六日而渴欲饮,未宜与也,为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作病深矣。若大渴者,宜与之也”。

[1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与之”作“与之时”。

[15]康平本无“常”。

[16]《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可水形证》、《太平圣惠方》卷第八《辩可水形证》自“至七八日”至“勿极意也”作“伤寒六七日,大渴欲饮水,然当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作“与之勿令极意也”。

[17]《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无“言”。

[18]《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一斗”下有“者”。

[19]康平本“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八字为旁注。《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言能饮一斗,与五升”作“云能饮一斗者,而与五升”。

[20]《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饮而”作“饮水”。

[21]《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b引《千金》“不利”作“涩”。

[22]《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若哕”下有“者”。

[2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b引《千金》、成本无“也”。

[24]康平本“忽然大汗出”上有“若饮水”三字。《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忽然大汗出”作“濈然大汗出者”,《外台秘要方》1-9a引《千金》作“饮而忽然汗出者”。《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大汗出”下有“者”。

[25]《外台秘要方》1-9b引《千金》、《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是为自愈也”作“已愈也”。《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作“欲自愈也”。

[1]得病,反能饮水[2],此为欲愈之病[3]。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4]自愈[5],小渴者[6],乃强与饮之[7],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8][9]

【校注】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凡”下有“人”。《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凡”作“人”。

[2]《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b引《千金》无“反”。《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反能饮水”作“能饮水者”。

[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此为欲愈之病”作“为欲愈也”,《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外台秘要方》1-9b引《千金》作“欲愈也”。

[4]桂林本《伤寒例第四》“饮水”下有“者”。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无“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句。

[6]《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小渴者”作“若小渴”。

[7]《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乃强与饮之”作“而强与之”。

[8]成本无“也”。

[9]《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叙论》“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作“因此成祸者,其数极众”,《辩可水形证》自“凡得病”至“不可复数也”作“凡伤寒病,能饮水者,为欲愈也。若不渴而强与之,因此成祸者,其数多矣”。

凡得病,厥[1]脉动数,服汤药[2]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校注】

[1]厥:其。

[2]桂林本《伤寒例第四》无“药”。

凡治[1]温病,可刺[2]五十九穴。

【校注】

[1]《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无“治”。

[2]《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刺”作“针刺”。

[1],身之穴三[2]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3]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4]

【校注】

[1]康平本自“又”至“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低一格书写。

[2]《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三”作“六”。

[3]成本“三十穴”作“三十九穴”。

[4]《千金要方》卷第九《伤寒例第一》无“并中髓也”。

[1]四损[2],三日死。平人四息[3],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4]

【校注】

[1]成本“脉”上有“凡”。

[2]康平本“脉四损”上有“又”字。

[3]息:至。呼吸往返一次为一息。引申之,凡往返一次皆为一息。例参《故训汇纂》785页“息”字第65-第67条义项。这里指脉动一至。《脉经》“息”作“至”。《脉经》7.24.1:“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者,平人四至,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四息”作“一息”,乃不明“息”之古义而误改。《脉经》4.5.3:“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言平人再至,病者一动,是为“四损”。

[4]《脉经》4.5.3:“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藏失神,其死明矣”。

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1],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2][3]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五息”作“二息”。

[2]《脉经》7.24.1作“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者,平人五至,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3]《脉经》4.5.3:“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1],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2]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六息”作“三息”。

[2]《脉经》7.24.1作“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者,平人六至,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若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1],死[2]。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3]。脉至乍数乍踈[4]者,死[5]。脉至如转索[6],其日死[7]。讝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沈细者,不过一日死矣[8]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校注】

[1]桂林本《伤寒例第四》“不解者”上有“下之”。

[2]《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作“伤寒三部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3]《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作“伤寒阴阳俱虚,热不止者,不可治”。

[4]成本“乍数乍踈”作“乍踈乍数”。

[5]《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脉至乍数乍踈者,死”作“伤寒脉至乍数乍踈者,不可治”。

[6]成本“转索”下有“者”。

[7]桂林本《伤寒例第四》“其日死”上有“按之不易者”。

[8]《太平圣惠方》卷第八《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作“伤寒,讝言妄语,身有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脉沉细,手足逆冷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