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暗示
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触,一些刚刚出生的婴儿,把他放到床上或者摇篮里,他就开始哭起来,而如果我们抱起他,他会停止哭泣,然后我们再放下,他又会哭……孩子的表现,其实就是我们此处要提到的心理暗示,婴儿是想暗示他的父母:他想要被抱着,并且,他成功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心理暗示以外,还有父母的自我暗示,他们暗示自己,只有把孩子抱起来,孩子才会停止哭泣,如果父母接受了孩子暗示的话,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要抱着孩子才能睡而不能将他放到摇篮或者床上了。另外,婴儿虽小,但是他们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怀抱比硬邦邦的床更舒服,也更有安全感,而且,他们认识到,啼哭能换来父母的怀抱,所以,只要他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哭泣。然而,家长总是需要工作和生活,需要安排其他事,不可能总是抱着孩子,由此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在家长很忙时,不得不把孩子放下;孩子啼哭,他们刚开始可能会抽时间过来抱一小会儿,但后来实在没时间的情况下,就只管让孩子哭了,可是却发现,十几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孩子居然不哭了,这时孩子也逐渐认识到,再哭都没用,所以也就不会以此来换取父母的拥抱了,而这一点,是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获得的暗示。
因此,细心的你可以发现,在生活中,对于婴幼儿而言,那些爱哭的孩子经常要求父母抱着,而不被父母抱着的孩子哭泣要少得多。
从这一生活体验中,我们理解了暗示、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那么,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事物,它只不过是当人们受到来自外界或者他人的愿望、态度和信念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反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之一。这一心理现象发生作用的过程通常是平和自然的,接收的一方也是在无意间接受这种信息的。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心理暗示,这也是人的基本心理特性。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拥有这种能力,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们保护和塑造自我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外界或者他人的心理暗示。
比如,去购物时,我们的购买心理会被平日里看到的一些广告所影响,这是一种对我们潜意识的暗示,在广告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我们的潜意识也会累积这些信息,而当我们步入商场或者超市时,这些累积的信息就会被激发出来,然后影响着我们的购买行为。
再比如,学生时代,因为升学或者其他原因,到了新的学习环境中,我们的成绩会出现变化,而这一点与周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学习氛围很浓厚,我们也会努力学习,相反,我们就会怠惰,这也是暗示起了作用。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更能证明这一点:
曾经有一个关于A箱和B箱的实验。“A箱和B箱”是曾经在电视或研讨会上所做的表演,演示者的目的是让大家更理解潜意识在沟通上的重要性。
“请你想象一下,这里有两个箱子,A箱和B箱。”演示者用手势指示了两个想象的箱子的位置。
“请你凭直觉立刻想象其中一个箱子。”
被要求的人,会立刻回答说:“嗯,A箱。”
“为什么选择A箱?”
“没什么,就是觉得……”演示者带着微笑,非常理解地点头。
“你以为是自己选择了A箱,其实不然——是‘我’叫你‘选择’A箱的。”
“你叫我选的?什么意思呢?”
后来,很多演示者都做过这样的心理控制实验,总是有很多自愿者参加。其实我们也可以轻易让对方选择你所指定的箱子,秘密就在于你用手势指示箱子位置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左手指示“这里有A箱”,再用右手指示“这里是B箱”。然后放下双手。接着问:“如果要立刻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而在说到“立刻”时,要大胆举起左手指示A箱的位置。如此,“A箱”的印象就会跳进对方的潜意识里,被迫用直觉选择时,“A箱”较容易浮现在脑海。当然,对方在意识上完全不会察觉,所以会以为是自己无意中的选择。
这则心理学实验表明一点,人都在不自觉地接受周围的暗示。
由此,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即便你原本想抗拒。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彼得·伊凡洛维奇也认为,正是人类在不断地繁衍和变化,才有了“读懂暗示”这一结果。他认为,人类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然后逐渐形成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危险逼近时,他们就会将以往积累的经验派上用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化险为夷。所以,心理学家称,只要那些能读懂暗示的人们,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