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脉“通神”
【原文】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素问·移精变气论》
【白话译文】
黄帝道:我愿听听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
岐伯回答说:诊治疾病的关键在于注意诊查皮肤颜色和脉搏的变化,能准确把握这些,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最高原则。如果不能掌握望色切脉的方法,则无法看清病情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认识与病情发展相反,就会丧失治疗的主与次,标与本,如此指导疾病治疗,则会损害病人的精神,如果是治理国家,则会导致国家灭亡!去掉过去一些简陋知识,对望色和切脉进行认真钻研,就可以达到上古时“真人”那样的境界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你讲的这些重要道理,就是诊病不能离开望色和切脉。
岐伯说:治疗疾病还有最关键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黄帝说: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岐伯回答:就是医者要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询问疾病发生的原因。
黄帝问:怎样询问原因呢?
岐伯回答:选择安静的环境,关好门窗,表示出对病人的关切,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虑地尽情倾诉所有与疾病相联系的内容,从而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询问后还要再结合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和皮肤颜色进行综合判断:患者有神气是生命力旺盛,预后良好;缺乏神气表示生命力乏弱,预后不良。
黄帝说:讲得好。
【察色观神气变化可知疾病预后】
“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了解望色和切脉理论才能知疾病的逆从,认识疾病的标和本,正确诊断疾病转归。否则便会如文中所说“标本不得,亡神失国”,造成疾病的误诊误治。但要获得疾病更为明确的诊断,最重要的是观察病人神气的变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察神的变化可从面部气色了解。
观气色可察近期身体的变化,观形体则可判定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如气色严重出现败象,也可影响一生,甚至猝死。气(光泽)是察神的重要指征,人们常将“神气”二字并用,形容人精神状况非常好,“眉飞色舞”“趾高气扬”“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等均是“神气”外现的标志。
文中所述色即是广义之色——气色,察色主要是观色中之气,气为色中之神,故人们常气色并用。也有些患者虽然色鲜艳但缺少光泽,这种情况就要分别对待。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气比色更为重要,即“察色不如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