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热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内伤热病的病因和病机

内伤热病是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原因,使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异常,产生气郁、食滞、痰积、血瘀、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等发热病变而形成的。

虽然内伤热病不是外邪侵入人体所致,但并非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之间绝无联系。“伤风不醒便成劳”,久病不愈的外感热病可演变成内伤热病;同样,内伤热病尤其阴阳气血不足的内伤热病,常因正虚无力御邪,外邪容易乘虚而入,好发外感热病。

内伤热病的病机环节比较复杂,由气郁、食滞、痰积、血瘀、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等病理变化而产生的风、热、燥、湿、寒内五淫邪是其主要环节,并应以“火”为中心。这里所说的火,并非指一般所谓外感病因的六淫之火(六淫实为五淫,属于地之有形的五行之一的火,不能与天之无形的风、热、燥、湿、寒五气并列,而只能相配以木之气为风、火之气为热、土之气为湿、金之气为燥、水之气为寒。已详上述,不再重复),而是指内伤热病病机的中心环节。一切内伤机制必须产生火才能导致内伤热病,不然只是内伤疾病。因此内伤热病也可以说是内伤火病。而火有君相、阴阳、邪正及虚实之分,必须细辨。

1.君相之火

火在人身即阳气,人身无处不有阳气,因此各脏腑都有自己的火。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火活动正常是心神清明、心血流畅、人体生机活跃的保证,所以古人用封建等级观念喻之为“君火”,其他脏腑的火则置于从属地位,称之为“相火”。唯肾中命火虽是相火之一,但又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前人有心火乃命火之焰,命火为心火之根的说法,这与君火为一身之主的认识矛盾。应该说心火为主,命火为根。

2.阴阳之火

以往理论就生理部位而言,心居上焦阳位称为阳火,肾属下焦阴位称为阴火。此说既无定论,又与病理上的阴火、阳火混淆。因为在病理上,阳火为病性属热,治法宜清而忌温;阴火为病性属寒,治法宜温而忌清。心火或肾(命)火的病理都有阴阳之分,并不是心火为病皆属阳火,也非肾(命)火为病都是阴火。临床上心火之病既有性热而宜清者,也有性寒而宜温者;肾(命)火之病既有性寒而宜温者,也有性热而宜清者。况且阴火、阳火的范围并不限于心、肾。

3.邪正之火

不论君火、相火,凡得常养人之火概称为正火,即《黄帝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之火。凡失常害人之火概称为邪火,即《黄帝内经》所谓“壮火散气”之火。邪火宜分阴阳虚实辨证论治。

4.虚实之火

虚火、实火都是邪火,有阴阳之别。由阳盛所生之火为阳火之实,治宜苦寒之剂以泻之;由阴虚所生之火为阳火之虚,治宜甘寒之剂以滋之;阴火之虚者,是由气虚甚至阳虚而生,治宜甘温之剂以益气回阳;阴火之实者,是由阴邪壅遏、气机滞塞而生,治宜辛温之剂以升散郁火。

综上所述,人体不论君火、相火,凡是得常之火都是正火,凡是失常之火都是邪火。而邪火当辨阴阳虚实论治,阳火实证宜苦寒法,虚证宜甘寒法;阴火虚证宜甘温法,实证宜升散法。还须指出,人体气、火本是一家,火是气的形态,气是火的本源。许多内伤热病之火与气机郁滞相关,如气滞所生的郁火,治宜解郁以清火;气滞所生的痰火,治宜化痰以清火;气滞所生食积之热,治宜消食以清火;气滞所生血瘀之热,治宜化瘀以清火等。另外,在上述邪火的阴阳虚实证中还蕴含着内五淫邪,如阳火虚实证中的风火相煽、燥火相就,阴火虚实证中的湿火互结、寒火互郁等。

内五淫邪产生后,如果尚未达到足够发病的程度而潜伏体内,称为“内因伏邪”,内因伏邪累积至一定程度便产生各种内伤疾病。大凡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内因伏邪发病之前,仍有隐微的征象可察。例如:伏风的筋惕肉img、手足发麻、皮肤有蚁行感、舌瘦质红、脉弦;伏热的心烦失眠、手心热、小便时赤、喜冷恶热、舌瘦尖红、脉洪;伏燥的鼻喉干燥、口干渴饮、大便燥结、时或干咳、舌瘦干红、脉浮;伏湿的大便软烂不易成形、痰多、喜燥恶湿、舌胖有齿印、脉缓;伏寒的小便清白、喜热恶冷、性欲不振、舌胖质淡、脉沉等。内因伏邪的发生与体质倾向密切相关,伏热、伏风、伏燥多见于阳脏热体之人,为病常呈虚实热证;伏寒、伏湿多见于阴脏寒体之人,为病常呈虚实寒证;若此一脏腑阳盛或阴虚而生伏热,彼一脏腑阴盛或阳虚而生伏寒,而见于阴阳寒热错杂之体,则其为病常呈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又由于同气相求之故,外因伏邪往往与内因伏邪相结合而隐藏体内;外在新邪也常在内在伏邪的基础上,导致或促进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种内外相关的发病机理,在外感热病的发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常常使疾病的演变定向化或曲折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