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友生医案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急性肝炎案

例42

高某,男,45岁。1977年12月10日初诊。

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7日,经某医院用中西药治疗,未能控制其病情发展。现黄疸指数高达60mg/dL,谷丙转氨酶升至680U/L(正常值为40U/L),身黄如橘,目黄如金,尿黄而短,每日午后寒热汗出(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如疟状,头痛,口苦口干不欲饮,恶心,不思食,强食则吐,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舌苔灰白中兼黄腻,脉弦数有力。证属湿热偏盛于阳明而波及少阳所致。现以阳明见症为急,应先荡涤胃肠,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方用茵陈蒿汤合小承气汤加味:绵茵陈60g,生栀子10g,生大黄10g,枳实10g,厚朴10g,大腹皮15g,滑石15g。服上方2剂,即二便通畅,脘腹胀满减轻,但午后仍寒热如疟状。从第二诊至第八诊21天中,都以茵陈蒿汤为主,加入柴胡、黄芩、青蒿以和解少阳,并酌情配伍枳壳、枳实、厚朴、大腹皮、山楂、六曲、谷麦芽、鸡内金、白豆蔻、砂仁等行气导滞以助运化之药,使黄疸基本退净,午后寒热逐渐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但肝区时有隐痛,胃肠运化功能较差,故从第九诊至第十五诊54天内,改投四逆散合异功散以调理肝脾为主,并佐延胡索、田七行气活血化瘀。此方服至第十诊时,即食欲大振,嗣后肝区疼痛亦基本解除。

在本例治疗中严守清淡素食,切戒油腻荤腥,以免助长湿热,壅滞邪气,不利于湿热的排泄。营养只能从清淡素食中摄取。

例43

华某,女,7岁。

发热,身黄,目黄,尿黄而短,饮食减少,舌根苔黄腻,脉滑数。大便有时下蛔虫。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绵茵陈15g,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山楂10g,六曲10g,麦芽10g,槟榔10g。初服3剂,身黄、目黄、尿黄减退,食欲渐开。继进10剂,曾有三四夜盗汗出,身黄、目黄、尿黄全退,舌根黄腻苔亦除,大便曾下蛔虫3条,粪成条而色正黄,精神、饮食均正常,病告痊愈。

例44

汪某,男,18岁。1990年1月4日初诊。

1周来,头痛,微热,鼻塞流涕。近日渐见目黄,尿黄,身黄,厌食,厌油,食则欲吐,腹泻日2~3次,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经某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24mg/ dL,谷丙转氨酶133U/L,麝香草酚(+++)),诊断为“甲肝”。投以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绵茵陈30g,桂枝10g,焦白术15g,焦苍术15g,云苓15g,猪苓15g,泽泻15g,厚朴10g,陈皮15g,白豆蔻5g,砂仁5g,山楂30g,六曲10g,麦芽30g。3剂。

1月7日二诊:身、目、尿黄明显减退,腹泻好转,食欲已开,舌苔基本退去,脉力转旺。守上方再进2剂。

1月9日三诊:大便成条色黄,日行1次,食增神旺,舌脉正常。改投异功散合四逆散加味:党参30g,焦白术15g,云苓15g,炙甘草5g,陈皮15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五味子5g。5剂。

1月17日四诊:经某医院复查肝功已正常(黄疸指数降至8mg/dL,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麝香草酚降至(+))。守三诊方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本案症见身、目、尿黄而厌食、厌油、欲吐、腹泻、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显属湿胜于热所致。病机重点在于湿困太阴脾土,故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以健脾燥湿为主,兼清利其湿热。由于药与证合,故获速效。

例45

肖某,男,28岁。1992年3月30日初诊。

久患“乙肝”,经治未能转阴。去年8月间,曾发现黄疸(阳黄),经治身、目黄退,但尿黄仍存。1992年3月4日查肝功能示黄疸指数较高。近日发现黄疸加深,其色晦暗,不渴,口水多,时吐白痰,大便溏,日行1~2次,舌苔薄白,脉细弱。投以茵陈五苓散加味:绵茵陈60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焦白术30g,桂枝5g,法半夏15g,陈皮15g,炙甘草5g。

4月3日二诊:服上方4剂,黄疸减退,口水减少,已愿饮水,大便基本成形,尿色晨起黄,下午转淡,精神、胃纳好转。守上方再进3剂。

4月6日三诊:黄疸继减,口水基本不流,但仍有痰。守上方减茵陈为30g,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为15g,桂枝、半夏、陈皮各为10g,再进4剂。

4月10日四诊:黄疸基本消退,肝区已无不适感,饮食、二便正常。守三诊方再进5剂以收功。

一般来说,黄疸是太阴脾湿和阳明胃热郁遏交蒸,由土困而导致木郁,使肝气不得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逆流入血以弥漫全身所致。黄疸有湿热偏胜之分。热胜于湿者,病机主要在阳明胃,其黄疸色较鲜明,并多伴有发热、身无汗、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小便不利、大便闭、腹胀满、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一般称之为阳黄;治宜清热为主,祛湿为佐,常用茵陈蒿汤(茵陈蒿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专药,具有外透、内清、下渗的作用,深合太阴阳明湿热郁遏交蒸的病机。故本方以此为主药,并辅佐大黄、栀子以加强其清泄阳明湿热的效能)。上述42案是其例。湿胜于热者,病机主要在太阴脾,其黄疸色较晦暗,并多伴有微热不渴、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象濡缓等症,一般称之为阴黄,治宜祛湿为主,清热为佐,常用茵陈五苓散。若见但寒不热而脉沉等里虚寒证,当按三阴辨证论治,分别采用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茵陈吴茱萸汤等方。

我女兰清1985年冬在某县医院传染科搞流行性出血热科研时,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眼珠黄得发绿,怕冷不发热,头昏,极度疲乏,嗜睡,恶心,纳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缓。一派阴寒之象,证属阴黄无疑。当即自用茵陈理中、四逆汤方,并坚持服月余才退黄。最后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调理而痊愈。这里仅述其梗概,以供参考。

如上所述,茵陈五苓散本为主治病偏太阴湿胜于热的阴黄之方。但例43案症见身黄、目黄、尿黄,而身热、苔黄、脉滑数,显属病偏阳明热胜于湿的阳黄之证,故用本方去桂枝之辛温,使之成为清利湿热之剂,亦可适用于阳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