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赵斌医案

益气养阴涤痰通络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衰

王某,女,43岁。

初诊:1992年1月21日10时。主诉:胸闷、咳喘、心悸3年,加重1月。于1991年10月底住某院诊治,化验血常规报告:HGB 90g/L,WBC 11.0×109 /L,其中N 0.54,L 0.44,E 0.02;拍X线片报告:两肺纹理粗重,心脏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异常心电图;综合诊断为:风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支、心衰Ⅲ°。即给抗感染、支持治疗1月,收效甚微而出院。延至1992年1月15日,复感外邪而继现咳喘频频,痰涎清稀,咯之不利,呼吸喘促,昼夜不能平卧,心悸不宁,时而烦躁郁怒,时发恶心,久不思食,或但欲漱水不欲咽饮,大便3日不行,小便日2 ~ 3次,量少而色淡黄,乃延医在家诊治,然毫无功效,故辗转寻访,后来改邀吾师。进屋但见其半蹲于床上,意识萎顿,形如站蛙,点头呼吸,唯引一息为快,喜用枕头垫实胸部,喉中如水鸡声,语音低微而不续,面色苍白,颧部时而泛红,口唇略干,舌瘦嫩而边有瘀点,质淡红,苔薄白,颈动脉与虚里搏动强烈,胃区如覆杯状,腹中微胀,双膝以下浮肿,按之深陷不起,四肢尚温,脉细数无力,尤以寸部为著;听诊双肺部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以左肺区为甚,心音低钝,期前收缩,率124次/分。因病家已丧失医治信心,又惧住院须外出搬动而致不测,坚持要就地以中药最后一试。吾师总观其证,诊属胸痹(气阴两亏,痰瘀痹阻),故拟益气养阴、涤痰通络之法,处以小剂量生脉饮加减。处方:西洋参6g,麦冬6g,五味子5g,陈皮6g,半夏5g,茯苓6g,柏子仁6g,菖蒲3g,枳壳5g,桃仁5g,地龙3g,葶苈子3g,大枣5g,甘草3g。1剂,嘱凉水文火慢煎,少量取汁,频频呷服,昼夜连续。

二诊(1992年1月22日):吾师晨即赴诊,家人欣喜告曰:服中药后,已小便三次,约1000mL,喘息明显减轻,凌晨时曾平卧睡眠3小时,醒后进饮米粥50mL。闻其语音有增,神志转清,又见面有微笑,足证药中病的,乃续处前方2剂,嘱如前法煎服。

三诊(1992年1月24日):服药3剂,小便日2000mL许,胃部平软,喘悸再减,可平卧睡眠及盘腿坐,饮食继增,脉渐有力,故将前方量各增1倍,去葶苈子,加百合10g,继服。

按上方连进6剂,并强化饮食调护,病情迅速好转。值新春佳节时,呼吸如常,水肿全消,饮食良好,面色淡红,已可下床自行。后又稍事出入,继服10余剂,除心脏略大外,诸症均失,于当年3月间重返工作岗位。

【按语】

肺主气而以阴为之源,两者相失其一,乃作大喘。识此机者,以先贤金子久与张锡纯为著。如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下陷”案后按云:“大气下陷过甚,呼吸之机关将停,遂勉强鼓舞肺脏,努力呼吸以自救,其迫促之形,有似乎喘,而实于气逆之喘有天渊之分。”创升陷汤屡获效验。金氏则以生脉散速取,后以瓜蒌等药除痰,各具匠心。但此案异在一乃久病,二则痰湿中阻而胃失和降,三则水饮既聚于中,又注于下,诚一正邪俱急之证。吾师融先贤诸法为一,举陷与泻水并进,速使肺之气阴得复,而喘能平,又是取“截断”之义;初施小剂量轻装上阵,既便于尽取其气,又利于随变而调方,多年实践证明,此不失为一急症速治之效法。

整理:黄永斌、付立平;审阅:赵文鼎

益气温阳利水法治疗麻疹合并肺炎心衰

陈某,女,8个月。

初诊:1990年11月17日。5天前出现哭闹不安,发热,流清涕,先延本村医生以“治感冒药”治疗3日,身热益增,继见腹部红疹隐隐,不料至第五日,红疹骤没,喘息加重,乳食不进,面唇发绀,大便稀少,小便不利,再行就近治疗毫无效验,故由其家人于1990年11月17日匆忙抱来我院。同道察其神志迷蒙,精神极差,形体胖大,胸腹可见隐隐粟粒样暗红色丘疹,延及后背,四肢及耳背则无,鼻翼扇动,口唇燥裂,舌淡红而润,指纹青紫而现于气关,四肢尚温(T 38.4℃),脘腹胀满;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左肺下野可闻及小水泡音,R 30次/分,率尚齐,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上肺显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化验血常规报告:HGB 110g/L, WBC 3.8×109/L,其中N 0.86,L 0.14。据此,拟西医诊断: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诊断:麻疹(风寒外闭,麻毒内陷),遂处以透疹解毒汤加减方、麦迪霉素等药,嘱频频交替口服。然而,时逾2日,病并未退,复察其证,辨为湿热内蕴,遂易三仁汤加味以透化,同时肌注链霉素、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等,效果亦差。延至1990年11月20日,吾师适值夜班,惯例查房时,发现患儿体温升达39.4℃,嗜睡不醒,目眶深陷,点头呼吸,心率180次/分,举家皆慌,再三分析前期无功之由,悟知此系心肾阳衰,水邪凌肺,虚阳外越所致,故嘱立即停用前期诸药,改处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方单法直取。处方:红参5g,附片3g,白芍4g,白术5g,茯苓6g,生姜3g,紫草3g,丹皮3g,蝉蜕3g,陈皮3g,灯心草2g。先取1剂,凉水浸煎,频饲。

二诊(1990年11月21日):昨夜服前方药2小时后,患儿体温竟速降为37.2℃,小便渐多,病情趋于稳定。守方再进,即迎来神志转清,哭声渐出,胸腹出疹转为鲜红。足证药中病的,故嘱再守前方,为增强温心阳之力,特换原方生姜为干姜6g,另加玄参3g,每日1剂,频煎频服。

三诊(1990年11月24日):复查血象:HGB 115g/L,WBC 11.3×109/L,其中N 0.73,L 0.24,E 0.3,喘息、唇燥已除,出疹渐退,唯神疲纳呆,乃继守前方,新加焦三仙、丹参等,每日1剂频饲。

四诊(1990年12月2日):诸症消失,精神全复,饮食、二便及化验结果亦示正常,乃康复出院。

【按语】

本案系麻疹变证,源于自身元气不足,复遇外感,而现一派实证假象,引致前期治疗有误。吾师谨遵仲景真武汤要旨,又仿《续名医类案》参附汤加桂枝法,辅以自身经验,合以固本而解标,虚邪去而危候得解,患儿身体复归于和,提示透过假象抓本质,尤当切练才是。

整理:黄永斌、付立平;审阅:赵文鼎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心胆综合征伴发休克

赵某,女,67岁。

初诊:1992年9月20日。主诉:右胁前后掣痛反复发作,伴胃区胀痛、恶心呕吐、频频泄利7年,加重半天。于1992年9月20日13时被家人搀扶入院。吾师即刻四诊,察其神志疲惫,呻吟不已,双手掩腹,痛苦面容,面色发青,白睛发黄,口唇干燥,舌红、苔白而干;触其腹皮绷紧,胃区压痛明显,墨菲氏征(+),肝脾不大,胰区压痛(―),手足发凉,脉细滑;常规四测结果为:T 37.8℃,R 20次/分,P 96次/分,BP 160/100mmHg;血常规化验报告:HGB 100g/L,WBC 11.2×109/L,N 0.86,L 0.14;做B超影像显示:胆囊壁毛糙;心电图报告: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综合诸项临床反应,拟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高血压、风心病。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胁痛(湿热中阻)。即先给抗感染、扩容、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液静脉滴注,静观2小时,疼痛丝毫未减,遂加针刺中脘、天枢、肝俞、胆俞、胃俞、内关、阳陵泉等穴,配合胸腹背健脾疏肝按摩法。然疼痛缓解不足二小时,即又复作,乃继行肌注阿托品、654-2、胃复安、V-B1、V-K3、酚妥拉明注射,协以低流量持续吸氧,躁动得安。但延至夜间1时,患者又现面唇发绀加重,四肢凉及肘膝,呼吸微弱,疼痛呼喊仅表现为口唇微动,声音全无,舌难伸出,体温不升,R 16次/分,P 58次/分,BP 100/50mmHg,显系湿热中阻又并厥证心肾阳衰之候(西医诊断属心胆综合征伴发休克)。因当时中药房无夜班,无奈之际,吾师遂起以艾灸一试之念,急取艾炷三支,同时点燃,悬灸腹背,主取中脘、神阙、期门、关元、气海、命门等穴,外加内关、太渊、劳宫、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等四肢诸穴。不料灸至20分钟,患者手足渐温,声音能出,语言渐复;灸至40分钟,诸症竟然全失,且索食开水泡馍约50mL。次日继以艾灸,另加真武汤加味液口服,精神日增,至第三天复查诸项理化检查,均报基本正常,故而带药出院。

【按语】

临床胆囊炎、胆结石症,见诸痛泻者颇多,而合并心痛者尚少,伴发休克者尤少;依理而论,面对先期诸症,以抗感染、扩容、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之法,足当取胜。然就此案例而言,则有例外,况有针刺乏力之嫌,就在百法无用之际,吾师谨遵前贤“胆大、心小、智方、虑圆”之训,急出奇招,治以单一艾灸之法,悬灸心肺肝脾胃肾诸经穴位,期以激励元阳,祛散阴霾,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达到通畅阴阳之功,竟收理想疗效,因此证实,灸法确有纠正休克、改善循环、抗感染作用,临证切不可轻视。

整理:黄永斌、付立平;审阅:赵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