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神藏

五神藏主要论述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五神、五官相使,四时气候、五行属性、解剖等现象,及所病虚实使人发病发梦的不同概说。学中医务必先明此五神藏的不同功能、属性和生理、病理的虚实所出现的不同病象。下面引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相关论述予以说明。

心藏神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脏》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于春,王于夏。

按:此节言心藏神之生理功能,虚实病象。

脾藏神

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意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内,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号为意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食饮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克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凡脾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王于季夏。

按:此节言脾藏神的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

肺藏神

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鸟鸿。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

凡肺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浮,相于夏季,王于秋。

按:此节言肺藏神之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

-肾藏神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宫,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夹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凡肾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沉,相于秋,王于冬。

按:此节言肾藏神之生理、病理及虚实之象。

肝藏神

论曰:肝之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凡肝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王于春。

按:此节言肝藏神之生理、病理现象。

五神藏总论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经脉,外有四肢、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次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合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疴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终会通十二经焉。

按:此为调和五脏神之心法,五脏神和,则百疾不发是也。

心与五神藏之关系

心与其他四神藏之关系是牢不可破的,是缺一不可的。

心之神呴呴,随节应会于其他四神藏。脾之神俾俾,肺之神鸟鸿,肾之神,肝之神蓝蓝,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像一架机器,由心神作主轴,带动着其他四藏神来正常运转,不疾不徐,不偏不斜,发挥着各自应起的作用来维持人体内外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及上、中、下三焦的正常活动。

这和宇宙万物之生、长、化、收、藏,及春、夏、季夏、秋、冬时序更迭之如环无端是一个道理。古人将宇宙中自然中之各种因素高度概括为火、土、金、水、木,其运动的形式是相互克制、相互资生着的。上面说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像一个国家的领导机关,执行着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如心主神明、主血脉,像帝王一样领导着其他四藏神。肺之神鸟鸿,在人体任华盖之职,布护着周身上下内外之气流;肝之神蓝蓝,勇猛刚正,在极力执行着将军之职而镇守着周边及四藏神管辖的器官,不使外敌侵入;脾之神俾俾,担当着整个周身的营养来源,使五谷入胃,经其输布之功能将食物之精华变化成卫、气、营、血,敷布于上下、内外、脏腑、经络;肾之神,属北方之真武,管辖着水液之流通和灌溉,使万物不受干旱而枝叶茂盛,在人则肌肤滋润,精神、智慧、伎巧倍增。

人体内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心这个主要藏象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外界信息、客观条件反射经过心这个高级主宰藏象所对应的主观表现,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种情绪。

“怒由心生”“惊生于心”“忧生于心”“喜生于心”等皆是因心主神明,通过神明对外界客观原理的迅速鉴定而产生喜恶心绪表情的。

这是因为“心眼”与“心神”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两耳循环炎宫的原因。“脾主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肺气……循环紫宫”。紫宫即紫微宫,皇帝所住之处,实为心神之所居处。“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而“心在窍为耳”的诸多相互连接与交叉的关系犹如当今之网络,铸就了心为五脏之主的重要位置。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五神藏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更不用说,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心藏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故人体有了生命之后,其一切思维、智慧均由心来主宰,五脏六腑皆靠它而生息,执行着“政令”。

养五脏法

已知五神藏的基本功能、属性,就必须知道为何要调养五脏,使其不偏不倚,不过亢、过及,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养心法

1.心为万法之宗

心为一身之主宰,生息死亡之根本,万病之源头。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气相通,是人精神内在的活动之动力与主轴,决定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生病与健康的关键。人的思维活动与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转归进行认识、鉴别、归纳、总结皆靠心对外界的反应。思维意识不合乎情理便会出现神识紊乱,与常规格格不入的结果,从而逆于自然之规律,百病缠身。只要心地通达,即时觉悟,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则心安体康,百疾不生。

老子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尘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言人的精神境界喜好清静,但心却经常被诸欲打扰而不安,有些妄欲妄想常能引动心、肝,使其不安,致心猿意马,朝秦暮楚,日夜思绪杂乱,不能静心。如果能够经常排除非分的欲望,则精神自然安逸而无疾。澄清尘世俗情,则精神自然康泰。妄思妄为之事自然消失。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医,正心之人,神鬼亦惮,养与不养故也。此言告诫人们,胡思乱想之人则妄作妄为,心烦意乱,得意则喜,失意则悲,隐曲原委,其疾缠身,是谁也不能治愈的。这就是养心与不养心的区别之处。自古以来,道家有“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心为身之主宰,是一个好静而不好动的器官。清静时,精神与气血相融而不偏离,则精、气、神、血四大宝俱充沛而无疾,其身体自然康健,躁动时则四大宝自然精神涣散,情绪过激或惮离,气血炎上而癫狂,使五脏相搏,六腑不宁。

《内经》讲天人合一,言人体五脏皆应随四时气候的自然规律进行调养生息,则身体自然康泰无恙,而心这一重要器官也不例外。心在四时属夏,夏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精气神容易散发于外的季节,此时节,应注意精神气血的外耗,尤忌精气的外泄为首务,以防心火炎上,水不制火之患。夏三月,《内经》谓之“蕃秀”,为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之时,故而水火既济,坎离平衡,人与自然中之万物亦自然华秀蓬勃。此时之人在调养生息方面自然应该夜睡早起,不怕日晒,使其心意平衡,无忧无怒,心平气和。其身体之四肢百骸、毛发肌肤、精神面貌亦自然光泽活润。这些皆是夏季之养生方法。顺此者昌,逆此者心伤。所以有道性之人,经常静处安坐,养心调息,喜吃热餐而不食生冷,双目垂闭,反观内照,三省己身,使自己合于生养之规律,不作与心违背的事,静志沉气,使心火将至丹田,达到精气神血相融为目的。所以《太玄养初》中说:“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渊者,深也、静也,与太虚无二意也。也就说心静而不外图,与俗尘之事远离,以出世之心处静却烦,澄心净虑,消除杂念。厥者,隔也,不通也。

内心少想外界自己办不到之事,使精神不妄耗。故而凡遇魂牵梦绕之琐事牵缠于心之人,必火动于中,到夏三月可使心火大旺,此等人晚宜少吃,睡眠时不要睡在过风道之处。余在《养生要言》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有关调理心的故事:昔日邝子元有心病,或云有僧不用服药,能治心病,子元造访于僧问时,僧云:该病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妄想之来,其因有三:谓或追忆几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其自然,得到解决,但又前怕老虎后怕狼,三番四复,犹豫不定,此为现在妄想;或期望日后荣华富贵,或期望自己事业功成名就,解甲告老归田回乡;或希望子孙登荣,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此为未来妄想,皆可导致心病之发生。世间多少事情,所以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要强求之而不遂,必病无疑。

在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物,忽然而生,忽然而灭。其人之心能看见所要见到或办到之人事和物,谓之幻想。这种虚妄之现象,只要人能够当即斩断念头,禅家谓其为觉心。所以在人,不患念起,唯患觉迟,也就是说,人不怕犯错,但怕不觉悟,或反省的不及时或太迟,其心病也就难以治愈而根深蒂固,病入膏肓了。《养生要言》谓:“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医宗金鉴·运气心法要诀》曰:“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名曰太虚。”《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又引来知德《周易集注》曰:“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即此三句,而天地万物,无不包括其中矣。”余谓:太虚者,无边无际,有规有矩,阴阳化生之气,日月轮回之理也。所以心胸开拓之人,烦恼之事是不会沾身染心的。又曰:凡人患心病,亦源于肾水和心火之不交,坎离不济,则贪色思邪,佛学谓之为外感之欲;至夜间,其头在枕上却半夜难眠,心游陌间,花前月下,池旁镜边,对影四人,思个不宁,欲絮万千。通宵达旦,渐染心疾,难以治愈。禅家谓此为内生之欲;此二者之欲,实属藕断丝连,牵之不走,挥之不去,终日默默,消耗元精,若能悟醒,自能脱离烦恼,而肾水自然滋生,可上交于心火,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境界。

至于思索构想、撰写文字、废寝忘食之类,佛家谓为理障;经营事业,不惧怕劬劳之人,佛家谓此名事障;这两者虽不是人欲,但亦可损其性灵。若能遣之,则心火不致上炎,而下交于肾水。所谓:“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子元随后按其僧者说的话语,独处一室,扫尽万缘,坐静一月有余,所患心病自然若失。

新改《寿世青编·林鉴堂安心诗》

我有灵丹一小丸,能医四海心中病。

清水送下体自安,专治心病能延命。

安心之法谁人知,却将无形妙药医。

医得小心成大心,跳入太虚池中淋。

念杂缘因嗜欲多,东来西往为什么?

不图名利常节欲,肯定不服中西药。

人有二心方知念,念无二心始为人。

专心致志无妄想,鹤发童颜百年春。

这也了时那也了,百事切莫分低高。

日出只因云霾散,清风明月乐陶陶。

身游寰宇胸朗然,心饮碧水水连天。

途中常有童子问,神清气爽能永年。

神似明镜不沾尘,心如至水善恶分。

世上浊浊浑浑事,志比青莲一真人。

2.自己心病自己知,心病还需用心医

远古之医神、医圣、医王,皆能医人之心,言传身教,不让百姓黎民有此病疾。今之医者,唯知治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实属舍本逐末之举。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使心安,只靠中西药物,岂能康复。诸病源心,病由心生,疾因人作。古谓“一切唯心造”,确为实在之语。诸病因心起,心能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象,情绪杂乱,心态失控,则百病万疾自然而生。此疾专靠药物,不开心里的铁锁(见图2),其病不能昭然若揭,难以获效。因为药物只能治五行生克制化之形身,却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生忽灭、动静无常之变化。古人云:“祸福由人自招。”此话一点不假。福有所主,亦就是说幸福是由个人创造的,祸患亦为个人招惹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之事是存在的,而且是很明显的。比如,某人做了伤天害理之事,必然要遭到官府之缉拿或囚禁、丧命,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对大家有益之事,便可得到大家和国家之表扬或爱戴。做坏事者,就像平路上的疙瘩,人人想铲;做好事者,人人皆效法。

诸如此类者,在我们面前是时有可见的。病有先天带来的,有自己所思所为造成的。自己造成的皆因风寒暑湿之感,起于外因;酒色性气、六欲七情生于内因,这种病发之于心矣。所以凡思虑必伤心,忧悲必伤肺,愤怒必伤肝,过食必伤脾,淫欲必伤肾,这些病靠药只能治一半,而另一半全在于用心药了。那么,何谓心药呢?这里引《林鉴堂养心诗》曰: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得把念医;

只是心生自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

也就是说:你自己得的什么病,是由自己心里引起的,所想之事自个不想了,所生的病也就相应好转。像年轻人在恋爱时偶然失恋,便得了相思病;或者高考时落榜,本想能通过高考,能光宗耀祖,但事与愿违,从而引起精神不振,夜间失眠,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病成矣。所以凡事须当努力,但不能太执着。太执着、太自信则往往容易患得患失,心病丛生。《内经》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乱不若治心病,靠别人治自己之心病,那与隔靴搔痒有什么两样?要懂得,自己的病靠别人治,不如自己先自治,这才是上乘之举。如此,一不花钱,二不吃药,又何乐而不为呢?

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孙真人养生铭》中谈道:“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常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晨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安神则悦乐,惜气保和纯。”此养生法首先谈到的就是强调节怒、节思、节劳,使人的心神不能过于疲劳,过于疲劳则引起气血双虚,百病缠身。于此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要保持平衡,避免过于悲伤、过于欢喜之现象,节制饮食,定时定量,皆是保证人体健康之基本健身法。观今之人,每遇有人心绪杂乱则以酒浇愁,喝得脸面通红,疯疯癫癫,骂人打人,败坏自己和别人的人格。尤其最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早晨起床时千万切忌生气,以防情绪终日不稳定。至于鸣天鼓、漱玉津,当为保健之法,是防止心火上炎,让人达到清心寡欲,不致随便耗精之举。再则,辛辣容易动火,五辛者,大茴香、小茴香、花椒、生姜、大蒜、辣椒之类是也,食多必上火,上火必易动怒,动怒则耗心伤肝。经常保持神安理得,心情愉悦快乐,爱惜精气神,使自己有一个纯真和畅之情怀。有一个好的情怀,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

养肺法

肺为五脏之长,心之华盖矣。其藏魄,其主气,统领一身之气矣。《内经》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充之则耐寒暑,伤之则百邪易侵,随事痿矣。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七情之害,皆气主之也,直养无害,而后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可一也,道气可配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可通矣。先王以至日闭关养其微也。慎言语,节饮食,防其耗也。

养生者,必先调息,息调则动患不生,而心火自静。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中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而细其心,令息微微,此为真息也。盖息从心起,心静气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心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通灵。余曰:“风者,在人为息,灵者,心也,神也。”

《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此当温足凉头,其时清肃之气,与体收敛也。自夏至以来,阴气渐旺,当薄衽席。

《纯阳归空秘法》云:行住坐卧常噤口,呼吸调息空音声,甘津玉液频频咽。水自升兮火自平。

养肝法

经云:肝者,藏魂之处也。其窍在目,其位在震,通于春气,为春生发动之气。但木能动风,故《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设气方升,而烦劳太过,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春日邪辟之气,积久不散,至夏未痊,则火旺而真阴如煎,火炎而虚气逆上,故曰煎厥。按《素问·脉解》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当戒怒养阳,使生发之气相生于无穷。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结也。怒气伤肝,肝为血海,怒则气上,气逆则绝。所以血菀于上焦,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厥积于上者,势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气血之多而感者也。所以肝藏血,血活则体泽,血衰则枯槁,故养肝之要,在乎戒忿,为摄生之第一法也。人眠则神藏于肝,故勿昼寝,寝则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所以睡之精为身之灵,人能少睡,则主翁惺惺,智识明静,不但神气清爽,梦魂亦安。若贪眠则心中血潮,元神离舍,不唯云掩性天,神亦随境昏迷。养生家张三丰有云:“捉取梦中之梦,搜求玄上之玄,自从识得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此之谓也。谓其生死相随,贵在养摄矣。

养脾法

脾为人身后天之本,是人体水谷营养之仓库。脾为上、中、下三焦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万物从土而生。如婴儿出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亡。《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故依脾而滋生矣。

但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其病由此而生。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伤害人之生命。《物理论》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生之术,常以少食而病不生,谷气且然,故五味餍饫,为五脏之害矣。甚而广搜珍馐,争尚新奇,与人脏腑之宜忌利害,尤未思晓,故西方如来,要人们戒杀食素,教诲人们戒杀则性慈悲而积善之心生,食素则心清而肠胃厚,不嗔不贪,无犯生灵禽兽,当知肉食伤人,食谷宜人。不可不知、不慎!

宋代大文人、学者、书法家苏东坡重在调养脾土,饮食不过一箪一肉,有邀饮酒者先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肺以养财。故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裕,而酷烈之气内烁脏腑矣。

脾者,心之子也。心健脾康,父康子寿,则无病矣。

养肾法

肾为人身先天之本,藏精隐志之处也。《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牝,婴儿初生先两肾。又曰: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所以人未有此身,先生两肾。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似莲蕊。一茎即脐带,莲心即两肾。此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源,人资以为始,岂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故又曰命门。天一为生水,故曰坎水。凡人欲念一起,炽如炎火。水火相克,则水热火寒,而心中之焰则自灭。水先枯涸而木失其养则肝病。心火炎上则土燥而脾败。脾败则肺金无养,咳嗽之症自生。所谓五行受伤,大本已去,想得长生,岂可得乎。庄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故也,首先寡欲。”

人之可惜,元气有限而情欲无穷。《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这些皆是应当禁戒的不良习惯。人之有欲,如树木之有蛊。蛊者,虫也。蛊多则木断,欲炽则身亡。《仙经》曰:无劳尔行,无摇尔精,无使尔思虑营营,可以长生。智者见之,夫吾固有之真,常为一身之主,则营卫周流,邪无自入。彼风寒暑湿,譬之坚城壁垒。外敌虽重至叠窥,何以得其隙而肆之虐哉,所以,与其求金石之饵而常思不足,不如保重吾身之精而恒自有余。故《黄帝岐伯问答》曰:百体从舍,唯于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皆此意也。先贤云:天地之大宝殊玉,人身之大宝精神,男女之大欲存焉。诚能以理制欲,以义驰情,虽美色在前,不过悦目畅志而已。岂可恣情丧精,所谓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亮,补髓人强也。又曰:冬月天气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忘发汗,以泄肠气。此谓之闭藏,水冰地坼,无搅乎阳,早卧晏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勿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曾闻曰:“湛然诚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牝门凭理欲,子前午后用神占。是则以元精炼交感之精,三物混合,与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卫生之法,先此而已。”“精全不思欲,气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尽矣。”

肾以藏精为优。心火盛则不固,人之有欲,如树之蛊,蛊多则木折,欲炽则身亡。此言甚为真切。故养肾必先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