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如果中国文明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当首推“象”和“数”。何谓“象”?象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主观上的认识与客观上的反映。何谓“数”?数是指宇宙万物都可以用数字、数理和数性的属性来表达。从文字上来看,象数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象数包含了精深的哲学思想、厚重的文化要素和玄奥的宇宙法则。
早在1993年11月,我与福建科技出版社尤廉编审共同参加了在中国香港举办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医学国际会议”,在会上有幸认识了成都中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邹学熹教授,尤廉编审约请邹老主持《象数与中医学》一书,由于是陈可冀院士主编的系列丛书之一,邹老非常愉快地承接了这项任务。因本书写作的难度较大,邹老举全家之力参与了本书的编纂工作,其妻戴斯玉女士、其子邹成永先生均全力参与其中。经过半年的紧张努力,终于成就书稿,并得以顺利出版。
时光如斯,物换星移,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2014年春天,在陈可冀院士的主持下,《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的修订工作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在陈可冀院士的全力支持下,我与该丛书中10部书的原作者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当时邹学熹教授已卧病在床,所以我们求助于邹教授的儿子、弟子,在得到其授权之后,我们将本书提交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进行重新编辑、加工和整理,并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重新出版。
邹学熹教授指出:易乃谈象数之书,所以易学的历史,也就是象数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因易学的规律和方法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规律和方法,所以,古人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指导下,便把易学原理引入了中医学,实际上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医易相通了。可以说,医易相通的过程,也就是将象数引入中医学的过程。《周易·系辞传》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即言易学是用“象”来表达它的“意”的,也就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要“极变通之数以尽利”,也就是要用数理、数性来检验“象”所表达的“意”的准确性,象、数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古人提出要“以象定数,以数证象”。自《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就源源本本地将《易经》象数融入了它的理论中,落实到了临床上,因为医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术,来不得半点夸张和虚假。《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就是怎样取象的问题;和于术数,就是如何运数的问题。但象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派别繁多,至今尚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本书不拟陷入学派纷争的旋涡中,因此只从象数与中医学相结合的角度,为象数下一比较确切的定义。我们认为,研究学术不应该有偏见,但不可以无定见。
自医易相通以来,象数就与中医学融为一体,综观古今,上至岐黄之问答,下至历代医家之论述,字里行间,莫不渗透着象数的内容,但却无象数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专著留存于世,资料皆分散零落,难以搜集,即使搜集到的内容也十分驳杂,要写成书,要作大量的沙里淘金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冀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邹学熹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先哲已逝,风范长存。悱发所思,期待本书成为探讨象数与中医学相结合的耀眼之作。
李良松谨识
2017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