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肝胆结石:一个名老中医用 “治理黄河”理念治疗肝胆结石的独特思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肝胆结石症是我国的常见多发病,随着近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疾病。

自从西方医学引入中国之后,肝胆结石症的治疗多以外科手术为主。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的手术技术不断改进更新,但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症手术后残留结石率高、再次手术率高、复发率高的问题仍难解决,因此使得本病长期被列为世界性难治疾病,至今依然有不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经历多次手术之后仍得不到根治,反复发作至后期甚至危及生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教授也感叹道:对本病的治疗既是患者痛苦的历程,对外科医生而言亦是严峻挑战。

我毕业后在中医内科工作,1971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后,医院将我调到西医普外科,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工作。1974年,全国掀起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结石症的热潮,普外科也成立了胆石症科研小组,从此,我这个中医就与肝胆结石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对肝胆结石症患者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疗法,而对于不宜“总攻”治疗或“总攻”治疗无效的患者,我们仍采用手术治疗。记得在1975年,一位女性患者因“右上腹疼痛,伴梗阻性黄疸2月余”入院治疗。为患者进行经皮肝穿造影后,见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肝外胆管显影不佳,我们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切除胆囊,发现胆囊内仅有少量的白色胆液,胆囊颈管已扩张到1.5cm(正常为0.2~0.4cm),我以食指探查,通过扩张的胆囊颈管至狭窄的左、右肝胆管管口,指尖分别触到了左右肝管结石。当时,由于患者长期黄疸,凝血机制太差,露钩旁边的肝脏竟裂口喷血,鲜血旋即淹没了手术视野,院长和外科主任均到现场指导,仍难以止血,后经填压明胶海绵等措施紧急止血处理后关腹。当晚,患者便离世了,时年仅30岁,令人痛惜!这次参加手术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当时对肝内胆管结石症既无可靠的检测仪器,又无有效的取石器械,我深感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鞭长莫及,不由萌发了一定要发挥中医学的优势,努力攻克肝内胆管结石这一顽症的愿望。

从此我开始查阅中医古代相关医籍,关注国内外相关动态及进展的文献,通过参加肝胆结石症手术,观察肝胆系统解剖结构,了解结石对肝内外胆管的病理损害,并长期扎根肝胆外科病房和胆石症专科门诊进行临床实践。通过中医的整体辨证结合肝胆结石症在肝脏解剖生理上所导致的病理损害,我将治疗肝胆结石比喻为治疗黄河泥沙的工程,并按此思路制定了治理“肝胆黄河”的四项基本治疗原则。多年来我为众多术后肝内残留结石的患者排尽了结石,解除了再次手术及切除肝叶的痛苦,使患者恢复了健康,并重返工作岗位,多数患者随访多年亦未再复发。

在肝胆外科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肝胆结石症的治疗上,西医对中医整体辨证治疗的理解,中医对本病发生发展中肝胆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认识,以及肝胆结石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调摄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西医普遍认为,中药在肝胆结石症治疗中的作用仅局限于控制慢性胆道感染、胆道术后残余泥沙结石的治疗及恢复期胃肠功能的调理等方面,而对于肝内铸型、块状结石及相伴的肝内胆管狭窄的治疗则完全无能为力;中医方面,在中药治疗肝胆结石症临床经验的报道中,一些医生对其概念比较笼统,不重视结石所在的部位,治疗中侧重于消炎、排石、溶石,而较少关注肝内胆管结石伴发的胆管病损及结石再生等关键问题,疗效标准也不够严谨,有的仅以临床症状的消失作为治愈标准;而肝胆结石症患者大多对发病的机理、诱发因素认识不足,往往因不注意饮食及调摄不当而经常诱发疼痛,对是否应该选择手术莫衷一是,手术之后,许多患者家属通常急于为患者进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鉴于此,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西医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促进相互了解,消除上述误区。在临床工作中,我每天要为患者及家属解答若干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因此,本书以患者较关心的问题为线索,从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等多视角配合图解介绍了肝胆结石症的来龙去脉、相关影像学检查及中西医治疗方法,并将我数十年来治疗肝胆结石症的思路、方法及案例,提供给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及病员、家属参考选阅,让更多的人了解肝胆结石症,让更多的患者能通过中医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摆脱结石纠缠,早日恢复健康。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姚欣敏主任医师的热情帮助,书中插图承蒙峨眉电影制片厂罗志成老师协助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书中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出,以便再版时修正!

周紫娟

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