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密闭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
性能: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可使用。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
(3)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常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4.荆芥
性能: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5.防风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6.羌活
性能: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较重者,尤为适宜。
(2)风寒湿痹。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止痛药配伍,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常与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7.白芷
性能: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用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症。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3)鼻渊。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带下证。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痈肿毒。本品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若脓成难溃者,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8.生姜
性能: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9.香薷
性能: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10.细辛
性能: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颠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
(3)鼻渊。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4)肺寒咳喘。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
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常配伍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5)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
性能: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
(2)麻疹不透,风热痒疹。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3.蝉蜕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本品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以及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等。
(3)目赤翳障。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本品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薄荷、牛蒡子与蝉蜕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但薄荷辛凉芳香,轻清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者薄荷首选,且薄荷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咳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蝉蜕甘寒质轻,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
4.桑叶
性能: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本品凉润肺燥,故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
(3)肝阳上亢。本品苦寒,兼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4)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苦寒入肝,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等证。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5.菊花
性能: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本品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3)目赤昏花。本品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等证。
(4)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但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
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鉴别用药: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6.柴胡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表证发热,少阳证。本品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
(2)肝郁气滞证。本品可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7.葛根
性能: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本品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
(2)麻疹不透。本品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本品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
(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故可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湿热泻痢证。
用法用量:煎服6~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