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的楷模
纵观世界军事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就彰显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越是在重兵压境的战场上,越是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这支军队越能迸发出不可思议的潜能,越能形成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向敌人屈服的伟大气概。
这是一场军事上的大仗,也是一场政治上的决战;这是一场血与火的较量,更是一场灵与肉的搏杀。面对殊死一搏的凶悍敌人,十五军官兵展现了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他们之所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因为早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这场大仗的时间和方向一直没有确定,但上级对全军部队的深入动员早已开始,我军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在关键时刻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早在一九五二年九月七日,十五军党委就向部队发出了《为粉碎敌人“秋季攻势”对全体指战员的紧急号召》,明确指出了敌人要大举进攻的事实,号召人人下定“一人舍命、万夫难挡”的决心,顽强坚守,寸土必争,为坚守阵地战斗到底。
根据军党委“紧急号召”精神,军、师、团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连队进行动员,“学英雄、当英雄,开展立功杀敌运动”在前线蓬勃开展。一次次血脉偾张的战斗仪式,传递必胜意志;一声声穿云裂石的决心誓言,鼓舞决战豪情。为祖国人民立大功,“立国际功”,成为全军上下的共同目标。
时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政委聂济峰后来在《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一书中,生动描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地动员:当时,“全军为胜利,胜利为全军”成为一句最响亮的口号,前线阵地形成了“一人为整体,整体为一人”的局面,“英雄阵地英雄守”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血性胆魄,鼓舞着战士们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正是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鼓舞下,十五军涌现出许多奋勇争先、顶天立地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树立起光辉榜样。其中,柴云振就是一个令官兵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每一条坑道工事,在每一个前沿阵地,都传颂着他“一人舍命、万夫难挡”的英雄事迹。柴云振和许多英雄的名字一起,激励着十五军官兵视死如归、英勇奋战,陪伴他们度过艰苦难忘的日日夜夜。有的战士把自己的阵地命名为“和平大门”,说“五圣山的道路通北京”,表达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惨烈空前的战斗进行到最后,美军倾泻的炮弹把上甘岭山头削低了两米,也没能让他们后退一步。官兵们从前线传来的回答始终只有一个:“请各级首长和毛主席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十五军只要还有一个人,上甘岭的战斗就要打下去。”
没有一个伟大的民族不是敬仰英雄的民族,也没有一支伟大的军队不是崇尚荣誉的军队。那么,这位柴云振究竟何许人也,能够成为大战来临时十五军官兵集体学习的榜样之一?
原来,柴云振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三营八连七班班长。一九五一年六月四日,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的朴达峰战斗中,在我军防御阵地即将被敌人突破的关键时刻,柴云振带领全班仅有的三名战士进行反击,一举夺回主峰阵地,又乘敌立足未稳之机,冲入敌阵连续夺回三个山头,歼敌二百多人,击毙敌人的营指挥官,对巩固全营阵地起了关键作用。一九五二年五月一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给柴云振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柴云振因此成为四十五师在一九五二年记功等级最高、第一个被授予英雄称号的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师指战员的士气。
柴云振全力阻敌的英勇事迹,通过十五军政治部的《战场报》以及四十五师的《战报》报道,在全军上下广为传颂。这位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成为官兵们心中的英雄榜样。
在群情振奋的前沿阵地上,有一位年轻的战士满怀激情地写下最后一封家书: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他,就是年仅二十一岁的战士黄继光。
黄继光所在的部队,正是柴云振所在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此时,在该师一三五团二营营部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早就对这位大名鼎鼎的老班长耳熟能详。柴云振的战斗事迹被十五军文工团编成快板、说唱等文艺节目,在前线部队中反复传唱。作为同样来自四川的老乡,他把这位老班长视为自己的楷模。虽然入伍才一年多,但在朝鲜前线老战士们的言传身教下,黄继光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他等待着冲锋号吹响,等待着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那一天。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在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0号阵地的战斗中,黄继光奉命出击,被营参谋长张广生任命为六连六班班长,带领三名战士执行爆破任务。他冒着枪林弹雨,拖着受重伤的身躯,不顾一切爬到了敌人的枪口旁。在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已经身中数弹的黄继光突然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立起来,完成了那惊天动地的一扑,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每分钟两百发的机枪子弹……
这位年轻的士兵用惊天一跃,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冲锋,也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黄继光的英雄壮举铸就的伟大精神,从此犹如鲜活的血液,在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里流淌不息。
在中国,翻开一部抗美援朝英雄谱,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黄继光、邱少云。但很少有人知道,柴云振不但和这些英雄同属一支部队,而且是他们英勇奋战的精神路标。“向柴云振学习,为柴云振报仇!”作为那场战役中最响亮的口号,到底传递给黄继光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从最后写给上级的决心书中,可以看出黄继光受到的激励:“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四川人,平时给人的印象总是安逸闲适。而每当到了家国有难的关键时刻,四川人挺身而出的英雄血性,总是让人刮目相看。在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充满血性胆气的四川人,再次奉献了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创下了数个全国之最:全国两位特级英雄、特等功臣,四川占了一位;四十七位一级战斗英雄中,四川籍的有三位,位居全国第一;全国参军人数四川最多,而全国十九万余名烈士中,四川籍的多达三万零七百八十九人,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在柴云振英勇奋战精神的鼓舞下,邱少云烈火烧身不动摇,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柴云振所在的八连被授予“特功八连”的光荣称号。柴云振、黄继光、邱少云,这三位来自同一支部队的川籍士兵,在朝鲜战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血脉传承轨迹,为中国军人赢得胜利荣光。
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黄继光的事迹如三千里江山的金达莱花,灿烂夺目,举世闻名;而战斗英雄柴云振,却如同皑皑白雪融进小溪,从此流向无人知晓的去处。这位曾经激励过黄继光的战斗英雄,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失去了下落。战友们在志愿军伤兵医院里寻找,没有他的消息;在烈士陵园里寻找,没有他的坟茔;在志愿军凯旋的队伍里寻找,也没有他的身影……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柴云振在人们的记忆里伟岸如一座高山,又缥缈似一片浮云。人海茫茫,何处才有他的踪迹?只有那枚闪闪发光的英雄勋章,静静陈列在老部队的荣誉室里,等待着主人的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