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从放养到收缰
文/蔡凯龙,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
国庆过后,各地网约车管理意见征求稿出台,把中国共享经济代表滴滴推到风口浪尖上。滴滴遭遇的政策曲折,伴随着市场对共享经济的理性反思。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曾经光芒四射。现在年轻一代逐渐适应只注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理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共享越来越多被人接受。加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方位覆盖,为解决人与人之间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让社会有更多的剩余时间和闲置资产。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共享经济横空出世。
然而,共享经济这一两年开始逐渐蜕变,在光鲜表面下,暗流涌动,问题重重。
第一个问题是共享经济企业账目估值严重泡沫化。硅谷177家独角兽总估值达到骇人的6 290亿美金。可是目前还没有哪家真正成功地把账面虚值转换成货真价实的市值。而投资界预测现在独角兽上市时估值至少要砍掉三分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共享经济已经丧失其本质。共享经济体系下的消费者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社交也被看成共享经济被用户簇拥的重要原因。共享经济企业一开始都打出这张感情牌来取悦消费者和监管。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如Airbnb,当一个大楼里面的租户偶尔来个亲戚朋友入住 ,这是共享、是社交。如果一个大楼一半的房子每天都换租客,这是商业行为,会严重影响其他租户的利益。如滴滴,壮大后抛弃了最开始网约车共享经济的初衷,组建自己的职业司机队伍,订单优先派给自己人,产生了大量全职的滴滴司机。失去社交属性的滴滴和Airbnb,和出租车公司与酒店还有任何区别吗?
第三个问题是监管。共享经济披上新经济和互联网+的华丽外衣,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产生不公平竞争。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监管的套利。相比正规酒店,Airbnb不需要到政府注册,不需要防火安全标准,没有24小时服务和卫生标准要求,也造成随意侵犯邻居和社区的权益。
比如在纽约有房屋出租规定:多人居住公租屋租期不能少于30天。这样规定就是为了避免大量高流动人口给社区带来的影响,而Airbnb屋主却任意违反这样规定获得监管的套利。
特别是景区附近,专业出租者大量买入房产用于Airbnb出租,哄抬附近的房价。而大量短期租户扰乱当地人的生活,让居民怨声载道。
相比正规出租车,滴滴的车和司机都不需要在政府监管单位注册,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车的保修和保险没有安全保障;司机常常不认路或者开车技术生疏,再加上私家车的蜂拥加入,实际上让城市已经高负荷的公路交通雪上加霜。
针对共享经济的监管空白,各国也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而近日北上深发布网约车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这样的填补监管空白的努力有值得认可之处。其在意图上,是对国内网约车野蛮生长的纠正,只是在实施细则方面引起了众多非议。不过既然是征求意见稿,那就要征求大家意见,最后找到各方均衡的最佳监管办法。
总之,共享经济应该更加接地气,同时回归它共享和社交本质。在公平和合规的前提下,和传统经济相互竞争和补充,这才是共享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道路。
编 辑:唐 婷 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