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这篇在这段的结尾,跟《阴阳系日月》的这段结尾一样。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问:三阴三阳,不对应天地阴阳,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说法有点像佛经的说法,三万六千法门,皆可入道。虽说《黄帝内经》讲三阴三阳,但其理不离阴阳。阴阳,不可胜数,可以无穷,但其要点就一个: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中国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西方文化喜欢“格物”,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这个词。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先秦,这句话并无太深奥的解释,后来宋明理学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宋明理学之所以在西方受到肯定,与这种“格物”的精神相关。比如一个碗由哪些材料组成,怎么一个烧制过程,这些都是格物的过程,并由此得出了知识,由此产生出制造学、泥土学、分子学等,便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懂道理、讲道理。
但中国古代并不认为“格物致知”高级,因为格物和生成智慧还有差距,用老子的思维来看,一个碗嘛,有什么好格的,能用来喝水就是了,无须用碗,用手捧着也可以喝啊,所以完全可以不用它。格物,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物”上,而古代哲学真是把精神都放在“无形”的层面了,比如气、阴阳、五行……
再有,格物,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永无止境,随着材料的不同,以及探究材料的仪器的进步——比如显微镜的发明,导致微生物被发现,如此,便会越来越细化,就形成了不断的否定。于是,西方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否定,继而不断地进步。而我们的文化,从一开始,就知道“物”无法穷尽,而“道”是唯一可以涵盖“物”的,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道”上,我们要“格”的,是气、阴阳、五行这些。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存在,都是阴阳的变化。
天下之大,“不可胜数”,是数都数不过来的,以我们短暂的人生,是“格”不完的。而最令人惊奇和沮丧的是,到最后,人们一定发现,“格”到最后,一定是“空”!细化到极致,不就是“空”吗?!而东方文明一开始就知道和理解了这个“空”,不用“格”,这个世界的本性就是空的,而空,又是万有,所以是“真空妙有”。
东方哲学的一个要点,是直接告诉我们结果,不太讲过程,因为任何过程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索性直接告诉我们本质。本质虽然为空,但是要积极地活着,否则就悟不到那个“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处。
这一段告诉你,世界万物数不过来,研究不过来,“然其要一也”,“一”就是阴阳。甭管三阴三阳,五阴五阳,就是两个字:“阴阳”;一个字:“空”。只要掌握了阴阳,就知道万物自有其对立面,世界万物皆以阴阳分类,只要拿出一个东西来,得其阴,自得其阳。就好比星座,你只要一出生,知道了太阳在哪里,就知道了月亮在哪里。基因也是双螺旋,也是阴阳。所以,不必研究万物,只要明白阴阳,我们就明白了万物。万物自有其对立面,世界万物皆以阴阳分类。
中国文化真正探究万物的方法不是格物,而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不单纯是中医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读经典,若是不懂取象比类,就很难读懂。在取象比类当中,你可以大道至简,只用“阴阳”,也可以用“五行”,还可以用“八卦”,但一定要知道这只是打比方,而非真有阴阳、五行,或八卦。一切无非取象比类:世界如果用八卦来理解,那就是八个方位,八个方向,八个性质,八个类,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如此分类。世间万物是不是都要分出阴阳来?当然要分,咋能不分呢?甚至,在动物界中,当雄性全部被掠杀,雌性自身就会雌雄同体,可见动植物应对残酷环境的能力比我们人类要强。
凡是取象比类,取的象越多、越复杂,就越低级。大家能从阴阳学起,就是聪明人。万物不可胜数,掌握要点最重要。所以《黄帝内经》后面有一句话,叫“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就是说,如果你能知道要点,知道核心,一句话就够了。如果不知道要点,就只知道东问西问,最后得到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东西。我在这儿这么苦口婆心地说,也算低级了。有人问:“老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高级的回答就是:“空!”这多牛。
原先我就认识这样一位老师,超级可爱,她说她不能讲课,因为她只讲结论,不讲过程。我特别想听她一节课,所以就组织了一群学生,让她给我们讲一课。那时她跟我现在差不多的年龄,但比我酷,她穿一条红色的肥腿裤,可以扫地的那种,哗啦哗啦就进来了,说:“曲老师非得让我给你们讲一次,有什么好讲的呢,这个世界就是空。”然后哗啦哗啦就走了……学生们就傻呆呆地看着我,我说看我干吗,她都告诉你们核心了。然后我也走了。好有意思的经历。大家都认为这位老师疯了,可她曾点化过我两次,一次是:“真学中医,临床上一定要抛弃西医病名,只按《伤寒论》六经辨证去治,才是真中医!”另一次是对我说:“忘掉你是女人这件事,你就自由了!”
人生在世,能有高人点化两次,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