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思维:赢家如何想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富有价值

1
胜者为王的时代

成功有时是努力的代名词。

塞缪尔·特鲁特·卡西

视线回到2018年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比赛现场,日裔美国花样滑冰选手长洲未来(Mirai Nagasu)完成了阿克塞尔三周半跳,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完成该动作的美国女子运动员。她是怎么做到的呢?靠的当然是努力和恒心。

长洲未来的父母在洛杉矶郊区经营着一家寿司店。接触滑冰前,她的童年几乎都在这家餐厅的储物间度过。因为请不起保姆,父母工作的时候,她就在小小的储物间里做功课,累了就在瑜伽垫上睡一觉,等着餐厅打烊。她后来回忆说,自己肯下苦功、做事有恒心这些重要的品质都是受父母的影响。她说:“我要求自己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因为我父母就是这么拼命工作的。”她的父亲青藤先生(Kiyoto)很少休息,更不爱休假,因为他觉得餐厅放假一天,员工就少了一天薪水。连长洲未来在奥运会赛场上演绎阿克塞尔三周半跳的精彩时刻,她的父母也在寿司店忙活不停,给客人张罗晚餐。

美国男子花样滑冰选手周知方(Vincent Zhou)是首个在冬奥会赛场上完成高难度的勾手四周跳的运动员,在聊到长洲未来时,他称赞她为“身边最刻苦的人”。长洲未来有着如此出色的职业素养和令人敬佩的进取心,也难怪周知方这么评价她。Tara Sullivan, “Mirai Nagasu Is a Lesson in Perseverance at Olympics,” Boston Globe, February 18, 2018, https://www3.bostonglobe.com/sports/2018/02/18/mirai-nagasu-lesson-perseverance-olympics/YmOGUDvMaHtXAT53dmv-IZP/story.html?arc404=true; Kimberly Yam, “Mirai Nagasu Says Her Parents’ Hard Work in Restaurant Inspires Her Discipline on Ice,” Huff Post (blog), February 23, 2018,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mirai-nagasu-credits-her-parents-hard-work-in-restaurant-for-her-own-work-ethic_n_5a8f2a99e4b0ee6416a11a17; Karen Price, “Mirai Nagasu,” Team USA, https://www.teamusa.org:443/My-Focus-presented-by-milk-life/Athletes/Mirai-Nagasu.

长洲未来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肯下苦功钻研的人,值得丰厚的奖赏。作为父母,从孩子懂事起我们就要把这个道理讲给他们听。在孩子遭遇逆境、沮丧不安时,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因为刻苦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人生路上,人人都会经历困难和失败。在这种时刻,继续刻苦用功、不言放弃,困难往往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这种信念,我们都曾铭记于心,并且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皆有体现。“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时刻添砖加瓦方得其成。”“成功的人往往只是比失败的人多尝试了一次而已。”这句话我不怎么赞同,因为照它这么想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保证成功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再试一次。”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我家的故事也不例外。我母亲是从中国台湾移民来美国的,刚来的时候她口袋里只有22美元。生活艰难,但母亲从没说过放弃,拼命工作为我和弟弟创造一切生活所需。后来父亲去世,她只能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即便那么困难,她也靠着坚定的信念带大了我们姐弟。

我家的经历可能只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读的作品、看的电影里也不少见。电影《空手道小子》(The Karate Kid此处指的是1984年上映的《空手道小子》,据我所知也是唯一一版。中,少年丹尼尔饱受欺凌,他想学功夫保护自己,于是找到了老花匠宫城先生,后者也是位空手道大师。丹尼尔刻苦训练,坚持不懈,不仅在最终回合的比赛中击败对手,还追求到了心爱的姑娘。电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2009年上映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也是我的心头好。主人公出身贫寒,住在印度的贫民窟,他是个孤儿,没上过学。他参加了一档火遍全印度的电视问答节目,差点儿就获得了终极大奖。讲述的道理如出一辙,主人公华莱士的家人惨遭杀害,后来他又失去了与其秘密成婚的爱人,随后他奋起挑战当权统治力量,成为自由的象征。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收入超两亿美元,斩获了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非偶然,影片大气磅礴,观众从中感受到了希望,以及为自由抗争的勇气。

能吃苦、有恒心的宝贵品质也超越了文化的界限,菲利帕奇先生(Gac Filipaj)的故事就是例证。菲利帕奇是一名阿尔巴尼亚难民。近20年间,他在大学里一边做清洁工一边念书。虽然工作辛苦,酬劳也不高,但他努力存钱、挤时间,每学期在校修完一两门课程。就这样,在他52岁时,成为学校的荣誉毕业生,顺利获得学位。Brenda Schmerl, “Inspirational Stories: How 5 Extraordinary People Beat All Odds to Graduate,” Reader’s Digest, https://www.rd.com/true-stories/inspiring/inspiring-college-graduates.

再看看韩国青年尚勋(Sanghoon)的故事。尚勋的家乡是个小村庄,他在一个小农场长大,儿时上课的学校只有一间屋子,上学得走近6千米路。条件虽然艰苦,但他刻苦学习、坚定信念,最终考到首尔,进入韩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成均馆大学,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David Robson, “How Important Is Social Class in Britain Today?” BBC, April 7, 2016,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406-how-much-does-social-class-matter-in-britain-today; David Denby, “Stiff Upper Lips,” New Yorker, January 20, 2013,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1/28/stiff-upper-lips.

当前,有关社会阶层的讨论引人注目。虽然社会阶层的区分客观存在除了传统概念上的有产、中产和劳工阶层之分,有的国家实际上存在更细致的阶层划分。例如,英国社会就划分为七个差异显著的阶层。,但上述故事也在提醒着人们——社会流动并非不可能。只要能让付出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你的出身就不会成为掣肘,生活将如你所愿,无比美好。

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我们不如回到长洲未来的故事,看看荣誉背后究竟掩藏了什么。2018年冬奥会,长洲未来演绎了完美的阿克塞尔三周半跳,可如果把时钟回拨4年,美国花样滑冰代表队出征2014年索契冬奥会时,长洲未来可是被狠狠地关在了门外。2014年的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中长洲未来排名第三,当年美国队获得了三个参加冬奥会的女单名额,她理应占据一席,然而美国花样滑冰协会决定派出排名第四的白人选手阿什莉·瓦格纳(Ashley Wagner)顶替她参赛,因为他们认为瓦格纳更有可能摘得奖牌。Dvora Meyers, “The Redemption of Figure Skater Mirai Nagasu,” Deadspin (blog), January 4, 2018, https://deadspin.com/the-redemption-of-figure-skater-mirai-nagasu-1821763830.

这种做法闻所未闻。你能想象美国花样滑冰协会是怎么解释这一决定的吗?其中一个理由是,长洲未来只有20岁,年龄太小,而瓦格纳23岁了,她更成熟也更有经验。可是当年同一场锦标赛的亚军选手波琳娜·埃德蒙兹(Polina Edmunds)也参加了索契冬奥会,她才15岁,而且不如长洲未来经验丰富。这又怎么解释呢?

也许真正的原因是,长洲未来不符合他们眼中完美的美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形象——美国选手应该是白皮肤、金头发,最终派出的三名索契冬奥会参赛选手另一名美国参赛选手是格雷西·戈尔德(Gracie Gold),她在2014年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中排名第一。就是这样。美国花样滑冰协会不承认其做法存在种族歧视,但事实胜于雄辩。Jeff Yang, “Mirai Nagasu, Ashley Wagner and the Myth of the Golden Girl,” Speakeasy (blog),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4, 2014, https://blogs.wsj.com/speakeasy/2014/01/14/mirai-nagasu-ashley-wagner-and-the-myth-of-the-golden-girl.

如果付出和努力换不来值得的回报,我们该如何是好?

***

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阶段都有要实现的目标,有关事业、有关抱负。可能你想为国争光,出战奥运会;可能你想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能你想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可能你想抓住一次晋升机会,可能你想为公司拉来投资……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努力,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朝着它努力就会有收获。人们还说,洒下的汗水自显分量。

可我们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呐喊:不是这样的!你设想一下,有两个人,他们都很努力,或者干脆假设他们一样努力,结果往往有高低之分,其中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更成功。甚至像长洲未来的经历一样,你比对手更优秀,结果却是惨遭淘汰。

谁都曾踌躇满志,你我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努力奋斗,交出最漂亮的答卷,但最终还是与成功失之交臂。我们隐约发觉,也逐渐承认一点:成功面前不讲什么任人唯贤。你的想法多有价值、付出了多少努力、掌握了多少技能……这些因素或许都带不来成功。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并非最优秀的人,他们可能拿不出闪闪发光的证书和好想法,但他们拥有重要的资源、资金、时间,以及别人给的好建议,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

***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志愿者项目,主办方邀请了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的志愿者当导师,给即将步入高中的所谓“问题少年”做辅导。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全程陪伴他们度过入学第一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顺利开启高中生活。和我组队的塞瑞丽娜(Cerelina)是个13岁的小姑娘,她机灵、聪明又活泼,很惹人喜欢。开学第一课上的是历史,讲台上站着一位男老师。给塞瑞丽娜加油鼓劲后,我就到教室后排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那位老师详细地说明了课堂守则,介绍了整个学年的学习大纲。快下课的时候,他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卡片,请他们写下高中毕业时希望实现的目标。几分钟后,卡片收了上去,他快速看了一遍,然后一张一张地念了出来。写卡片的时候他要求大家署名,不过念的时候没说是谁写的(谢天谢地)。

孩子们的目标五花八门:“我的目标是组建一支橄榄球队”“我要在马里奥赛车游戏里打败哥哥”“我的目标是存钱买一双‘斯蒂芬·库里’(听名字就知道是双篮球鞋)”……还有张卡片写的是“我要让班上每个同学都会拼写‘Zimbabwe’(非洲国家津巴布韦)”,老师刚开始念,就有个小男孩举起手来,自信地说:“这是我写的!”俏皮的小男生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了班上受欢迎的孩子。

每念完一张,这位老师都不忘点评几句:“说得不错。我看你手臂很结实,适合打橄榄球,我相信你能做到。”“‘斯蒂芬·库里’?不想要双‘飞人乔丹’吗?”“噢,津巴布韦……我向你保证以后每个同学都会拼,不仅如此,我保证每个人都能说出它在哪儿!”

接着,他又拿起一张卡片念道:“我高中的目标是努力学习,申请到罗德奖学金,然后去牛津大学念书。”我马上意识到这张卡片是谁写的,塞瑞丽娜不久前刚看完一本书,书里的小女孩就是获得罗德奖学金后去了牛津大学深造。她和我聊过这本书,当时还问我牛津大学在哪儿。听到她的目标,我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历史老师读完卡片,我却发现他嘴角露出一丝嘲笑,然后没忍住笑出了声,说道:“口气不小!”接着自顾自地嘟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我气不打一处来,担心地看了看塞瑞丽娜,只见小姑娘尴尬得坐立不安,小脸憋得通红。

下课后,我赶紧把她叫到一旁鼓励她。我说你想考牛津大学的目标非常棒,一定可以实现,只要你坚持,加油努力,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实现目标。很可惜的是,她自己努力了,我也在一旁时常鼓励她,几年后她却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小小年纪怀了孕,最终辍学了。

知道我为什么至今无法释怀吗?塞瑞丽娜离开学校那天来找我,跟我道歉说让我失望了(但你没让我失望啊,傻姑娘),然后拿出了她高中开学那天写的目标卡片说:“当时我要是写‘我想成为啦啦队长’就好了。特此声明:这里没有贬低啦啦队长的意思,我读高中时就是啦啦队长。我这样的人怎么努力也上不了牛津大学的,没用。”

我们不用他人提醒要努力、要用功,可我们也不太知道遇到困难时怎么利用困难渡过危机,也不太懂得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创造机会,从而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使我们的努力确确实实地带来益处、收获和成功。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曾说:“人这辈子,不在乎拿没拿到一手好牌,把一手烂牌打好才叫本事。”有了转机,你就能做到。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偏见里

无论塞瑞丽娜还是长洲未来,她们都曾因他人的偏见而遇到挫折。塞瑞丽娜的历史老师认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学生却想考入牛津大学是痴人说梦;长洲未来虽然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美国花样滑冰协会却拿她的年龄和种族说事儿,做出了不公正的决策。

其实,反倒可以好好利用这些偏见来扭转局面。换句话说,如果把转机当作解药,那偏见就是毒药,同时也是解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是有局限性的动物,我们依赖自身的主观感知和判断来认识世界,因为人类的进化还保留着祖先们“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机制。C. Neil Macrae and Susanne Quadflieg, “Perceiving People,” in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1, 5th ed., ed. S. T. Fiske, D. T. Gilbert, and G. Lindzey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10), 428–63.这一机制让我们的祖先在险恶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但也在人类身上留下了偏见的影子。我们的认知有时会产生偏差,或是偏爱,或是偏见。曾有企业的招聘主管公开表态,拒绝聘用年纪大的求职者,理由是年纪大意味着不懂技术、工作不易上手。James Dennin, “Ageism and the Reluctance of Companies to Hire Older Workers,” Mic, May 9, 2018, https://mic.com/articles/189141/older-workers-are-consistently-discriminated-against-in-job-hiring-heres-how-we-can-fix-that#.8wzxyh5wj.

有时候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带有偏见。例如,高个子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概率更大。研究表明,许多人潜意识里认为个子高的人更聪明,他们能在工作中展现更出色的领导才能,也会更有成就。Timothy A. Judge and Daniel M. Cabl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Height on Workplace Success and Income: Preliminary Test of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 no. 3 (2004): 428–41,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9.3.428; M. Dittmann, “Standing Tall Pays Off, Study Finds,” Monitor on Psychology, July/August 2004; Andreas Schick and Richard H. Steckel, “Height, Human Capital, and Earnings: The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y,”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9, no. 1 (2015): 94–115, https://doi.org/10.1086/679675; Joe Pinsker, “The Financial Perks of Being Tall,” Atlantic, May 18, 2015,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5/05/the-financial-perks-of-being-tall/393518. 不妨看一组数据:全球人口中,身高超过1.83米的人只占15%,而美国58%的CEO(首席执行官)身高都在这一水平。身高超过1.88米的人放眼全球都只有4%,而超过33%的CEO身高都在此标准之上。Malcolm Gladwell, “The Warren Harding Error: Why We Fall for Tall, Dark, and Handsome Men,” in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New York: Little, Brown, 2005), 72–98; Vivek Kaul, “The Necktie Syndrome: Why CEOs Tend to Be Significantly Taller Than the Average Male,” Economic Times, September 30, 2011,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he-necktie-syndrome-why-ceos-tend-to-be-significantly-taller-than-the-average-male/articleshow/10178115.cms.我和同事们甚至发现,像个人魅力这类基本条件也往往能成为加分项(对于男性尤其如此),给人留下好印象。Alison Wood Brooks, Laura Huang, Sarah Wood Kearney, and Fiona E. Murray, “Investors Prefer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Pitched by Attractive 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 no. 12 (2014): 4427–31, https://doi.org/10.1073/pnas.1321202111.

我在自己单独做的其他研究中发现:医患互动情况和诊疗方案的开具与病人的疼痛阈值(就是有多能忍受疼痛)密切相关(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女性比男性更能忍受疼痛)。我与一起做研究的两位共同作者布拉德·格林伍德(Brad Greenwood)和赛斯·卡纳汉(Seth Carnahan)还发现,医生个人对患者的看法颇为关键。假设一名女患者突发心脏病被送进急诊室,而接诊的是名男医生,那么她渡过难关的概率相比女医生接诊时要小。此情形下医生的个人看法可谓攸关生死从这一角度看,医生的个人看法甚至偏见也受不同患者的病情影响,有时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接下来这个例子可以恰到好处地说明这一点:黑人孕妇死于并发症的概率是白人孕妇的4倍。有观点认为:黑人孕妇比白人孕妇更能忍受疼痛,所以医生给黑人孕妇开止痛药时剂量比白人孕妇小。医生更倾向于向白人孕妇推荐前沿的诊疗方案,向黑人孕妇推荐的概率则相对较小。,这话毫不夸张。

除性别外,种族、民族甚至任何你能想到会引发偏见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能受偏见所害,无人幸免,因为它随处可见。Susanne Quadflieg, Natasha Flannigan, Gordon D. Waiter, Bruno Rossion, Gagan S. Wig, David J. Turk, and C. Neil Macrae, “Stereotype-Based Modulation of Person Perception,” Neuro Image 57, no. 2 (2011): 549–5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1.05.004.不久前我就发现男性也面临极其严重的偏见。Megan Fu, “Male Teachers Claim Wage Discrimination,” Daily Beast, May 6, 2016, https://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6/05/06/male-teachers-claim-wage-discrimination; Bryan G. Nelson, “Dr. Helen Talks About Stereotypes That Male Teachers Face,” Men-Teach, April 2, 2009, http://www.menteach.org/news/dr_helen_talks_about_stereotypes_that_male_teachers_face.在费城有一个学区,那里的女老师工资水平比男老师高许多,学区也更加认可女老师的教学经验。这还不算,应聘的男老师在面试时面对的提问更让人听了脊背发凉:“你为什么想给一帮孩子上课呢?我一直想不通,但凡四肢健全的男人都不会想当老师吧,你是为了什么呢?”“我就想确认一下你不是个变态。”你听听!

还有一点很重要:并非只有少数群体会遭受偏见,偏见无处不在,表现形式各异。比如,你可能出于偏见随口就给某个孩子贴标签,说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别忘了,谁身上都可能存在某些特征招致他人的偏见,你也不例外。

同样,并非特定的人群才会对他人怀有偏见。例如我发现投资人无论男女,他们心里那杆秤都更容易倾向男性创业者一边。

我们在定义世人眼中的好与坏时,会把对他人的看法和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可能表现出偏见,或认为他人存在不足,这其实都是认识“变形”的结果。例如,肤色黑能衬托出阳刚之气,但同时让人联想到犯罪Harry J. Holzer, Steven Raphael, and Michael A. Stoll, “Perceived Criminality,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s, and the Racial Hiring Practices of Employer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9, no. 2 (2006): 451–80, https://doi.org/10.1086/501089; Lydia O’Connor, “CNN Analyst Suggests Black People Are ‘Prone to Criminality,’” Huff Post (blog), July 11, 2016,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harry-houck-cnn-blacks-criminality_n_5783f6fae4b01edea78f1434.;年长是优势,看起来更值得信赖,但同时和“缺乏驱动力”“学习能力差”联系起来Helen Dennis and Kathryn Thomas, “Ageism in the Workplace,” Generations 31, no. 1 (2007), https://www.questia.com/library/journal/1P3-1318281421/ageism-in-the-workplace.;女性富有同情心是品德,但同时容易被认为能力不强Susan T. Fiske, Amy J. C. Cuddy, and Peter Glick,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Warmth and Compet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no. 2 (2007): 77–83,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06.11.005; Alice H. Eagly and Steven J. Karau, “Role Congruity Theory of Prejudice Toward Female Leader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 no. 3 (2002): 573–98.

你形成对他人的认识本身不需要什么成本,再基于这一认识反推它形成的原因更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心理学家纳利尼·安巴迪(Nalini Ambady)和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发现:即便是一次不足15秒的“薄片”相遇或一面之缘,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影响你对所遇之人的认识和判断——他是否友善、诚实、可靠。Nalini Ambady and Robert Rosenthal, “Thin Slices of Expressive Behavior as Predictors of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no. 2 (1992): 256–74,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1.2.256; Nalini Ambady and Robert Rosenthal, “Half a Minute: Predicting Teacher Evaluations from Thin Slices of Nonverbal Behavior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no. 3 (1993): 431–4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4.3.431; Nalini Ambady, Frank J. Bernieri, and Jennifer A. Richeson, “Toward a Histology of Social Behavior: Judgmental Accuracy from Thin Slices of the Behavioral Stream,”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32, ed. Mark P. Zanna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0), 201–71,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0)80006-4.

同样,他人形成对你的认识也无须经年累月。他们为什么会对你有那种认识,原因也是分分钟判断出来的。更麻烦的是,即便他们后来观察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之前对你的看法存在偏差,第一印象也很难改变。这对你影响很大,将影响到他们怎么和你相处、怎么看待你的价值,或认为你值得怎样的奖赏,等等。

一起看看图1,他人对我们作何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从来不受你我的控制。但要想在职场上有所成就,拥有出色的社交能力异常重要。如果你善于沟通协作、谈判商议,懂得劝服游说、察言观色,则更容易受到重用。Les Picker,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Skills in the Labor Marke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Digest, November 2015, https://www.nber.org/digest/nov15/w21473.html.展露这些能力极有可能招来偏见,但也正得益于这些能力,你才有机会利用自身的不足创造转机,引导别人探索你真正的价值。

图1 社交能力在职场上越发重要

注:社交能力包括沟通协作、谈判商议、劝服游说、察言观色。

资料来源:1980—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2005—2013年的美国社区调查。

别怪对手,主导这场游戏

为什么要让我们来承受偏见?难道不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框架为我们保驾护航,营造公平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对待吗?

你想得没错!我们都应该尽己之力改变制度,创造一个凭本事说话、任人唯贤的世界,特别是如果我们手中握有权力就更应尽这份责任。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消除世上不公之事绝非一朝一夕。

首先,世上总有人不愿改变现有制度,并不遗余力地阻止这种改变发生(这样的人现在有,以后也不会少)。他们往往是某个制度或组织里身居高位之人。研究表明,即使人们明确地发现某一制度存在弊端,他们也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更愿意找借口将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因某一制度而受益的人尤其如此,当有人质疑制度不公时,这些既得利益者常常把一套说辞挂在嘴边:“只要你足够努力,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还要看你的动机、天赋还有毅力。”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制度正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那些更愿意认可和称赞现行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并认为它们公平合理的人往往是从中受益的人。John T. Jost, Mahzarin R. Banaji, and Brian A.. Nosek, “A Decade of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 Accumulated Evidence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Bolstering of the Status Quo,” Political Psychology 25, no. 6 (2004): 881–919,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21.2004.00402.x.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艾琳·戈弗雷(Erin Godfrey)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坚信现有制度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运转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获得现有的成就凭借的是自身的真才实干。”Melinda D. Anderson, “Why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Hurts Kids of Color,”Atlantic, July 27, 2017,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7/07/internalizing-the-myth-of-meritocracy/535035/.在社会体系中占优势地位的人也更愿意相信这一体系是公正的,因而没有必要改变它。

其次,我们往往在以下两方面高估了人们:他们意识到哪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以及明白如何解决那些问题(即便这些人理智上认为需要改变现状)。研究表明,成功者身上大多存在盲点,或可称之为“优势盲点”。很不幸,这似乎是制度正当化思维无心插柳的结果。Megan Reitz and John Higgins, “The Problem with Saying ‘My Door Is Always Ope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9, 2017, https://hbr.org/2017/03/the-problem-with-saying-my-door-is-always-open; John T. Jost and Orsolya Hunyad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ystem-Justifying Ideologi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no. 5 (2005): 260–5, https://doi.org/10.1111/j.0963-7214.2005.00377.x.对这些成功者而言,享受特殊对待才是常态,享受不到这种待遇是他们无法想象的事。

最后,有些问题可以缓解,但不能消除。举个例子,有学者发现随着人与人接触的增多,种族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David A. Harrison, Kenneth H. Price, and Myrtle P. Bell, “Beyond Rela-tional Demography: Time and the Effects of Surface-and Deep-Level Diver-sity on Work Group Cohes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 no. 1 (1998): 96–107, https://doi.org/10.5465/256901; David A. Harrison, Kenneth H. Price, Joanne H. Gavin, and Anna T. Florey, “Time, Teams, and Task Performance: Changing Effects of Surface-and Deep-Level Diversity on Group Functio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no. 5 (2002): 1029–45, https://doi.org/10.5465/3069328.哈佛大学社会学学者张乐天曾在他的研究中把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划分为两类:A类球员与教练种族相同,B类球员与教练种族不同。他发现:在球员水平相当的前提下,A类球员的上场时间比B类球员长;如果教练与一名B类球员的相处时间增加,这名球员的上场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但仅限于这一位B类球员,换成其他任何一位B类球员,教练给他的上场时间还是比A类球员短。Letian Zhang, “A Fair Game? Racial Bias and Repe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NBA Coaches and Play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62, no. 4 (2017): 603–25, https://doi.org/10.1177/0001839217705375.

再来看看一些旨在大力消除性别歧视和职场骚扰的尝试。来自公平竞争研究所(Level Playing Field Institute)的两位研究人员弗里达·卡普尔·克莱恩(Freada Kapor Klein)和艾莉森·斯科特(Allison Scott)发现,尽管这些尝试的出发点是好的,其达到的效果却一言难尽。Allison Scott, Freada Kapor Klein, Frieda McAlear, Alexis Martin, and Sonia Koshy, The Leaky Tech Pipeline: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the Lack of Diversity Across the Tech Ecosystem (Oakland, CA: Kapor Center for Social Impact, 2018), https://www.kaporcenter.org/the-leaky-tech-pipeline-a-comprehensive-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and-addressing-the-lack-of-diversity-across-the-tech-ecosystem/.他们观察到,不少公司曾兴冲冲地宣布要“开启性别平等运动”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多元化,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从性别平等还是其他角度看,这些运动的推进力度都越来越小。这些尝试一方面致力于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通常给职场上的白人女性和亚裔女性带来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使黑人女性和西班牙裔女性遭受了更多与性别挂钩的偏见、骚扰以及无礼对待。

《纽约客》专职作家凯蒂·沃尔德曼(Katy Waldman)观察到:“当人们大喊着‘再也受不了偏见’的时候,偏见并不会消失,它只会想方设法地藏匿于无形。”Katy Waldman, “A Sociologist Examines the ‘White Fragility’ That Prevents White Americans from Confronting Racism,” New Yorker, July 23, 2018, https://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rner/a-sociologist-examines-the-white-fragility-that-prevents-white-americans-from-confronting-racism.举个例子,假设你和富人家的小孩同时在准备升学,你上不起预备课程,但对方上得起,于是你思量后决定放弃参加标准化考试。如果是出于这个原因,那你还得意识到富人家的小孩在其他方面也更胜一筹,他家的财力足以支持他在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私教辅导和志愿者经历等方面树立竞争优势。

假定这一状况将持续下去,你为何要守株待兔等着环境改变呢?你不该因为环境的不公而缴械投降。现状就是如此,你必须鼓起勇气直面现实。

一旦你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就要牢牢抓住主动权,对结果负责。没错!尽你所能地改变局势。对有的人而言可能意味着倡导实施更优的用人政策,可能是在遭遇不公时大胆发声,也可能是教会他人认识到现实中存在哪些偏见。无论如何,你不能让别人替你做决定,也不能等着别人把问题完美地解决。去创造转机吧!让自己在一场不算完美的游戏里成为赢家。

让付出的努力为你服务

引导别人形成对你的看法,创造属于自己的荣光。做到这几点,让你的努力和付出实实在在地产生价值。经常听到有人在提供投资建议时说一句话——“要让钱生钱”,同理,你要让付出的努力为自己服务。心理学家沙伊·戴维达(Shai Davidai)和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拿“逆风”和“顺风”打了个比方:你得好好努力,这是本分,如果能创造出转机,便可顺风向前,让自己的努力更高效地产生实际价值;偏见歧视以及不利状况就好比逆风,是前进路上的阻力,并不是说有逆风作祟就到不了目的地,而是你得投入更长的时间、遭受更多的磨难,并且最终靠岸时可能已经精疲力竭而无心享受实现目标的喜悦。Shai Davidai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Headwinds/Tailwinds Asymmetry: An Availability Bias in Assessments of Barriers and Bless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 no. 6 (2016): 835–51,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066.所以,为自己创造一股顺风吧!把逆境变为顺境,让付出的努力全力为自己服务。行动起来,把自己变强大,不要退到一旁把主动权交到别人手上,到头来他们只会指责你不够努力。

如果你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告诉你暗暗努力是唯一要事,那么你或许会觉得这么做显得不真诚,甚至有些作弊的嫌疑。实际上,不这么做的后果才该引起你的警觉,你难道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吗?你怎能允许别人在还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就对你做出片面的判断呢?你为什么不主动站出来告诉他们你是怎样的人?如果你退到一旁,等着别人来“了解真正的你”,这很大程度上得看运气,而且说明你对别人有许多期待。这样一来,你能否取得成功,决定权就交到了别人手上,完全取决于他们对你是何看法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对你有这样的认识。你的努力至关重要,但确保别人看到你的这份努力的价值所在,也是你应尽的义务。

确实,摸到什么牌就打什么牌,但你必须把牌握在手里,自己打。摸到一手牌,不要理睬他人的意见。换种思路,像成功者一样思考。已然成功的人不论起点如何或者遭遇过怎样的困难,他们从一开始就坚信:未来会比现在好,而我能够把它变成现实。

***

在长洲未来被强行踢出2014年冬奥会美国花样滑冰代表队后不久,她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的恐惧

那些报道对我说的话断章取义,它们变成了武器攻击我,使我的心伤痕累累。比赛里的好多标准我都不理解。粉丝们伤人的话;我之前尊敬的人跑过来指责我,批评我的服装、我的饮食、我的身体情况,还有比赛表现,到底为什么?

我每天都这么问自己。

“长洲未来想要努力重拾昔日辉煌的消息,我听了、看了都觉得心烦。”

这些话就像一支支箭射进我心。

大家都让我别听、别看,可它们就这么一个个出现在我面前,我怎么可能不在意?看了别人的话,我的恐惧更深刻真切了。

我的职业生涯到头了。

我不可能进步了……Mirai Nagasu (@mirai_nagasu), “Four years ago when I wasn’t named to the team, I wrote this poem,” Twitter, February 25, 2018, https://twitter.com/mirai_nagasu/status/967815168334774272.

我们已经知道后来的故事,长洲未来在2018年冬奥会中表现出色,完美演绎了阿克塞尔三周半跳。她不仅付出了努力,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登上奥运会领奖台,让人心生敬意。但无论如何,上面那些话也确实是长洲未来当时身处黑暗之中的真实感受;2014年她在一片争议声中落选冬奥会美国花样滑冰代表队,也永远是她心里的伤痛。

没错,她十分努力。

但单纯的努力不管用,不然她早就在2014年参战冬奥会了。除了努力,她还做了哪些调整呢?她,做了一名斗士。当然,持续刻苦的训练少不了,但后来的四年里她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仅靠努力和出色的技术动作,自己无法登上冬奥会的舞台。她还需要了解美国奥委会对于“努力”和“出色的技术动作”的定义,需要懂得怎样的表现能满足他们对这两种特质的期待。也许他们期待一位成熟的运动员,也许他们期待派出的选手表演独具优势的花样滑冰节目,能把美国队推到聚光灯下令万众瞩目,让人们称赞其为一支精英运动队,而非一支过气的老牌强队。她也需要了解,当一位亚裔女性超越金发碧眼的美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展现这种优势时,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长洲未来决定,以后她都要主动引导别人认识真正的自己。长洲未来的故事精彩之处不在于2014年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她的经历,而在于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运动健儿如何不断突破重围再创辉煌。这个故事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长洲未来纯粹的竞技精神。台下四年功,她不断完善自己在阿克塞尔三周半跳上的表现,并把它编排进了比赛节目,让它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一把利剑,为她披荆斩棘,也为美国队带来荣耀。她学会了引导别人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影响媒体对她的关注点,并将其掌握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美国花样滑冰协会受到媒体和舆论的压力,再也没理由把长洲未来排除在参战2018年冬奥会的名单之外。长洲未来那段关于内心恐惧的独白清晰地展现了她天性中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特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散发着艺术气息、细心周到、成熟的长洲未来,而不是一个资历尚浅、天真无知的小丫头。当人们看到她为实现阿克塞尔三周半跳所付出的努力,他们见识到的是一个严谨又坚毅的长洲未来,并且会因此认为她有潜力在冬奥会上为国争光。这个跳跃动作是长洲未来争取冬奥会参赛资格计划里尤为关键的一环。现在,她已经懂得如何引导别人来看待自己,也懂得如何借助外力,例如借用媒体的力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此时,长洲未来已经创造出属于她的转机。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在运营个人品牌吗!”长洲未来创造出转机,其意义远比单纯地运营个人品牌来得深远。我们不如看看她具体怎么做的。首先,她深知自身的价值所在——一个能做出阿克塞尔三周半跳的运动员对美国队有多么宝贵,她同时明白了一点,即要让人们接受她、认可她的价值,在那之前她得用自己的故事和个性打动他们。所以她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了,长洲未来如实回应了一些关于她职业生涯的争议,她说:“每个人都会犯错,如各位所见,我也经历了不少起起伏伏。”她说这没什么丢脸的,她会踏踏实实地走过该经历的蜿蜒曲折,“我不害怕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家”。

之后,她继续引导人们形成对她的印象,展现出诚实、真诚、周到的个性。她曾发过一条推特:“你不用时时刻刻保持完美,只要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向前就好了。”如她所说,她继续向前,成功地突破逆风,乘上一股顺风一往无前。

人们对你的认识,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分析这一认识的成因,而这一原因判断会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做的决定。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努力更充分地为你服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意味着你要把自己当作对抗偏见的“解药”,这样你就可以引导别人形成对你的看法、与他们融合,并最终让他们看到你独有的价值。读完本书后你将发现,弄清自己的定位、善加利用你的处境,做到这两点就能创造出专属于你的转机。

拥有转机之后,你的努力和付出会推进事情更高效、更迅速地往前。当你懂得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努力和付出时,你就掌握了创造转机的精髓。

近10年,我都在研究任人唯贤这个课题,更重要的是这一课题的切入角度:在这个没有绝对公平可言的世界里,风险和失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而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你可以做些什么?

我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当人们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一把双刃剑后,他们会如何应对,并且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如何为自己打造优势条件。我发现,当你面对两类人时——那些看似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以及还没掌握如何为自己创造优势的人,有许多方法可以让你拥有所谓的“非公平优势”并脱颖而出。

去拥抱转机吧!去驾驭它,让它为你带来优势。去打磨它、锻造它,让它为你吸引关注。借用转机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扭转他们之前的主观判断。

小时候,我曾觉得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太多。每当我这么跟父亲抱怨时,他都对我说:“想要上场,你就把鞋带系好。系好了鞋带,就准备上场吧。”现在,让我们都做好准备上场吧。

破局思维一

努力不是成功的代名词,“被看见的努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