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之后
1401年,帖木儿率兵围攻大马士革城时,伊斯兰史学大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年)正在城里。他很想面见这位闻名于世的征服者,便坐在篮子里,请人用绳子将他从城墙上放下去。帖木儿派人将他迎进营帐,与他交谈了数次。伊本·赫勒敦在自传里称帖木儿是“最伟大、最有权势的国王之一……热衷和人辩论一切他了解或是不了解的事物”。伊本·赫勒敦忧心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覆灭,或许他在帖木儿身上看到了拯救这一文明的希望。四年之后,原本意图征服中国的帖木儿,死于前往中国的途中。
帖木儿(Tamerlane,有时也拼作Timur或Timurlenk,后者意为“跛子帖木儿”,欧洲人即据此称之为Timur the Lame)是旷世奇才,传奇人物。约14世纪30年代,帖木儿出生于察合台汗国(一个突厥化的蒙古部落联盟)的一个弱小氏族。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时,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已分裂为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就是其中之一。到1370年,帖木儿已称霸察合台汗国。1380年至1390年间,他致力于征服伊朗、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亚美尼亚、格鲁吉亚。1390年,他入侵俄罗斯人的土地,数年后重返该地,毁灭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蒙古人在今日南俄罗斯所建立的政权)的都城。1398年,他率领大军劫掠北印度,击溃该地的穆斯林统治者,并摧毁了德里。1400年,他再度前往中东,拿下阿勒颇和大马士革(伊本·赫勒敦逃过了该城的大屠杀),接着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役击败并生擒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Bayazet)。之后,他转而向东,踏上了壮志未酬的最后征途。
帖木儿的历史形象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他的掠夺征服活动确实野蛮残暴,但他也是欧亚历史上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征服行动旨在重现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打造的蒙古帝国,这一帝国的版图从今日的伊朗绵延至中国,向北最远抵达莫斯科。蒙古帝国的诞生,促使人员、贸易与观念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大草原走廊上频繁流动。而在经济全面扩张的时代,蒙古人的统治或许也激发了商业与知识的变革。蒙古人甚至允许那些想要将他们拉入反穆斯林联盟、鼓励他们皈依基督教的西欧传教士来访。但到了14世纪初期,由数个独立政治体组成的庞大蒙古帝国,几乎已无力维持其内部的统一。伊朗的伊尔汗国内部自相残杀,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相互攻伐,统治中国的元朝覆灭(1368年),标志着蒙古人打造欧亚帝国的试验就此告终。
帖木儿征服活动的一大目标,就是恢复这个业已瓦解的帝国,但他采取的路径有所不同。他的许多征讨行动,似乎都意图摧毁那些与之争夺欧亚贸易干道的对手,以便独揽贸易利润——这正是他的帝国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此外,比起对草原游牧地区的控制,帖木儿的权势更多来源于他对“农耕地区”的掌控。他的部队里除了骑兵弓箭手(蒙古人的部队主力),还有步兵、炮兵及重装骑兵,他甚至还有一支象兵军团。他推行专制独裁,效忠于他的既有部落民,也有城市居民和农民,而他保持着这些群体之间的平衡,不让任何一方势力独大。帖木儿也自称“安拉的影子”(他的诸多头衔之一),对任何背弃伊斯兰信仰者均予以报复,毫不留情。他在出生地附近的撒马尔罕建立帝都,将四处掠夺来的战利品运到该城,并建造了颂扬其盖世武功的宏伟建筑。“帖木儿王朝”的模式也持续影响着整个中央欧亚地区的帝国观念。
尽管帖木儿骁勇善战、用兵如神,亦能利用部落政治局势实现其军事野心,但他创立的体制在他死后立即分崩离析。一如他在生前可能已经发觉到的,以大草原为基地统治农耕区、以过去的蒙古军队为基础建造欧亚帝国的时代已不复返。奥斯曼帝国、埃及、叙利亚的马穆鲁克(Mamluk)王朝、北印度的穆斯林苏丹国,特别是中国,都太过强韧,并非靠闪电攻势就能扫平。事实上,帖木儿之死,在几个方面标志着全球历史上一个漫长阶段的终结。整个欧亚世界分成远西诸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央欧亚,以及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这三大势力,而帖木儿的帝国乃是最后一次打破这种分立态势的真正尝试。第二,他的政治试验及其最终的失败,都表明权力已开始由游牧帝国转回定居文明国家之手。第三,帖木儿对中央欧亚造成的间接伤害,以及部落社会在该地区持续拥有的强大影响力,都间接地促使(即使这个过程是缓慢发生的)欧亚世界的权力重心转移到远东和远西,中央欧亚则成为这一进程的牺牲品。最后,帖木儿去世时,业已建立的长途贸易模式以及(他生前亟欲掌控的)东西贸易路线,同时开始发生变化。他死后不过数十年,以撒马尔罕为统治中枢的世界帝国构想,便已变得不再现实。全球普遍的航海探索活动使人们得以通过海路前往世界各地,从而塑造了新的帝国经济形态与地缘政治。此后还要过上3个世纪,新的世界秩序图景才会展现出来。但帖木儿死后,再也没有世界征服者崛起并称霸欧亚,帖木儿的欧亚世界不再是已知世界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