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韩信:心态荣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劝谏的心态和技巧

战乱年代,谋士说客往往最容易进身。为什么?因为领导有最强烈的取胜要求。因为不取胜结果不是失败,而是死亡。前朝后世有许多看似不可能,最终却成功进谏的事例,韩信读书识字,这些事例当有耳闻。概括起来,成功兜售自己建议的方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断其后路法。

我劝你你不听,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你的事情给你彻底搞砸,断了你的后路,让你不听也得听。韩信的同事随何就曾经运用此法成功地策反了黥布。

黥布是什么人?那是项羽的铁哥儿们死党。早在项梁起事的初期,黥布就投奔了项梁。后来项羽杀宋义夺兵权,黥布又是项羽的坚决支持者。等到项羽率领楚军北上救援钜鹿,黥布为之冲锋陷阵,立有汗马功劳。《史记·黥布列传》说,“楚军之所以屡战屡胜,功盖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能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是因为黥布经常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

黥布对项羽有功,等到项羽主持大封诸侯的时候就投桃报李,给黥布的封赏最为丰厚。黥布是六县人,项羽便把淮河以南六县周围的地方都封给了黥布,因此还引起了其他造反军的不满。后来项羽想杀楚怀王,他一面把楚怀王封为义帝,让他到偏远的长沙居住,一面派心腹去击杀他。派谁去呢?项羽派的这个心腹又是黥布。

就是这样一个与项羽关系如此紧密的人,又是在刘邦新败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说动他反叛项羽转而投靠刘邦呢?随何采取的办法就是断其后路法。

随何先是利用面见黥布的机会挑拨离间,分析形势,可是黥布脚踩两只船不肯采取行动。这时,正好有楚国的使者来黥布的封国,催促黥布出兵去打刘邦,随何打听好了使者的住处,便径直闯入对楚国的使者说:“九江王黥布已经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

楚国使者大惊,站起来要走。随何趁机劝黥布道:“事情已成这样,不能让他回去。现在只有杀死楚国的使者,赶快向汉王靠拢。”

黥布也知道,如果放走使者,自己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万般无奈,只好按照随何的意思,杀死楚国的使者,率领军队背叛项羽。

项羽听说黥布反叛,大怒,派部将项声和司马龙且进攻黥布。战争打了几个月,有效地牵制了项羽的兵力。最后司马龙且打败了黥布,这样一来黥布再无退路,只好死心塌地投靠刘邦,他和随何从隐蔽的小道逃归汉国。[1]

随何是如何成功地策反了黥布?就是因为对阵下药地使用了断其后路法。不用此法,任凭随何说破大天,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也不可能让与项羽有着如此交情的黥布,背叛项羽反戈一击。

断其后路法需要游说者有准确揣摩的智慧和不顾一切地勇气。

拼死一搏法。

战国时期,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国的大臣说话,却想要秦国的国王听从,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是,赵国的大夫蔺相如却办到了。让强大的秦昭王听话,蔺相如采取的是拼死一搏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著名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宝玉。接到秦昭王的信赵王犯难,不给会有兵祸,给了十五座城池肯定是得不到。有人向赵王推荐蔺相如,说他能够不辱使命。于是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西行入秦。

蔺相如到了秦国手捧和氏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山呼万岁。蔺相如看见秦昭王只顾玩赏美玉,却没有把城池给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道:

“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池恐怕不会兑现。’群臣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百姓交往时尚且不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于是赵王斋戒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给秦王。可是没想到大王却在如此休闲之地接见我,礼节如此怠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观看,这样轻慢地来戏弄我,完全没有给赵王十五座城池的诚意,所以我只好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这根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蔺相如视死如归的劲头吓住了秦昭王。他怕蔺相如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实际不会兑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昭王见蔺相如一副视死如归的决心,估量难以用强力夺取美玉,只好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先往驿馆暂住。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池,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后来蔺相如又与秦昭王在殿堂上进行了一番较量,终于为赵国保住了和氏璧,同时也避免了战争。

拼死一搏法并不是真的不要命,但要有慷慨一死的勇气。在勇于一死的决心下,拿捏住对方的短处,用拼死一搏与对方较力。

秦昭王想得到和氏璧,和氏璧天下无双独一无二。秦昭王把和氏璧给妻妾传看,她们爱不释手,贪欲之心,爱美之心便降伏了秦昭王和他的妻妾们。这时候,在秦昭王一方,和氏璧重,蔺相如轻。和氏璧重到什么程度?金钱美女,土地城池有的是,失而可以复得,和氏璧如果被撞碎了,便再也无法复生。所以,蔺相如号准了秦昭王的脉,用自己不值钱的命,挟持和氏璧来逼迫秦昭王接受自己的要求。蔺相如用拼死一搏的方法,达到了目的,完成了使命。

死缠烂打法。

唐太宗李世民最初随父亲造反的时候,曾经有一次面临绝境。这时候,他的父亲李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李世民屡次进谏,始终没有获得采纳。于是,李世民就采取了死缠烂打的手段。

当时恰逢连日大雨,李渊的军队不能前进,军中又粮食短缺,军心开始浮动。恰在此时,又有人报称,隋朝的另一位大将刘武周联络突厥人打算偷袭李渊的根据地晋阳,李渊面临腹背受敌,军中缺粮,根据地被抄等内忧外患的联合夹击。

李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部将裴寂等绝大部分人主张退兵晋阳,以保老家不失。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传闻不可轻信,现在退兵,必然军心惶恐,如果宋老生和屈突通两支隋军乘势追击,唐军将溃不成军。正确的决策应该是奋力进攻,打败宋老生以鼓舞士气。

然而,李世民的建议没有被李渊采纳。李渊下令部队星夜回师,救援晋阳。于是,左路军开拔回师,李世民的右路军负责断后。生死关头,李世民不肯罢休,再去父亲帐中陈述利害,劝谏父亲不要撤军。李世民死缠烂打没完没了引发了李渊恼怒,他让人把李世民逐出帐外。

李世民被轰出帐外后,坚持不离开,并开始在李渊的帐外嚎啕大哭。这个时候天已经晚了,李渊没有搭理李世民躺下准备睡觉,无奈李世民帐外哭号不止,闹得李渊无法入睡。可能也是因为过去了一段时间,最初的恐惧已经慢慢平息下来,再加上李世民没完没了地号哭,闹得李渊没法入睡,李渊就爬起来,让人召李世民入帐。

李世民进帐之后,再次陈说退兵可能会遭到的灭顶之灾,李渊醒悟过来,立刻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议。他让李世民和长子李建成分道去追回已经撤退多时的左路军。

过了两天,天放晴了,粮食也随后运到了。李渊激励三军,向宋老生的隋朝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李世民领兵攻占霍邑,杀了宋老生。接着又攻克了临汾、绛郡,韩城、冯翊等地。唐军的被动局面顿时扭转。

如果李世民不是死缠烂打哭号不止地劝阻了李渊的撤军,而是接受现实跟随李渊回军,一旦隋朝军队随后追来,前有攻打晋阳的敌军,后有宋老生等追敌,跟随李渊造反的唐军肚中饥饿,浑身浸湿,饥寒交迫前途无望,很可能一哄而散,那样李渊和李世民的结局便会变得十分悲惨。

李世民仗着自己跟主帅李渊是父子关系,李渊不会因为他的进谏而把他杀了,便使出死缠烂打的办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结果达到了目的,劝谏起到了效果。

装疯卖傻法。

范雎是魏国人,因得罪了魏国的宰相而逃到秦国。当时的秦国虽然秦昭王为王,但是由于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很强势,把持着朝政。宣太后的弟弟穰侯和华阳君,一个担任相国,一个担任将军。秦昭王的同胞弟弟泾阳君和高陵君,也都担任将军,听命于母亲宣太后。由于宣太后的庇护,他们封邑的领地和财富,甚至超过了国家。范雎想进言秦昭王削弱宣太后和穰侯的权利,加强国家的力量,一来碍于亲情;二来当时正是秦国对外战争节节胜利之时,难以奏效。

这天,范雎到王宫去求见秦昭王,恰巧秦昭王出来,范雎就假装不知道这是通往内宫的甬道,径直往里走。这时卫兵和宦官发怒,驱赶范雎道:“快闪开,大王来了!”

范雎故意乱嚷道:“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

果然秦昭王听到范雎与宦官争吵,便走了过去,这样范雎便见到了秦昭王。

秦昭王喝退左右,向范雎请教道:“先生有什么要赐教我的?”

范雎听了说:“嗯嗯。”

过了一会儿,秦昭王见范雎没有下文,就又说道:“先生有什么可以赐教我的?”

范雎还是:“嗯嗯。”

这样询问了三次。秦昭王最后道:“先生没有什么可以赐教我的?”

范雎这时候才开口道:“其实我是不敢说,因为初次见到大王,没有什么交情,而我所要陈述的虽然是匡扶补正的国家大事,却是要离间大王的亲情骨肉。我是要进献我的一片愚忠,却不知大王心思如何。这就是大王连续三次询问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

范雎一面说话,一面查看秦昭王的反应,见机行事循序渐进,终于找到机会说出了进谏的重点:“大王现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严,在下面被奸佞臣子的惺惺作态所迷惑,自己身居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覆亡,从小处说您孤立无援岌岌可危,这是我所担忧的。”

范雎装疯卖傻,同时又引经据典的一通话,让秦昭王茅斯顿开,万分感动。原来自己名义上贵为国王,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空架子,随时处在危险之中。于是秦昭王重赏范雎,把应城封给他,范雎因此被后人称为应侯。

范雎作为一个魏国的逃犯,又处在秦国正得势的时机,要进谏的内容还是挑拨君王的家庭关系,本来是一个既危险又难以成功的事情。可是,范雎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接近秦昭王,用不断地试探把握秦昭王的心思,通过引经据典为自己留好后路,最后循序渐进地劝谏,竟然达到了目的。可见事在人为。

一针见血法。

相国吕不韦派秦国人张唐到燕国去担任相国,好联合燕国共同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土地,可是张唐不去。

张唐道:“去燕国要经过赵国,我过去曾经带兵攻打赵国结下仇怨,现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要捉拿我。”

听了张唐的话,吕不韦心里很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喝令张唐退下。

吕不韦一个年仅12岁的门客甘罗看出吕不韦不高兴,问明缘由,就自告奋勇地要去劝说张唐。听了甘罗的话吕不韦很生气,斥责他道:“我自己让他去他都不去,毛孩子你能有什么办法。”

甘罗知道吕不韦是轻视他年幼,就辩解道:“古时候项櫜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经12岁了,为何不让我去试试,干吗要这么匆忙地斥责我?”

于是,甘罗就去拜见张唐。

甘罗一见张唐,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的功劳和武安侯白起相比,哪个大?”

张唐回答:“武安侯战功赫赫,攻城略地难以计数,吾不如他。”

甘罗又问:“武安侯时代执掌秦国朝政的应侯范雎,与今天的文信侯吕不韦相比,哪个权势更大?”

张唐回答:“应侯当然比不上文信侯。”

甘罗道:“好。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侯白起反对,结果,应侯在咸阳七里之外绞死了白起。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担任国相,阁下却不肯去。我不知道阁下将要身死何处!”

张唐一听这话,赶紧对甘罗道:“那就麻烦你去回禀文信侯一声,我愿意去燕国为相。”

随机收拾车马,准备钱粮,择日去燕国上任去了。[2]

甘罗只有12岁,无官无爵,为什么一席话就能让将军张唐乖乖地听话,冒着被赵国抓获的危险,去燕国上任呢?甘罗采取的就是一针见血法。说白了就一句话:你还想不想活了?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啊,自己功劳、能力都比武安侯白起差得很远,文信侯吕不韦却比应侯范雎厉害得多,拒绝文信侯的指派,还想不想活了?一针见血,立竿见影。

欲擒故纵法。

上级胡作非为,下级想要劝止,可是上有严令,再敢多言者斩。此令一出,等于是关上了纳谏的大门,谁还敢再进言?有人敢。采取的方法就是欲擒故纵。

《战国策·齐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靖郭君田婴打算在封地薛邑筑城,门客都来劝止,田婴烦了,传下将领,再有劝阻者斩。并告诉门官,不准再为进谏者通报。

有一个门客跑去要见田婴,门官不给通报。这位门客道:“我不去劝谏。我只对侯公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就请侯公将我扔进釜锅里煮死。”

门官一听,不劝谏放他进去我就没责任了,于是进去通报。田婴也好奇,就传令把这位门客放了进来。

这位门客走到田婴跟前,真就只说了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

田婴莫名其妙,更加好奇了,就叫住这位门客道:“你别走,海大鱼什么意思?说清楚了。”

门客道:“不行,我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田婴于是道:“你说吧,恕你无罪。”

门客于是转回身来,从容地对田婴劝谏道:“侯君没有听说过海大鱼吗?这种鱼很大,用渔网和鱼钩根本无法将它捕获。可是,一旦海水干涸了,连小小的蚂蚁和蝼蛄都可以制服它。如今侯君您就好比是那个能耐很大的海大鱼,齐国就好比是您的海水。如果您永远有齐国的庇护,要这个薛邑的城墙有什么用?如果您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修筑得和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

门客的一席话,使得田婴醒悟过来,于是他决定放弃修筑城墙的计划。

田婴的门客如果直来直去地去劝谏,恐怕连门都进不去。首先得想办法骗进门见到当事人,然后还得想办法勾起他听的兴趣。想要使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如何提出建议或许比建议本身还要花更多的心思。

总之,劝谏的方法很多,不能一言以蔽之怪别人不是伯乐不识人才不纳谏。劝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它需要劝谏者必须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思,必须放低身架迎合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获得成功。

以韩信孤傲的心态,似乎很难想象他会去察言观色地选择提建议的时机,也很难想象他会体会别人的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寻找对方能够纳谏的方法。诸如装疯卖傻、死缠烂打、欲擒故纵这样下三滥的手段,他是不屑于使用的。拼死一搏、断其后路的冒险举措,他怕是没这个胆量。所以,韩信的心态是:建议我提了,采纳不采纳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我的建议肯定没错,就看你能不能慧眼识珠了。项羽你不是伯乐,你不能慧眼识珠,那不能怪我。倒霉失败是你自己活该。

于是,在钜鹿之战的8个月时间里,项羽自然是屡战屡败,8个月没能越漳水河一步;韩信也不得不拿着长戟每天值班站岗,白白耽误了大好时光。

钜鹿之战韩信有没有向项羽提出过有价值的建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韩信并没有像司马迁塑造得那样神机妙算,他并没有看出楚军所面临的危险。如果章邯不是受制于王离,而是对项羽发动歼灭打击,恐怕楚军早在第一次北渡漳水的战役中,就被章邯包围消灭了。韩信如果看到了这个危险,他必不能心安理得地做他的执戟郎中。如果不是冒死力谏,也应该赶紧逃走。事实是韩信都没有,而是身在危险中浑然不知。

关于神机妙算的问题,后面还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暂且不表。

幸运的是,韩信没有预料到的灭顶之灾,也真的没有出现。章邯因为秦帝国内部的矛盾突然投降了。项羽毫无战略目的地与章邯在漳水边纠缠了8个月,竟然天上掉馅饼,一下子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章邯率领20万秦军与项羽会盟,加入了造反军的行列。项羽不仅获得了20万人马,大量的粮草辎重,还获得了通往秦帝国都城咸阳的特别通行证。由于通往咸阳的道路都是章邯的部下把守,项羽入关的道路一马平川,他可以率领着诸侯军,一路游览着风景名胜前往咸阳。

傻人有傻福,历来如此。

可是,拿到了通行证并不等于就登堂入室了。

虽然章邯与项羽会盟的时候,刘邦还在通往咸阳的路上苦战,但是刘邦目标明确,知道率先入关的重要性,所以争分夺秒,软硬兼施。可是项羽呢?接受了章邯的会盟之后,却在安阳城里磨蹭。7月与章邯在殷墟会盟,3个月之后,直到10月,才开始率军向西进发。3个月使项羽在亡秦战争中失掉了先机。

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韩信还是一无作为。既没有提示项羽率先入关的重要性,也没能请命亲率一支精干的军队抢在刘邦前到达咸阳。

而就在这3个月里,刘邦接受张良的劝谏,在距离咸阳300公里的丹水附近,突然回军,奔袭100公里将南阳郡守包围在宛城中。通过诱降,占领宛城,收复南阳郡。紧接着,刘邦又攻占郦县、析县,向西逼近武关。在武关,刘邦再次接受张良的建议,先用利诱收买武关守将,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攻克武关。这年9月,刘邦逼近距离咸阳不到100公里的峣关。汉军攻克峣关,又在蓝田击败抵抗的秦军。在项羽拔寨起营向西开拔的10月,刘邦已经攻入咸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向刘邦投降。

至此,在整个亡秦战争中,自以为熟读兵书天下无敌的韩信,被后人赞美为神机妙算战无不胜的韩信,浑浑噩噩两年零五个月,一无建树。如果经过大封诸侯之后就此天下太平了,韩信的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门客、郎中的角色,仰人鼻息,看人脸色,混个五斗米了此一生了。

其实,在项羽与章邯会盟之后,韩信请兵一万率先向西是有可能的。漳水河边的战事已经结束,几十万人马不差一万人。如果韩信真的神机妙算看透了率先入关的玄机,并能准确地把请兵一万抢先西进的必要性向项羽讲明,是有可能被同意的。这样一来,韩信便能早早地崭露头角。在西进的路上壮大人马,在沿途的战斗中展露才华,抢在刘邦之前占领咸阳为项羽赢得先机,也为自己赢得荣誉。如此一来,恐怕在亡秦之后大封诸侯的时候,韩信就能与黥布一起封王晋爵了。如此一来,也避免了后来挟封齐王而惹下杀身之祸。

但是没有。韩信又一次错失了人生的重大良机。

注释:

[1]《史记·黥布列传》: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迺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迺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迺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恃战胜自强,汉王收诸侯,还守城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

[2]《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唐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张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