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失良机,终使身份打上投诚烙印
楚军败退到彭城之后,韩信的第三次人生的重大良机降临了。
项梁被杀的时候,韩信在项梁军中。章邯击败项梁之后,便北上渡过黄河占领了邯郸,其目标是去消灭赵国的造反军。这样,韩信随项梁的败兵从山东的定陶逃回彭城,刘邦和项羽也从河南的开封附近撤回彭城。这个时候,韩信可以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做一个选择。是归附项羽,还是归附刘邦?而这个时候,楚国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楚怀王夺取项羽兵权,并开始公开打压项羽。这件事其实已经对韩信的选择发出了明显的信号。但是,被司马迁塑造得神机妙算的韩信,这时候的表现却很木讷。对明确的信号毫无察觉,即缺乏政治嗅觉,也缺乏对人的了解。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在定陶战败以后,怀王心里害怕,就从盱台前往彭城。到达彭城之后,楚怀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改组和军队夺权工作。首先合并项羽和吕臣的军队,自己统率。又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加强王权。同时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军队,以为外援。接着,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任次将,范增任末将。命令他们援救赵国。[1]
楚怀王打压项羽提携刘邦的举动昭然若揭:楚怀王收项羽兵权,却不收刘邦;给一干人实权,只给项羽一个虚职;用无能之辈宋义弹压项羽;明约先入关者为王,实为暗算项羽。楚怀王不仅抹煞了项羽的过去,封杀了项羽的今天,还彻底断绝了项羽的未来,堵死了项羽将来发达的可能。然而,被后人誉为战神、军事家,神机妙算的天才韩信,却对此毫无察觉,错失了人生的第三个良机。他没有借此机会转投刘邦,而是选择了项羽。
韩信为什么选择项羽?是因为马上就要展开钜鹿大战,有了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
这种说法讲不通。项羽的叔父项梁没有采纳过韩信的建议,更加骄傲没文化的项羽就会采纳?一定也不会。韩信投奔项羽,项羽只是给了他个不疼不痒的郎中,类似门客、参谋之类的角色。有你不多,无你不少。韩信没有带兵打仗,也没有像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更没有在楚怀王的朝廷中任职。
那么。韩信为什么还呆在项羽的麾下不另谋出路呢?理由很明确:项氏家族是楚国的贵族,配得上自己为之效力。而刘邦不过是一个小亭长,和那个讨厌的南昌亭长一样,自己如此大才,怎么能屈就于一个小亭长?如果自己肯屈就,当初屈就一下,哪至于忍饥挨饿狼狈不堪受市井无赖欺负忍受胯下之辱,受妇人嗟来之食!
韩信看不见绝佳机会的降临,认不出贤明君主盖世伯乐就在眼前,又白白浪费了16月的时光。一直到整个亡秦战争结束,韩信仍然毫无建树。秦帝国灭亡之后,项羽主持大封诸侯。这个时候,和韩信一起参军的黥布被封为九江王。而韩信还是一个小兵郎中,一文不名。
为什么韩信屡次错失良机呢?为什么韩信忠心不二地侍奉项羽却无法展露才华受到重用呢?问题还是出在心态上。
注释:
[1]《史记·项羽本纪》: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