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③:豫④焉若冬涉川⑤,犹⑥兮若畏四邻⑦;俨兮⑧其若客⑨,涣兮若冰之释⑩,敦兮其若朴⑪,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⑫。
孰能浊而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成⑬。
【注释】
①士者:得道之人。
②微妙玄通:形容一个人深刻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
③容:形容、描述。
④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焉,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⑤若冬涉川:涉川,过河。就像冬天过河,战战兢兢、胆战心惊。
⑥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⑦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⑧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⑨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⑩涣兮若冰之释:涣,流散、离散。流散就像是刚融化的冰。
⑪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⑫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⑬敝不成:安于清贫不求新成富足。敝,破旧。成,新成。
【译文】
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被人认识的地步。正因为难以被人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啊,像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啊,像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啊,像在作客;融和疏脱啊,像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浑朴厚道啊,像江河的混浊;空豁旷达啊,像深山幽谷;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也不至于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评析】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
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道的变化规律。
【解读】
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决定了修道人的层次、智慧、所为之事,以及事业成就的大小。修道境界有五层,从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渐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见性。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概;渐悟者对事理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悟者则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强了很多,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比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知晓天地的由来、生命的由来,能心神复归于道;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万倍不止。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明心见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心神复归于道,本命复归于道。
一个人修道成功后,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极高层次的。当有了这种大智慧后就可以完全不按常规来行事,所以叫人捉摸不透。当然,有些人并未修过道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天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地犯错,甚至是把造孽当事业干。因为具有与众不同的绝世能力,所以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会走火入魔。只有修好境界功成身遂了,才能利益于大众、利益于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