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饮食营养与健康·长寿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生理健康(2)

血压知识

血压是指流动中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测量血压要在安静时将血压表的袖带缠在上肢,用橡皮球将空气送入袖带里,然后测定水银柱高度。可以取坐位、卧位和立位进行测量血压,但袖带位置应与心脏位置高度相同。

最高血压与最低血压

血压的原动力是心脏收缩力。当心脏收缩时,动脉里血液量增加,因而血压上升。相反,当心脏舒张时,动脉内血液量减少,血压即可降低。前者叫做最高血压(收缩期血压),后者叫做最低血压(舒张期血压)。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之差叫脉压差。脉搏每跳动一次,可出现一次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

血压的正常值

20岁男性最高血压的正常值是16.4千帕(12毫米汞柱),女性为15.7千帕(118.7毫米汞柱);男性最低血压为9.7千帕(73.8毫米汞柱),女性为9.6千帕(72.1毫米汞柱)。30岁以前,与上述数值基本相似。但40岁以后,在严格意义上,很难决定正常血压,这是因为又增加了老化现象的缘故。一般所说的高血压,是指经反复测量而高压总是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上,低压总是在12千帕(90毫米汞柱)以上者。然而60岁以上的人,高压为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亦属正常(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血压的变动

血压并非总是恒定的,会随着身体诸项条件变化而变化。气温对血压有明显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一般夏季较低,冬季较高。并且与每天的气温变化都有密切关系;运动对血压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血流增加时,血压可上升。轻微运动时,由于末梢血管扩张减少血流的阻抗力,因此血压不会上升。但是,在激烈运动时,由于从心脏压迫出来的血液量增多,因而可使血压升高;愤怒、担忧、苦恼、受惊等感情中枢兴奋也可使血压上升,但其上升情况因人而异。

食管的结构与功能

食管从咽的深部开始到脊椎前端沿气管和心脏的后部下行,通过横膈膜(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线)自右后方与胃相接,是一条长约25厘米的肌肉性管道。

食管总是呈收缩状态,使内脏闭合,只有在食物通过时,才扩展到3平方厘米左右。

不过,食管并不能发生扩张,有的部位则呈生理性狭窄,即食道入口、气管分支的交叉部及通过横隔肌等三个狭窄处。这些部位以前认为是容易患食管癌的部位,但实际上是容易卡住误吞食物或异物的部位。此外,在误服毒物以后,此处也是容易发生炎症、腐蚀、溃疡的部位。

咽下的食物用3~5秒钟即可通过食管而到达胃里。食管的蠕动运动以及食管腺所分泌出来的粘液,可帮助食物通过。

胃的结构与功能

胃是连接食道的袋状器官,在左横膈膜的下方,即位于左上腹部至左侧腹部。

胃的形状主要可分为类似鱼钩状的钩状胃和类似牛角状的牛角胃。一般来说,胃壁紧张正常的钩状胃多见于消瘦型人;胃壁紧张程度高的牛角胃多见于肥胖型的人。

在胃的内侧(粘膜)由贲门到幽门处有许多皱褶,分泌胃液的胃腺有无数个开口。

胃的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其中有幽门括约肌,可调节食物的流动。

胃一方面将食物弄碎而消化一部分蛋白质;另一方面又将变成了粥状的内容物一点一点地送进肠里,因此胃有运动和分泌两种功能。

胃的运动一般称之为蠕动运动,这是由胃壁肌肉层的周期性收缩而引起的,自贲门下部开始向波浪一样传导到幽门部。当胃中有食物时,每隔20~25秒钟的时间就进行一次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可将食物彻底混合,弄碎并慢慢送进十二指肠。

胃液的分泌是在食物进入胃里以后才开始。但是当看到食物或者闻到食物的香味,以及想起可口的食物等时也会分泌。

分泌是由位于粘膜内的胃腺所引起。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盐酸可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并具有杀菌能力。胃蛋白酶可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而形成胨。粘液覆盖在胃的粘膜表面,保护粘膜免受各种刺激。

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是通过植物神经(有促进作用的迷走神经和有抑制作用的交感神经)和各种激素来调节的。此外,也会由精神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由胃幽门附近的粘膜所产生的促胃泌素的激素,介入血液以后,会加强胃酸的分泌。相反,由肠粘膜所分泌的肠促胰液肽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外,由胰脏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以及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所分泌出来的甾类激素都能加强胃酸的分泌。

当看到好吃的食物、闻到香味以及发生喜、愉快、兴奋的感情变化时,都会加强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相反,当看到脏东西、闻到难闻的气味以及出现担心、忧郁、恐怖的感情障碍时,则会抑制胃的运动和胃液的分泌,而引起食欲不振、恶心等不良反应。

肠的结构与功能

肠主要由小肠和大肠组成。不管小肠还是大肠都是由植物神经调节的,但也受肠的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的影响。另外,精神感情的变化也对肠的运动和分泌有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小肠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连接胃的幽门部,长约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肠开始,经空肠、回肠在腹腔内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与盲肠(大肠的开始部位)相接。

小肠通过蠕动慢慢运送食物,约经过3~4个小时就可运到大肠。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各种消化液的作用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肠 自幽门部开始呈“J”字型弯曲,与空肠相接,长约25~30厘米。胆囊和胰脏由一根细管与十二指肠相连,向十二指肠输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胆汁和胰液。胆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于消化,胰液则是含有糖、蛋白、脂肪等消化酶的强力消化液。

空肠和回肠 在腹腔里曲折下行通向盲肠部,其粘膜有许多皱褶。而且粘膜表面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称为绒毛的小突起,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显著扩大,同时又加快了吸收速度。

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像网一样张开,旺盛地摄取吸收进来的养分。另外,在绒毛之间还有许多肠腺开口,分泌含有各种消化酶的肠液。

肠液与胆汁和胰液一道作用于食物,在通过小肠的过程中,将食物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分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小肠的运动和调节 小肠的运动有三种,振子动动、分节运动和蠕动运动。振子运动和分节运动是搅拌肠内的内容物,使食物与肠壁充分接触以易于吸收;蠕动运动则起运送内容物的作用。

小肠的粘膜也能分泌出各种激素以调节肠的功能。

肠促胰液肽可促进胰液和肠液的分泌,肠促胰酶素会促使排出胰液,缩胆囊素可促使排出胆汁,缩肠绒毛素具有使粘膜表面的绒毛运动活泼化的作用。

大肠

大肠比小肠要粗得多,长约1.5米,可分盲肠(前端与阑尾相连)、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位于有下腹部至右上腹部以及左上腹部至左下腹部。直肠的下端是肛门。

大肠的功能 大肠粘膜没有绒毛,肠腺只分泌保护粘膜并缓解肠内容物的通过粘液,不含有消化酶,所以在大肠里不能进行消化。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使呈半流动状态的内容物变成粪便形。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大肠里还存在有大肠菌及其他许多细菌。这些细菌可使在小肠内未能被吸收消化完的食物腐败,通过发酵作用使其分解并产生气体,并制造出各种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K、烟酸、维生素B及泛酸等。

由细菌作用等使肠内产生的气体,大都被肠壁的血管所吸收,一部分排出体外。

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运动同小肠一样,分为蠕动运动和分节运动,但其运动一般较慢,经8~9个小时才能将内容物由盲肠运送到乙状结肠。

除此之外,当胃里进入食物以后,还有引起反射的大蠕动运动,这是引起排便反射的重要运动。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内分泌系统是由许多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构成的人体重要功能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上腺、性腺、胸腺等。

人的身体里有制造和分泌各种必需物质的腺体。其中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皮肤、粘膜、消化管等的腺体叫做外分泌腺,将分泌物分泌到血液中的腺体叫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分泌的生物活性质叫激素,过去叫荷尔蒙。最初发现的激素是性激素,其他激素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弄清的。因此,即使在今天,一提起激素,也有很多人首先想到性激素。然而,性激素不过是激素的一种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对维持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这些激素根据体外的温度及其他变化以及身体的活动状态等,可及时地分泌出适宜的量,以帮助身体各种功能顺利进行。

激素分泌过多和过少都可引起疾病。因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

能引起激素不足的疾病有:手术摘除内分泌腺、放射线照射、炎症等。

使用激素治疗各种疾病的激素疗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激素不足而导致疾病时,对不足的激素给予补充;另一种是其激素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足,只是期待着将激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去发挥作用。

不管哪种疗法,由于都会对全身发生各种影响,所以要遵照医生的指示行事。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肾脏是位于上腹部的后方,隔着脊柱左右各一个如蚕豆形、重约120克的脏器。中央的凹陷部叫肾门,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神经等由此出入。将肾脏纵向切开来看,可分外侧的皮质和内侧的髓质两部分。进而在内侧面向肾门部有一个成扇形张开的肾盂。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肾脏是由像乱线一样裹成一团的血管集合体的肾小球、包裹肾小球的鲍曼氏囊、与肾小球相连的尿细管以及其间的血管、间质等组织所构成。

肾脏的功能之一是制造尿,将身体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在体内随着细胞的活动不断产生无用的物质,肾脏则有通过尿将这些无用的物质排出体外的作用。肾脏的这种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当充足的,即使因疾病和外伤而失掉了一侧,另一侧也能发挥健康人所需要的作用。但是,当因某种原因使肾脏的功能变坏而没有这种能力时,肾脏就不能承受其负担而使无用的物质蓄积、体液平衡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情况严重,就称为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

肾小球 进入肾脏的肾动脉,分成几条分支以后,最后成为毛细血管而形成肾小球。在肾小球的血管腔和鲍曼氏囊之间有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水分和其他物质经过这一中间被过滤而形成尿。

由全身集中来的血液,经肾动脉进入肾脏内,到达肾小球里,除了血液成分中的细胞和蛋白质等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以外,大部分物质在鲍曼氏囊内被过滤。这个液体就是原尿。

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可过滤100毫升(每天约150公升)的原尿。在原尿中,不仅有身体不需要的物质,而且还含有身体所需要的水分、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这种原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作为尿排出体外,其中的大部分物质,在尿细管里会再度被吸收。

尿细管 尿细管在肾脏内有着复杂的走行,因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但最后作为集合管向肾盂开口。尿细管虽然是让尿的基础液体通过,但又具有使基础液体在尿细管的各个部位再度吸收和分泌等作用,最后形成尿。

原尿在流经很长的尿细管期间,身体所需要的物质经尿细管细胞所吸收而再度返回到血液中。

尿细管中的再吸收机制很复杂,是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所必备的。

在尿细管里进行再吸收的同时,将不必要的物质排出体外。原尿中的百分之一,即每天约有1.5公升的物质变成尿。

肾单位 将肾小球、鲍曼氏囊、尿细管统称为肾单位。据说左右两个肾共有200万个肾单位,肾脏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肾单位。

功能

通过集合管集中到肾盂里的尿,经输尿管进入膀胱,进而经尿道排出体外。这样,肾脏一方面通过制造尿,另一方面再吸收身体所需要的必要物质而使身体的内部保持一定的环境(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另外,肾脏作为产生激素的器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神经及附属器官。

眼球 成人的眼球直径约24毫米,重约7.5克,由以下部分组成。

巩膜:是眼球的最外层,为白色坚韧的纤维膜,与角膜共同保持着眼球的一定形状。

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无色透明,像表蒙子一样。

脉络膜:是眼球壁的中层,富于色素细胞和血管。由于此膜类似葡萄外皮的颜色和形状,故称为葡萄膜,有遮光作用,并主管眼球的营养。

睫状体:是连结脉络膜前方的轮状部分,其中的肌肉收缩,可使晶体变形,使所要看的物体清晰可见。

虹膜:与睫状体相接,位于晶体前面,根据入射光线的强弱发生反射性收缩,以调节瞳孔大小。虹膜的颜色因人种而异,与其所含的色素量有关。在东方民族中,由于色素多,所以呈黑色;白种人由于色素少,可呈蓝色或白色。

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形小孔,是光进入眼球内的入口,由于虹膜肌纤维收缩,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视网膜:位于脉络膜内面。此膜的外层分布着感光和颜色的视细胞。由视网膜出来的神经纤维在眼球后部集中形成视神经,通过眼窝和视神经管到达大脑。视网膜中,把相当于眼球后极,围绕视线终止处叫做黄斑。与此相反,视神经由视网膜向外穿出眼球的部分,无视细胞,称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 由眼球后方到大脑视觉中枢的神经束,称视神经。左右眼视神经的一部分,在进入大脑之前形成交叉。

其他眼球内容物有晶体、玻璃体、房水等。位于瞳孔后的晶体,以微细的纤维(秦氏小带)与睫状体接连,其后部与玻璃体相邻。由角膜、虹膜、晶体、睫状体所围绕的空间,称眼房(又分前和后房),其中充满房水。

由外界进入眼内的光线,首先在角膜发生屈折,进入前房后通过瞳孔。在晶体再次发生屈折,进入玻璃体内,于视网膜上成像并刺激视细胞。该刺激通过视网膜、视神经,于视神经交叉处一半交叉,经视索达外侧睫状体,再由视放射到达大脑枕叶视中枢。

附属器 有眼睑、结膜、眼肌、眶筋膜、泪器、脂肪、骨膜及睫毛等。

眼睑分上下两部分,其开闭可使角膜显露或隐蔽。眼睑周围有睫毛,与眼睑共同保护着眼球。覆盖眼睑里面的是睑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面的巩膜表面是球结膜,与角膜相连。支配眼球运动的眼外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可向各方向活动。泪器有泪腺与泪道,泪液由泪腺流到上穹窿结膜,湿润结膜、角膜后,经上、下泪点流向泪道,最后流进下鼻道。

功能

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光觉、形觉(包括视力、视野)和色觉。

光觉 眼能够感光的能力叫光觉。光觉障碍有:光觉减弱、对暗适应迟缓的夜盲。

对光刺激发生反应的是视网膜的视细胞,分锥细胞和杆细胞两种。锥细胞感强光及色视觉,使视力良好,辨别颜色。而杆细胞是感受暗光或弱光,且没有色视觉。

将主要由锥细胞作用的眼的状态叫明适应状态,主要由杆细胞作用的眼的状态叫暗适应状态。

形觉 将眼分辨物体形状的功能叫做形觉。形觉分为视力和视野。

视力是眼认识物体存在和形状的能力,在视机能中最重要。日本人的正常视力为1.2(标准光照度为200勒克斯),我国人的正常视力为1.0。所谓弱视,即指视力低下而无他觉(客观)变化。弱视有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遮眼性弱视等。

将眼不活动所能看到的范围叫作视野。正常人视野的广度以白色为最宽,其次为蓝色、红色,绿色最狭窄。

色觉 是指眼辨别颜色的能力。完全无色觉者,称全色盲;色觉全面减弱者,称全色弱;只欠缺红绿色觉者,称红绿色盲;较红绿色盲程度轻的,称红绿色弱。

双眼单视 正常眼,双眼注视同一物体时,传入大脑皮质中枢,融合成一个像,称为双眼单视机能。由于我们的右眼和左眼是分开的,所以映射到右眼的物像与映射到左眼外界的物像多少有些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的远、近,并能把外界物体看成是立体的,将此叫做立体视觉。

另外,将两眼的视线集中于注视物体的功能叫做幅辏。为了避免左右眼的视网膜像的复视(不吻合),而让眼球的运动相一致,使两眼的映像成为一个,这种机能称为融像。

眼的调节是由于睫状体中的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松弛,晶体就以自身的弹性变凸,从而提高眼球的屈光力。因此,调节机能是与睫状肌的功能和晶体的弹性有关。所以,当睫状肌麻痹或晶体失去其弹性时,便不能进行调节。在调节机能完全静止的状态下,根据眼的屈光状态分为:正视、近视、远视、散光四种。

决定眼的屈光状态的要素是: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的屈光力、晶体的位置与眼球的长度(眼轴长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膜的屈光力、晶体的屈光力和位置、眼轴的长度三项。根据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区别为正视、近视、远视。由于角膜表面不是一个球面,能引起散光。眼的屈光状态并不是终生不变的,婴儿时,大多数是远视;但随着成长,有向近视转化的倾向;成人时,约有半数会变成近视;老年时,由于调节力减弱,远视会随之增加。

鼻的结构与功能

鼻的结构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外鼻 外鼻是由外侧可以看到的鼻子的部分,自眼眉之间的耳根开始,到下端的鼻尖部。在鼻尖的下面左右各有一个外鼻腔。将外鼻腔左右分开的壁是鼻中隔,从壁的根部到上嘴唇中央成纵向走向的是人中。外鼻孔两侧的鼓起部分为鼻翼。外鼻的表面为皮肤所覆盖,由于在鼻翼和鼻尖的很厚的皮肤中有汗腺,所以鼻子也会出汗。鼻尖部和鼻中隔是由软骨组成的,具有弹性,所以即使受到碰撞也不易受伤。

鼻腔 鼻腔是外鼻孔内部的既宽广又复杂的洞腔。这个洞腔在里面再度狭窄,通过左右后鼻孔的孔向咽部张开。鼻腔由鼻中隔的壁左右对称地分开。在左右的鼻腔中,有着从侧壁中对称地突出来的鼻甲和鼻道。鼻道是使呼吸的空气和流动分泌液的通道,由眼睛流出的眼泪也流进下鼻道。鼻腔的内面被粘液所湿润的粘膜所覆盖着。鼻腔的上方有一个粘膜的颜色稍微有所变化的部位,这是感觉气味的重要部位。

鼻窦 鼻窦是被位于鼻腔外侧的骨所包围着的空洞,左右两侧各有4个,成对称性排列。都与鼻腔以细小的通路相连,鼻腔的粘膜通过通路延伸覆盖于空洞的内面。

鼻的功能

鼻的功能是:可以感知味道;使呼吸的空气通过;使声音发生共鸣等。

在鼻腔上方的嗅觉部分布着大量的感知气味的细胞,在呼吸运动中所吸进来的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接触到嗅细胞以后就会感知。另外,广泛分布于耳粘膜的三叉神经也具有帮助感受味觉的作用。

由外鼻腔吸过来的空气,在通过狭窄而又有许多凹凸的鼻腔时,就会充分吸收由粘膜所分泌出来的粘液的湿气,使其温度接近于体温,变成了湿润的空气以后被送进肺里。另外,空气中的灰尘会吸附在鼻毛和粘液上,从而保证将干净的空气送进肺里。

此外,当人在发声时,软口盖能够自由活动,在发声时所呼出的部分空气进入鼻腔而引起共鸣,从而使声音更加响亮。

另外,还可关闭鼻的深部,使空气不能由鼻通过而清楚地发出某些声音来。

耳的结构与功能

耳是感觉器官之一。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耳朵在发挥听觉功能的同时,还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感觉)。

外耳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的。

耳廓 动物的耳廓相当大,而且通过活动,耳廓的肌肉便可灵活地活动以发挥搜集外部声音的作用。但是人类的耳廓,集音的功能已经退化,现在只是起到一种装饰作用。由于耳廓露于体表,容易患冻伤、外伤等。

外耳道 是一条由耳穴至鼓膜长约3.5厘米的细管,为集音的入口。外耳道呈“S”型,稍弯曲,在入口附近丛生耳毛,并有皮脂腺和耳垢腺等,可分泌含脂肪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的淤积,便成为耳垢。

由于外耳道呈弯曲状,所以由外面进来的异物会受到阻碍而不易进入耳朵的里面。不过在毛根部易发生感染而容易长疖子。

鼓膜是一厚约0.1毫米的薄膜,但比较结实,不容易破裂。由于它对声音非常敏感,可随着音波振动,并将声音传导到内耳处。鼓膜上也分布有血管,但在平时的状态下由于很细看不出来。不过,在因急性中耳炎等引起炎症以后,血管会因扩张充血而变红。

鼓膜有裂孔,可使听力下降。但是,仅仅有裂孔,一般下会出现令人担心的听力困难。

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的内侧,又叫做鼓室,如同一个很小的房间,其中有能够灵活活动的听骨。

听骨 在中耳的“天棚”上,悬垂着3个连在一起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的骨头。听骨根据其各自的形状,分别被称为槌骨、砧骨、镫骨。槌骨与鼓膜紧密相连同鼓膜一起振动,镫骨与内耳的分界线的前庭窗松软地连在一起,鼓膜的振动就是经过3块相连的听骨传到内耳的。

咽鼓管 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时常张开,使中耳的气压与外面的气压保待一致,具有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不过,当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发炎时,炎症就会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内耳

内耳是与听觉和平衡感觉有关的部位,是由耳蜗(蜗牛形的器官)以及与其相邻的前庭及3个半规管所组成的,又称为迷路,都是位于硬骨中的器官。

耳蜗 耳蜗是感受来自中耳声音的器官,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充满了称为内耳液的淋巴液。在这个液体的表面上有秩序地排列着听神经末端的听细胞。当由中耳传来声音时,内耳液便振动,听细胞捕捉这些音波后传给听神经。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是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两个器官组成的。3个半现管为轮状的3个小软管,分别成直角交叉。前庭由内部充满液体的卵形囊和球形囊这两个小口袋组成的。通过上述液体的振动,可使人感到身体的倾斜程度、回转运动、活动的开始以及结束等变化。一旦刺激前庭器官,就会引起强烈的晕眩。

咽喉的结构与功能

咽位于鼻、口与气管和食道之间。在医学上称为咽或喉,具有下咽、呼吸和发声等功能。

咽是鼻腔和食道中间的漏斗状部分。看一下嘴的深部,口腔呈逐渐变为狭窄。该部分的上方是软腭,其前端是悬雍垂,左右为舌腭弓。在其根部可见核桃状的物体,这是腭扁桃体,其里面很开阔,为口咽。其上方向软腭的后方开阔形成鼻咽,向下方开阔形成喉咽。在鼻咽有咽鼓管隆起和咽扁桃体,喉咽有舌扁桃体。

咽粘膜的知觉主要是由舌咽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控制,而肌肉的运动主要是受迷走神经控制。

咽的首要作用是调节空气的流通和咽下作用。另外,扁桃体可以产生免疫抗体,这对生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喉是位于气管上部的发声器官,与气管相连。整个喉由数个软骨、肌肉、韧带、粘膜等组成,通过结缔组织和肌肉等与音骨和口腔底相接,其中央有声带,声带之间的缝隙叫声门。

喉的主要作用是发声。声带是呈V字状排列的两根白带。当左右两侧的声带在声带肌的作用下密切相连而使劲呼气时,声带就会振动而发出喉原音。这个原音通过咽、口腔、鼻腔的共鸣,就会变调并变成语言。

正常呼吸时声带会张开,当异物进去后,受其刺激整个喉会发生强烈收缩,接着就会进行很强的呼出,这就是咳嗽。但是,在下咽时,由于从一开始声门就关闭,所以食物不会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