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为”思想的现实基础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①,入于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③也。
不言之教④,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释】
①(出于)无有:从天上来。无有,天空中的水蒸气。此句,傅弈本有“出于”二字。以为有这二字意思完整。
②入于无间:到土里去。无间,地底下的含水层。
③无为之有益:无形的东西能耐更大。为,能耐。益,增加。
④不言之教:事实告诉我们的。不言,不争的事实。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是有好处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认识或者做到。
【评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解读】
道无穷无尽,有明白了悟之道,有极为难懂之道,有完全不可思议之道,有荒唐至极之道,有稀奇古怪之道,等等之类。世间必然是物以稀为贵,这些稀罕之道不仅让人追求而且还实用。稀少之物必然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这些能得到的少数人就是有能耐的人。
柔弱胜刚强,柔弱不知不觉无形的进入刚强中,然后控制了刚强,使其刚强所败。人生境界足够高的人才能知道无为的好处。然而人生境界足够高的人又是较少的。所以不常用言语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天下做到的人很少。
【故事】
缇萦上书救父传美名
汉代初期朝廷主张“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勉励行孝,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孝行人物和事迹。其中15岁的女孩缇萦向皇帝上书救父,传遍宇内,留下千古美名。
那是在西汉初年,临淄郡有个叫淳于意的人,他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病人医治。后来他做齐地的太仓令,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因其常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
汉文帝刘恒提倡节俭,历来反对渎职,当时实行的《汉律》给贪污渎职定的罪名非同小可。淳于意深知此番在劫难逃,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淳于意只有5个女儿,长女、次女都已出嫁,只剩下3个女儿在家。其中两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年方15岁的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说:“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于是,缇萦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更要上书皇帝,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家人再三劝阻,但缇萦心意已决,决计随行。
全家人抱着渺茫的希望,收拾简单衣物,父女俩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运之途。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67年的秋天。
在路途中,淳于意利用投驿站休息机会,着实为慕名求医的人,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缇萦也反复思索,最后写好了上书皇帝的状纸。
淳于意虽然知道汉文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天子,然而皇帝住在深宫,年仅15岁的未见过世面的女儿能够见到皇帝吗?皇帝会相信她的话吗?这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淳于意带着绝望的心情走到长安,进了大牢。
缇萦到了长安后,在繁华的大都市面前立即觉得手足无措,投诉无门,焦急万分,东钻西碰,始终不得要领。终于有好心的官差告诉她,皇帝会外出打猎,可能还有机会见到皇上。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困难重重。皇帝出猎,必定是车骑络绎,旌旗蔽空,随从如云,行动如风驰电掣。一个弱女子要想犯颜拦驾上书救父,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更重要的是犯颜一定会惊扰圣驾,拦驾更是绊阻皇帝的车骑前进,两者都是“大不敬”的罪名,唯一的后果就是杀头抄家,倘若犯颜当时被认为是刺客,立即格杀,上书救父将成为泡影。然而,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认真地准备上书行动,她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
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形单影只,衣衫单薄,满面愁容的缇萦跪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这场面很是悲壮,人们都远远地看着她。
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皇帝左右的武士发现有人竟敢挡在路中央阻拦车驾,快速前来,像拎小鸡一样,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
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满面流泪的弱女子,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之情,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不许为难她。那状纸上写道: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次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8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当初在动乱时期,母亲薄姬带着当时年仅8岁的他北上酷寒荒凉的代郡就国,10多年在边地饱尝艰苦。
忧患中成长的岁月,深知骨肉亲情的可贵,更亲身体验过民间疾苦的情状。如今贵为天子,仍然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惧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权治理国家。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一个小女孩写的,汉文帝阅罢书状,再看着眼前这个凄苦无助的小女子,不就是当年自己仓皇离京时的再现吗?
汉文帝知道官府中的奴婢生活和囚徒没什么两样,又想到如此娇弱的女子,为了营救父亲,竟然冒死上书。这种胆识与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
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当场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
汉文帝回宫后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他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张苍和冯敬与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脚改为打500板子,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这样,汉文帝依照新的律法,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淳于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双双望阙叩谢恩典以后,便欢天喜地相偕返回临淄,从此痛改矜持作风,对病人殷勤周到,赢得口碑载道。
缇萦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也很有勇气的少女。她上书救父的孝行,美名传千古,成为我国古代孝道的典范,同时对推动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相对宽缓人道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缇萦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姜诗夫妇孝行感天动地
汉代是对孝悌非常重视的时期,东汉时期朝廷将孝廉作为选才用人的重要途径,每年或每两三年必发布“举孝廉”的功令。姜诗被推举做孝廉就是一例。
东汉时期,在广汉雒县汛乡,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阳市孝泉古镇,那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姜诗。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
平日里,姜诗格外孝顺,尽心侍奉,从未让母亲忧心生过气。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不已。于是,姜诗侍母的孝名就在乡里传开了。
雒县有位名士叫庞盛,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女儿,从小教以诗书礼仪,织布裁衣,对父母也是百般孝顺。转眼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尽管上门提亲的人是络绎不绝,却都被一一拒之门外。
原来,女儿曾经对父亲立下了这样的心愿:“爹爹,《孝经》说道:爱其亲而且爱他人者,谓之孝悌之德。您得为女儿找个孝顺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庞盛听闻了姜诗的孝名,于是,便派人去打听姜诗的为人。发现姜诗名不虚传,而且为人正直,终于捋着胡须,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几经周折,姜诗和庞女结为夫妇。夫妻俩恩爱相处,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后一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虽然生活苦了点,却过得是有滋有味。夫妻俩都对母亲孝顺备至,庞氏尤其精心照顾,给婆婆打洗脚水,捶背揉肩,自己也乐在其中。
转眼几年过去了,儿子渐渐长大,姜母却日渐衰老,不承想又犯了眼疾。因为生活的不便,姜母脾气暴戾起来,对媳妇就有了不满之心,加上邻里有人嫉妒,趁庞氏不在家的时候搬弄是非,姜母越发对庞氏没有好脸色。
姜诗夫妇诚惶诚恐,侍奉母亲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得母亲生气。有一天晚上,姜母梦到离家六七里的江水可以医治自己的眼疾,便对儿子媳妇说起这件事。姜诗信以为真,叮嘱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丝毫怠慢。
庞氏自然理解婆婆的心情,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就毫不犹豫地挑起水桶去江边担水。山边的道路艰难行走,她走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江边,立即装满两桶水,挑回家中。她把水煮沸,晾好温度后端给婆婆。
婆婆喝了江水,觉得味道甜美,好像病也减轻了一半。于是,庞氏每天都挑着水桶,到江边去取水。虽然辛苦劳碌,但她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婆婆的病已经慢慢痊愈,身体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这天姜母口渴,思饮江水,庞氏便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而天公偏不作美,刮起了大风。风卷秋叶漫天飞舞,窗外“呼呼”作响,如虎啸猿啼,庞氏行路艰难。
庞氏迟迟未归,姜母在家口渴难耐,内心烦闷,坐卧不安,一时怒起,便对姜诗哭诉:“儿啊,你看看你这个媳妇,也不体恤你老娘,看我口渴命将休矣,也慢慢腾腾地不回来,做这等忤逆不孝事的媳妇,你娶来做甚啊!今天你非得给我休了她!”
姜诗见母发怒,心里极其难受,只得好言劝慰。就在此时,庞氏正好取水回来,姜母见之便闹将起来,非要儿子将媳妇休去才肯罢休。姜诗心里虽然不舍,却不敢违了母亲心意,无奈之下将妻子逐出了家门。
庞氏性格一向温顺,然而因天气的原因遭此大变,心里自是异常委屈。只身离开家门,在街头孤独徘徊。
在这段日子里,庞氏常常回忆起点点滴滴幸福的往事,丈夫平日里的体贴与关爱,儿子的调皮与可爱,温情像闪电一样击中她的身心。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刹那间化为乌有,却如何割舍得了呢!
庞氏自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她经过细细思量,觉得自己也有没做好的地方,才致使婆婆口渴难耐,一向孝顺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于是,她悄悄地住在了邻居大妈家中。
庞氏借用邻居家的织布机日夜纺纱织布,将布匹卖去赚得了一些钱财。然后去街市买回好吃的,让邻居大妈送回家中给婆婆食用,并且叮嘱邻居大妈说是大妈自己的。邻居大妈每天都给姜母送去好吃的,日子一久,姜母便感奇怪,追问究竟,大妈终于道出了实情。
姜母得知真相后,心中颇感惭愧,懊悔之心油然而生,便嘱托儿子将媳妇接回家。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庞氏打扮得整整齐齐,姜诗将其迎归家中。婆婆喜笑颜开,孩子更是蹦蹦跳跳,煞是欢喜。邻里乡亲看在眼里,真是羡慕万分。打这以后,姜诗夫妇孝顺母亲更加尽心,又恢复了往日的幸福安乐。
因为家事繁忙,有时孩子便也替母亲去江中取水。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儿子在一次取水的时候,江里突发大水,溺水身亡。
姜诗夫妇心如刀割,悲痛万分。然而面对白发苍苍的老母却又强颜欢笑,不敢提起此事,生怕老母承受不起。姜母问起孙儿,便说外出求学,暂时不能回家,庞氏外出取水如故。
日子一天天过去,姜母忧心岁月无多,常常思念吃鱼,虽然家中贫寒,但姜诗夫妇更加辛勤劳作,将所有积蓄用来买鱼,又切成细细的肉丝,烹调好后供养孝敬姜母。庞氏惦念邻居大妈,于是夫妇两人常请大妈一起过来吃鱼,好让母亲开心。
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庞氏起来经过院子,突然惊奇地发现地上有一个桶大的窟窿,正汩汩地往外涌着泉水,顺着墙角流出了院外。庞氏尝了尝泉水,跟六七里外的江水一个味。在泉眼旁边。又发现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不禁喜出望外。夫妻两人对着水泉,高兴得手舞足蹈。
邻人们听到了他们的欢呼也一拥而来,对着那奇异景象,赞羡不止。年长的人说,一定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于是,乡邻们纷纷拿出香烛,摆设祭品,一同向天地磕头感恩。
姜诗夫妇对天拜谢:“谢谢老天!我们怎么也谢不完老天的大恩哪!老天对我们太慈悲了。我们没做什么好事,怎么得到这么大的慈悯啊!”
从那时开始,每天早上都会从泉眼里跃出两条肥大的鲤鱼,供给姜诗夫妇做成佳肴来孝养母亲。庞氏也不必冒着寒暑到山边去取水了。不久,姜母的眼疾也康复如初了。
后来,社会发生动乱,农民起义也频频发生。据说赤眉军路过孝泉时,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翻身下马,传令三军:“大家别乱来,惊动了大孝之人,必然触怒老天爷,那就不吉利了!”说完,还将随身携带的米面粮食,悄悄放在姜诗家门口。姜诗夫妇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就将其掩埋了。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形势下,时有强盗出没,但孝泉因有姜诗的孝名,没有受到战乱的骚扰。
在当时,社会推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姜诗就被推举做了孝廉。姜诗夫妇的孝行又传到了汉明帝那里,皇帝也深深为之感动,便颁布诏书,封姜诗做了郎中。后来,姜诗调到江阳做县令,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姜诗夫妇的孝行,充分体现了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姜诗去世之后,汉明帝刘庄下诏在他们的故里建祠予以表彰。凡是经过这里的达官贵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逐渐成为传统。在今天的四川孝泉,依然屹立着“三孝祠”,几经兴废,仍保存着许多历史古迹。
在姜诗夫妇的故里,世世代代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仰和祭祀。他们的孝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赵孝兄弟的手足之情
儒家所讲的“孝悌”,不单单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供养,也包含有兄弟手足之爱。注重兄弟情是做人的根本之一。东汉时期的赵家兄弟面对危难,甘愿替死,就突出地显示出兄弟手足间至亲至爱的感情。
那是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叫赵孝的人,是沛国蕲人,就是现在的湖北蕲春。他的父母早逝,父亲是赵普,时任王莽时的田禾将军,举孝廉为郎。
赵孝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赵孝很照顾弟弟,家里的重活累活如砍柴、劈柴及田地里的农活等,他都是抢着干,从不让弟弟伸手。弟弟赵礼见哥哥干活累了,就拿来毛巾为哥哥擦汗,然后端水给哥哥喝。还常常劝哥哥不要累坏了身体。
赵孝知道,弟弟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粮食不多,所以每次吃饭时,他都把干饭给弟弟吃,自己只吃些稀饭或锅巴。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歉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这一天,空中乌云密布,天色显得十分昏暗。一阵狂风过后,人们的心头仿佛都有一种不祥之兆。
果然,一伙强盗突然占据了宜秋山,开始四处抢掠,百姓们都慌忙逃命。在严重的饥荒灾区,饥饿已经使强盗们完全失去了理性,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
强盗们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粮食和值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村里的人们为了躲避强盗,纷纷逃往山里。赵孝、赵礼兄弟俩也被慌乱的人群冲散了。
强盗横冲直撞,他们碰到落单的赵礼,就向他要粮食。赵礼根本拿不出粮食,于是强盗就把他捉走了。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绑在一棵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却找不到了弟弟。他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后来才得知有人亲眼看见赵礼被强盗抓走了。
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他想起父母临终前嘱咐,让他好好照顾弟弟,焦急万分,心想:“我该怎么办?要是弟弟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对得起父母啊!我这个做哥哥的又怎么能再苟活在这个世上?弟弟是同胞骨肉,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我也要救出他。”
想到这里,赵孝就下定了决心要找到弟弟。乡亲们听说后替他担忧,有的说:“强盗杀人不眨眼,你不能去呀!”有的说:“现在强盗跑得无影无踪,你去哪里找呀?”
赵孝说:“乡亲们不必为我担心,我一定会把弟弟救回来的!”说完,他循着强盗撤离的方向奔了过去。
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就赶到了强盗那里,见到了被捆绑的弟弟,同时也看到旁边有一锅正呼呼冒着热气的开水。
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一阵惊喜,随后马上就哀叹起来,埋怨哥哥说:“哥哥呀!您怎么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呀!这不是白白送死来了吗?”
此时赵孝也顾不上与弟弟搭话,就冲到强盗的面前,对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势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
赵孝听强盗这样一问,就赶紧说:“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这番话,一下子都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甘愿送死的人,相互震惊地对视着,一时都被这感人的场面弄得不知所措。
这时,就听见赵礼在旁边大声地喊:“不行!不可以那样做的!”
一个强盗向赵礼吼道:“为什么又不行了?”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和哥哥有什么关系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听罢此言,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在一起,互劝对方要让自己去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这些无恶不作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冰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禁淌下了热泪。最后,强盗们自动地让开一条路,目送着兄弟两人渐渐远去。
乡亲们钦佩赵孝、赵礼的兄弟情谊,交口赞扬。附近州郡征召官员,也要求向赵氏兄弟学习,上下团结,合力当差。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他了解了赵氏兄弟的义举,又知道他们的父亲赵普曾经做田禾将军,于是下诏书封了兄弟两人官职,征召赵孝为太尉府谏议大夫,后升至侍中、长乐卫尉,又征召赵礼为御史中丞。
皇帝还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面对险境,赵氏兄弟能够首先顾及对方的安危,丝毫不顾个人的凶险,足见他们的心中已深深明白,自己的身体与弟兄的身体都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同气连枝,同体相生。
兄弟情被我国人称为手足情。手和脚一起劳碌,一同苦乐。把兄弟定位于肢体关系,是我国宗法伦理的一大贡献。赵孝兄弟面对危难,甘愿争死,是兄友弟恭的优良典范,它所体现的精神特质,是构成中华民族宗法伦理的重要因素。
王祥孝悌德行义薄云天
王祥是琅琊临沂人,一生经历了东汉末年、曹魏、晋初3个历史阶段,官至太尉、太保。他以孝著称,凭着“卧冰求鲤”的动人之举而被选入《二十四孝图》。
王祥很小年纪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继娶朱氏为妻。自从后母进门后,王祥经历了极其坎坷的历程。后母凶悍跋扈,常在父亲跟前造谣生事,嫁祸于他,让他的父亲误解他、不爱他。而只要王祥表现不顺母意时,一定换来后母的毒打与责备,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目的是逼他于死地。
这种日子对一个小孩而言,情何以堪。然而一切的苦,王祥不仅默默承受,而且并没有因此而顶撞父母,或怀恨后母,只是希望能有那么一天后母能接纳他。
王祥娶以了妻子后,后母仍旧不放过他,还会照常打骂他,甚至他的妻子也一并受罚。
王祥和弟弟王览的感情特别好。王览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他非常敬爱王祥,多次暗中掩护照顾哥哥。这对王祥来说,自然是莫大的安慰。
王览才几岁时,看到哥哥被后母鞭打,就会跑过来跪在母亲跟前,哀求母亲打他或争着代哥哥罚罪。长大以后,王览时常劝母亲不要虐待哥哥。后母对王祥有不合理的要求,王览也自愿跟着王祥一起吃苦。
王祥经常干家里的脏活累活,每天起早贪黑操持家务。寒冬时节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王祥在这样的天气也要到山里砍柴。这一天,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北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走回家里。刚一到家,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异常难受,就躺下了。
没想到刚刚躺下,后母大步走进房内喊道:“祥子,快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还没有等王祥说话,后母又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
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后母说的去做。这时,父亲回来了。后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诬陷道:“夫君,祥子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
父亲一听,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道:“祥子,今天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什么?”
“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撞父亲。
“以后再这样,看我不揍你!”父亲喝道。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后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了郎中给后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
时值冬日,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卖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起身向村外的一条河走去。
“祥子,你到哪儿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您别管了!”
后母说:“祥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怎么才能弄出鱼呢?想了片刻,王祥突然脱掉了上衣,躺在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他敲开变薄了的冰层,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
王祥一路小跑,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刚进院子就喊道:“父亲,有鱼了,有鱼了!”
“你哪来的鱼?”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告诉父亲得到鱼的过程,父亲颇受感动。
王祥的孝心可以融化坚冰,却不能融化后母比坚冰还硬的心。后母又想吃黄雀肉,王祥就去张罗捕捉,据说黄雀竟纷纷自投罗网。
王家有一片李树林,到了夏天果实累累。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后母令王祥去守住李树,不让果实被风雨打落下来。王祥哪有这本事啊,他就抱着李树向天哭泣哀求,结果还真灵,果实硬是没有掉下一个来。王祥的孝举,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人写诗称赞: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王祥的孝行也感动了朝廷,于是被推举为孝廉。此后不久,王祥的父亲去世了,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永远地离他而去。
在王祥悲苦万分的时候,弟弟王览常来安慰他,使他感到了仅有的温暖。这时候的后母,对王祥是羡慕嫉妒恨,她想用毒酒毒死王祥。就在千钧一发间,王览发觉了,他夺过毒酒,要自己喝下去,他的母亲打掉了那杯毒酒。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有一天夜里,后母提刀走进王祥独睡的小屋,来暗杀王祥。结果王祥命大,正好起床上厕所,后母只是刺穿了被子。王祥从厕所回来,发现后母持刀怒视自己的被子,知道后母行刺失败,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死。
后母朱氏这时良心发现,她联想过往的一切:她想到自己一直袒护亲生儿子王览,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加害王祥,儿子却又这么善良地愿意代兄死,差点将自己骨肉毒死;她想到王览、王祥的手足情,两人共患难共死生的点点滴滴;想到王祥为了给自己治病,在大冬天赤身卧冰求鱼等。
这一幕幕人间的温暖,怎能不叫她震撼,叫她悔恨呢!原本铁石心肠的后母,此刻深感羞愧,蹲下身抱住王祥大声痛哭起来。哭声惊动了王览,他走过来一看什么都明白了。于是,三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从此以后,一家的阴霾化去了,后母待王祥百般呵护。王祥如沐春风,对后母百依百顺。王祥、王览两兄弟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王祥侍奉后母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曾扶母携弟避乱于庐江郡,就是现在的安徽潜山县一带,长达20余年。在此期间,有州郡邀他去做官,他都以有母在堂为由予以推辞。
20多年后,应该是已经进入曹魏时期了。后母去世,人们看见王祥居丧,哀痛欲绝,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必须要拄根拐杖才能立起身来。
后母既逝,孝心已尽,说到出山,王祥应该再也没有理由挡驾了。徐州刺史吕虔早知王祥孝悌之德,赶忙写来一封信,叫他去当别驾从事。但王祥却说是年老耳背,胜任不了这样重要的工作。其实他是舍不得弟弟。
王览见了,一再劝说,还亲自为哥哥备好车马。直至这时,王祥才应召上路。
吕虔对王祥特别信任,几乎把州中大小事务全部委任给他来处理。当时,徐州境内盗贼蜂起,王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这些盗贼,经过一番密集的打击,境内的盗贼全部被肃清。史书用“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来形容王祥所取得的政绩。
当地老百姓更是用歌谣来称颂王祥:
海沂之康,实赖王祥。
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海沂,即徐州,徐州境内有一条沂河流过,故有此名。歌谣的意思是,徐州的安宁和仓廪充实,都有赖于王祥的功劳。
254年,继司马懿之后掌权的司马师废掉了曹魏的第三任皇帝曹芳,立年仅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不久,司马师暴死,其弟司马昭继续独掌大权。
这时,王祥已经迁太常之职,封万岁亭侯。王祥是当时社会的道德偶像,曹髦需要的是这个偶像的力量,于是任命王祥为三老,专掌教化。凭着资历、声誉和祖父般的年纪,王祥成为帝王师,可以随时训导曹髦。
王祥初任官时,一位权位极高的朝廷老臣非常肯定王祥的德范,赠送一把追随多年的镇家宝剑送给他,告诉他这把宝剑将带来一家无比的吉祥与兴旺,并深深地期勉王祥。
王祥知道此剑是无价之宝、吉祥宝剑,他并没有自己珍藏,而是赶紧转送给弟弟王览,并将老者的期许转告了弟弟。
王祥的弟弟王览也当了官,两人在朝中各有建树。两人一生当中一路走来,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相互安慰、相互提携;而且两兄弟都非常长寿,都活到八九十岁,这大概就是兄弟相亲的缘故吧。
兄弟俩的后裔子孙也非常贤能有德,几代兴盛不衰,而且皆为朝廷栋梁。真的是应验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