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养正直的品格
玛哥利特出生在一个讲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
卫理公会教是罗伯兹一家生活的中心,每个星期天上午11时,全家去教堂做礼拜。在此之前,玛哥利特要去学校,为唱圣歌的小孩子伴奏钢琴。
父亲罗伯兹在格兰舍姆及其附近还是一个担任传教的居士,经常有人请他去传教。罗伯兹的传教很有感召力,知识性很强。他传教时经常用一种说教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对福的虔诚。
父亲罗伯兹对玛哥利特的影响至深。女儿很小的时候,罗伯兹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
小玛哥利特觉得活动太多了,有几次曾设法逃脱。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罗伯兹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兹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哥利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哥利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父亲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深明道理,因此玛哥利特对他言听计从。他嗜书如命,不断追求知识,这一品格传导到了女儿身上。他为弥补没有儿子的遗憾,努力将女儿塑造成一位“领头而不从众”的女性,他塑造她强烈的工作热情。
罗伯兹经常教育女儿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不管当时她的感受如何,但是在长大后的她看来,这种情操正如对她父亲一样对她也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罗伯兹教育女儿“与众不同”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是值得赞赏的品格。这种早年的教育成为玛哥利特以后发挥作用的因素,她那时面临的是从未曾被女人统治过的男人的世界,她必须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行事,这是一个女人必须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学会生存的陌生领地。
由于父亲的缘故,玛哥利特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地方一级的政治边缘上。罗伯兹先生的小店不仅是经济交往的场所,而且成了商会中热心政治的小商人聚集的地方。
玛哥利特的父辈们还常在她家讨论时政、国际大事和探讨自由经济。罗伯兹就有意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拥有机智沉着、语言丰富、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
11岁时,玛哥利特进入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想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而使同学们甘拜下风。
玛哥利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回家后,玛哥利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哥利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
玛哥利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哥利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哥利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上台演讲,而且滔滔不绝。
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哥利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很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当时她对希特勒的行径也有自己的认识。她们家附近有一家卖鱼片的店,她经常去买全家星期五的晚饭,在那里排队的人常常组成一个很好的论坛。有一次辩论的题目是希特勒。
有一个人说,希特勒至少使德国人有了一些体面,而且使火车正点了。她激烈地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一些大人对她的看法感到非常震惊,而且无疑的还有些恼怒。开店的女老板笑着说:“哦,她总是不停地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