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国其他地区的著名华表
我国古代的华表是用来上达民意,有监督作用,皆为木制,而使用石柱作华表,则盛行于东汉时期。
后来,华表的监督作用消失了,只是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城门等前的大柱,作为纪功、装饰、标志等作用,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品。
为此,当华表称为一种装饰建筑以后,后来历代的帝王都喜欢在自己的宫殿或者陵墓等处修建起这一特殊建筑。
在我国,除了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以及在天安门前有华表,在我国的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清昭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和北大等处也可以见到华表。
明代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群。在明代十三陵中,共有两对汉白玉雕成的华表,位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四角处。
4根华表对称而设,每根华表通高为10.81米,其顶部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41条龙。
清东陵也称“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
清代东陵是我国聚集华表最多的地方,共有12根。
其中两对位于亭外广场的四角,这是4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
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另外一对华表位于东陵的大红门前,其底座是3层莲花座,长、宽各0.92米,高一米,柱体为八角形,围长0.55米,通体浮雕云纹及龙蟠柱、顶部横插有云板,东端华表刻有“日”字,西端的刻有“月”字。
顶部是“天盘”,上有坐犼一只,样子似大非大,身有麟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嶙峋,做昂首跷尾引颈高鸣状。
古人说:犼“似犬,食人”。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要它守陵,其朝向有的面北,有的面南,相传设置宫殿前的犼,西北者谓“望君出”,西南者谓“望君归”。
而在这里前者也许是劝慰皇帝,在祭祀时不要沉湎于哀伤之中,后者则是劝告皇帝前来祭奠祖宗山陵。
在清东陵石兽群的前后部位,也分别有两对华表。
这两对华表样式较为古朴,座为方形,须弥座,束腰是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上层图案有如意、猴、鹤、松、神鸟、山石、祥云、月、牡丹、狮、灵芝。
下层图案有口衔灵芝的仙鹿、松、猴、蜂、官印、麒麟、犀牛、月、鱼龙、狮、天马、虎、寓意“松鹤延年”、“封侯桂印”、“太师少师”、“吉祥富贵”等。在各个角之间用竹节式纹饰为间隔。柱体为八角形,上面浮雕为祥云和蟠龙。
据说,清东陵内的这些华表建造于1650年,据《清奇世祖实录》记载:
顺治七年四月己酉:在福陵立“擎天柱四,望柱二”。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古城北约5000米处,因此也称“北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清昭陵的华表柱共有3对,一对在昭陵大红门外,距下马碑不远的地方;一对在石象生之前;再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
3对华表样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底座都是六角形须弥座,须弥座的上下枋及束腰部位刻有云龙、仰俯莲等纹饰。
柱体有的是六角形,有的是圆柱形,但上面的浮雕一样,都是云龙幡柱纹。雕刻形象生动的巨龙,在浓密的云水间仿佛在盘旋升腾;云板横插在接近柱体的顶端,是一块长三角形石板,云板上刻有密集的云纹,有的云板还刻有“日”及“月”两字。在柱体顶部有一圆盘叫“天盘”,天盘之上为柱顶。
清西陵内的华表柱共有两对,位于西陵正方形广场的四角。
4座华表同样也是白玉石雕,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之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柱身底部雕有海浪巨岩,顶部龙首处东西向横插着镂雕的如意云板;云板上端为莲纹柱顶,圆形顶盖上蹲踞着一尊昂首翘尾、引颈嘶鸣、似犬非犬、遍体甲麟、极具力度和美感的珍奇怪兽望天犼。
在每个华表的八角莲花须弥座四周,还有一个精致的汉白玉护栏,将华表柱保护起来。
除了这些皇帝陵内的华表,在我国的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4座。
4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
在我国众多的华表中,北京大学的一对华表也非常著名。
这对华表在北大校园办公楼前开阔的草坪上,它们均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我国雕刻艺术、极具美学价值的精品。
这两座华表来自何处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原来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
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推测,这两座华表应当建于1742年。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北大校园,据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记载,这是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至此处的。
这对华表历经百年沧桑,给古老而年轻的北大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
[旁注]
行龙、升龙和正龙指龙的各种状态,其中,行龙指坐奔走状态的龙,正龙指盘着的龙,升龙指龙的头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动势。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称“急升龙”。
麒麟也称“骐麟”,简称“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它与貔貅有所不同,麒麟是凶猛的瑞兽,而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辟邪的作用。貔貅是以财为食的,能食四方之财。
关外三陵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
石象生又称“石翁仲”或“石兽群”。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镂雕是一种雕塑形式。即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也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燕京大学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6年,它本来是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它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主校园燕园。
[阅读链接]
据说,在北大校园内的这对华表,是一粗一细,并非是标准的一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3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北京城里。1931年,第四根华表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
后来,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人们想要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道南的另一根合成一对,并一起移到北京图书馆前。不料,在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再后来,人们把燕大内剩下的这对华表,一齐移到了办公楼前面,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而另外的两根华表,则一根放在了北海公园,一根放在了中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