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帝尧为博采众谏缔造诽谤木
擎天之柱——古代华表
华表是我国古时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一种柱形标志,原为木制高柱,其顶端用横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状,起特殊标志作用,因此称为“华表”。
华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了。
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精致壮观外形以及深刻寓意,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人走失了。
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回“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以方便识别“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
于是,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唐侯非常谦虚,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便被人们叫作帝尧。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有首《尧戒》歌收录在《古诗源》中,诗曰: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就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他更加重视民意,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
[旁注]
尧(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他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他即位后,使得部落局面大变,使得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帝挚我国上古传说的君王,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受帝喾之禅而继位。挚在位九年,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挚后被人们推翻,并拥立尧做了帝王。
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30岁。
《古诗源》是唐朝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全书共14卷,依据明代冯惟讷《古诗纪》等旧籍,收录了先秦至隋代诗歌共700余首。因其内容丰富,篇幅适当,笺释简明,是流行的古诗读本。
《古今注》一共3卷,由晋代崔豹撰写。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包括8个分类。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
鲧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姒文命之父。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虞舜(约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178年),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为4个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禹(?~前1978年),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后世尊称为大禹,也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前2029年至前1978年在位。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
[阅读链接]
尽管我国早期的华表被认为是用于尧、舜为了纳谏,而设立的木柱,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一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