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悠久历史——起源发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在周而复始、大地回春、明月高悬的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要进行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起源于远古人类以火把驱邪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一节日习俗。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的汉明帝时期。因为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汉代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的民众习惯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这种习俗自隋代、唐代、宋代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的人数以万计,活动从第一天黄昏开始,直至第二天天黑才结束。
直到现代,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据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了保住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囊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京城里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另一则传说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他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欲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谶语给你们,可让你们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旁注]
汉明帝刘庄,性格刚毅严酷。父刘秀,母阴丽华。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摩揭陀印度古国。又作摩羯陀国、摩伽陀国。意译无害国、善胜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南比哈尔地方,以巴特那、佛陀伽耶为其中心。
舍利原指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驮都,中文叫灵骨、身骨,经过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
汉文帝刘恒,汉代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96年,刘邦封刘恒为代王。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著名辞赋家。他一生著述很多,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著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
火神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他为火神。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汉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对汉族的发展,我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他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阅读链接}
按照我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
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也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
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于是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汉武帝就来到甘泉宫,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动。这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由误射神鸟引起的张灯习俗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每到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关于张灯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
据说当时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玉帝知道以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后,有如头上了一个响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位老人家想出了办法。这位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于是心中大快。就这样,人们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从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表达对善良之人的感激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元宵张灯的习俗起源于佛家与道家的斗法。说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我国传教,遇到道家的责难。于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决定在宫廷与道士比试法力。
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火烧经像,而经像丝毫无损,熠熠生辉。明帝看见后,感到佛法无量,于是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就此,佛家神灯火种在我国大地上燃起,并逐渐流传到各地。
后来,佛教大兴,佛僧积极劝导人们正月十五张灯,认为张灯之举功德无量。如此一来,佛家灯火逐渐遍布于民间,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正月十五张灯、观灯视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节张灯的盛况。其中写道: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到了隋炀帝时期,朝廷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参加表演的达30000多人,奏乐的人近20000人,戏台有4000米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数万人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了唐代,元宵庆典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50000盏,花灯种类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达20多间,高约50米,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每当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人们出行,犯夜就要受到处罚。唯独在元宵节,皇帝特许开禁3天,称为“放夜”。
据《大唐新语》记载,每逢元宵节之夜,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3天。到了宋代,张灯由3夜延长到5夜,除灯彩以外还要燃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这时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长明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10夜,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通宵达旦,这是当时我国最长的灯节。
到了清代,花灯种类繁多,有形色俱佳的各种灯,其中有古朴典雅的宫灯,五彩缤纷的龙灯,结构精巧、借风旋转的走马灯,绫绸扎制、栩栩如生的人物灯等。清代,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灯会的日期缩短为5天。
宫灯,是我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花灯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
历朝历代的张灯、观灯盛事,充分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祝福人间太平的美好愿望。
[旁注]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玉皇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玉皇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摄摩腾全名迦摄摩腾,迦摄即迦叶,意译饮光,摩腾意译大象,中天竺人。擅长礼仪,解大小乘经典,常以游化为己任。公元68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
竺法兰是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到我国传授佛教,成为汉地沙门之师,所译经文是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67年,竺法兰与摄摩腾一起来到我国,很快学会汉语,在京都洛阳传授佛法,翻译佛经,两人被尊为我国佛教的鼻祖。
隋炀帝杨广,华阴人,生于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604年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他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唐玄宗(685年~762年),李隆基,也称唐明皇。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取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他统治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统治后期,他怠慢朝政,宠信奸臣,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阅读链接}
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做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
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
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我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宫灯是观赏性花灯主要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