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这既是对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也反映出高考试题命题的变化趋势。
因此,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将探讨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
(1)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很多高中英语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也没有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
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应试的强化训练模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教材、试题和复习资料。这些材料不仅形式单一,而且陈旧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基本上是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规定的材料,然后从设计好的题目中选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阅读中,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仅仅是为了做题目。
另外,不少教师的教学中心失衡。当前的江苏牛津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其中的课文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材料的选择和难易度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虽然新教材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以及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兴趣等优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语材料的应有功能。另外,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习惯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品质显然不能通过单一的应试强化训练来培养。
目前,许多高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注重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时也抱着应试的心理,所以阅读质量和效果就自然会大打折扣。
(2)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快速阅读是在大量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而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速度。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包括边看边读、复视和“精耕细作”式阅读。
边看边读是影响学生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普遍有边看边读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一个学生看什么都要“念”,那么他的读速就永远得不到提高。
边看边读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念”书时,学生经常要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词的发音上,尤其是碰到生词或者不知其确切发音的词时,学生往往要反复念几遍。这种停顿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使得大脑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不时中断,然后又重新开始。由于大脑负担加重,有效阅读时间必然会缩短,有碍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边看边读的形式包括朗读、默读和心读。心读时尽管发音器官没有明显的动作,但读书人的心里却在一字一字的念着。无论哪一种程度的边看边读都有碍于阅读速度的提高,长期以往,既降低阅读速度,也影响阅读理解能力。
复视习惯也影响阅读速度。复视就是重复阅读某些单词或句子,复视次数频繁必然会影响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经常重复阅读刚看过的单词和词组。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较低,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即他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缺乏信心,总以为没有看懂,阅读时不去努力探寻文章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而是抓住一个一个单词不放。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复视,但他们只是偶尔重复阅读某些关键性词句。
阅读能力差的学生的复视行为往往是习惯性的,次数相当频繁,即便是一些熟悉的词语或不难猜测其含义的生词也要往返阅读。
另一个影响阅读速度的习惯是“精耕细作”式阅读。许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长期习惯于“精耕细作”式阅读方式,无论看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读,跳过几处难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并过分依赖字典。
不少学生认为看一篇文章最好是能彻底弄清其含义并掌握其中几个有用的句型及新词,否则就是一无所获,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此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
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精耕细作”式的阅读上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准确抓住文章中心大意的综合概括和理解能力,因而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速度。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造成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教学思路陈旧、教育观念滞后以及不良的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应该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提高认识,拓宽视野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可以容纳大量知识的“机器”,而是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高手。这就需要教师设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并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和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
(2)注重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语言学认为,内在动机是持续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动力源泉,而内在动机是由兴趣产生的,因此,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激励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知道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精心选材,难易适中
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选材非常重要的。首先,难易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生读起来没有兴趣。
过深过难,学生虽然读了,但不能理解其内容,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难易程度以阅读后理解的正确率达到70%~80%为宜,低于这个比例的材料就偏难,高于这个比例就太容易。太难太易都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篇幅的长短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地设定阅读时间和检测题目。对于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但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只要求学生捕捉重要信息和理解文章大意即可。
对于句子结构较复杂且生词较多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上网搜索等手段自主学习,让他们亲自经历解惑释疑的过程,并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反映社会深层问题的阅读材料,可以设计思考型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体裁和结构清晰的阅读材料,应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立足课堂,活用教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是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应善于结合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材料的细节,并获取有用信息。阅读记叙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握五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时,应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注意时间词和方位词的运用、人物的年龄和出场顺序以及人物间的关系。
阅读说明文和科技小品类文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事物的名称、日期、数字比较、功能和作用等;阅读新闻报道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确定行文方式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对文中的数据不能简单地类加,对文中提到的地点方位要找准大的参照物等。
注重方法,讲究策略
考试题允许有不注汉语的生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时告诉他们,如遇到生词,切勿惊慌,只要抓住一定的线索,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猜出其意思。
猜词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根据构词法知识、定义或解释说明来猜测词义,也可根据对比关系、因果关系以及上下文暗示来猜测词义。
要求学生遇到较易的题时,要快中求稳,遇到难题时要冷静思考,慢中求对。如遇到个别难题,知道在哪个段落,就指导学生直接阅读该段落。另外,在阅读一遍后,不妨再回到该段落,对其中的细节结构再进行仔细推敲,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避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改朗读为默读,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因此,培养学生用眼和脑快速扫视的阅读习惯很重要。
改心读为义读,教师必须努力使学生在阅读时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心读同样影响阅读速度。改复视重读为自信阅读,在树立能读懂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强迫自己的目光从左到右移动或大量阅读难度适宜的读物,这样学生就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太懂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而回过头来再看,以克服复视的不良习惯。
改“精耕细作”阅读为按意群默读,教师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让眼睛在每次停顿前,尽可能地多看几个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不逐字去抠意思。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固定短语句型习惯搭配,以短语或句子为单位把文字送入眼睛输入大脑。
总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法。当然,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并不等于阅读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知风格、性格差异和已有的学习经验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有效地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