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智谋故事总集:精明干练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功成身退,中华富商第一人:范蠡

1.范蠡事略:智慧人生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越王常与范蠡谈论治国之策。勾践即位,与吴作战,击败吴军,箭伤吴王。吴王死时,叮嘱其子夫差报仇。吴王夫差即位,操练军队,日思报复越国。勾践得知后,不听范蠡劝谏,遂先发制人,主动征伐吴国,被吴打败。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之计,派大夫文种赴吴求和,并以美女、珍宝密贿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质。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替君分辱,小心行事,麻痹夫差,使君臣得以回越。回越后,他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卧薪尝胆。越王听从他的建议,勾践夫妇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终使越国大治。越国富强后,勾践多次欲攻伐吴,范蠡均以劝阻,待吴王听信谗言杀掉忠臣伍子胥、国力衰败时,范蠡方挥师攻吴,灭吴国,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拜上将军。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

此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向越王勾践请辞不许,遂留下书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改姓名鸱夷子皮,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治产数千万。齐人闻知其贤,任为相。他则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祥啊!”乃弃官,尽散其家财,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卒于陶。他生前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国语》、《史记》均有记载)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人们把经商事业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或买卖公道称为“陶朱遗风”。清代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范蠡的“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平粜齐物价格理论”,至今仍闪耀着先秦经济学说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精当理论,范蠡被尊称为“商祖”、“商圣”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范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和实践对于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在这里,仅就他的外交思想、经济思想及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

范蠡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时制宜,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粮价低贱时由政府收购,昂贵时由政府以平价售出,以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他主张发展商业,主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关乎农民利益和商品价格,乃至社会的安定和混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强盛衰败。另外,他主张仁义经商,造福社会和人民。24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里,他具有这样比较进步而成熟的经济头脑和举措,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和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关心“三农”问题颇有许多相同之处。今天,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学习他的经济思想和创业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如他的民本思想。范蠡始终“以民为本”,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他多次对越王勾践说:“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他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平民地位,时刻想到应为人民大众谋求利益。从政时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建立功勋;当平民时自食其力,辛勤劳作;经商时又信守合同,讲究职业道德;致富后又散其资金,帮助解决贫困人民的生活问题,这种民本思想与我们的“为人民服务”和“公仆意识”十分相似,他的民本思想确实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和经商者乃至一切工作者、劳动者赞扬和学习。

2.结交文种,佐越灭吴

范蠡年轻时颇有才学,狂放不羁。当时在宛邑任宛令的文种,闻听范蠡的名气,派小吏代己登门拜会,范却避而不见,小吏回来后不满地说:“范蠡是国中狂人,向来这等傲慢无礼。”文种笑道:“我听说有杰出才能的士人,都会被人看作佯狂;胸怀独到见解的人,也常会受到他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你们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文种亲自驱车去看望范蠡。范蠡起初依旧避开,后得知文种是独自驾车来的,深感其意诚,便向兄嫂借了衣冠,穿戴整齐地出来见文种。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从此结成至交。

范蠡根据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告诉文种,中原文化在南移,继长江中游楚国一带逐步得到发展之后,下一步将是长江下游地区开始进入先进的行列。他约文种一同东下,到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业。文种觉得他的预见很有道理,欣然应允,很快辞去官职,与他一道沿江东下。两人先来到吴国,欲辅佐吴王夫差,但得不到夫差的重视,于是离开吴国继续南行,到达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小国,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越王勾践很赏识范蠡和文种,很快封他们为大夫。勾践经常找范蠡谈军国大事,要他出谋划策,范蠡则知无不言,尽心谋划。由于他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明察天下大势,所以成了勾践的主要谋臣。君臣相得,同心协力,越国很快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起色。

勾践继位3年之后,听说吴王夫差正积极练兵,准备报当年吴越之战,吴王阖闾负伤致死之仇。勾践为防越国受攻击,打算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看出勾践有些骄盈自满,认为越国实力不足,发动战争势必失败,于是极力劝阻勾践,说此时兴兵,天时、人事都对越国不利,是“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勾践不听,范蠡再谏。勾践面露不悦地说,“勿庸再言,吾意已决”,接着兴兵伐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太湖一山名),越军果然大败。

勾践带领5000残兵退守会稽,被夫差率领的吴军团团包围。勾践急忙召文种等大臣谋划对策,并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从你的忠告,以致于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事到如今,只有卑辞尊礼,献上金玉美女向吴王求和了。”勾践这次依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向夫差求和。夫差起初不肯与和,文种便用美女珍玩贿赂吴太宰伯嚭,请他帮助游说夫差。后来夫差同意受降,但条件是勾践要亲自来吴国充当人质。

勾践赴吴国之前,想让范蠡为相留守越国。范蠡推辞说:“治理国家,督率百姓,我不如文种;指挥打仗,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留下文种守越国,带范蠡同去吴国。

到了吴国,勾践、范蠡被迫干起了仆役的差事,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其余时间就被软禁在石室之中。夫差听说范蠡是个贤才,想招降他,便在召见勾践、范蠡时,劝范蠡说:“寡人听说贞女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之士不留绝灭之国为官。现在越王无道,越国将亡,你和越王皆在吴为奴仆,被天下人耻笑。我想赦你之罪,你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吗?”范蠡回答:“我也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谈政事,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国已不忠不信,以至于让越王敢于违抗大王的号令,与大王用兵动武。现在失败了,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保我君臣性命,我愿为大王服役奔走,但不做官。”勾践原以为范蠡会顺从夫差离自己而去,正伏地流泪,听了这番话才放下悬起的心。夫差知道范蠡意志甚坚,不可能强迫他为臣,就说:“你既然不移志向,我也只好把你重新送回石室了。”范蠡说:“大王请便。”于是范蠡、勾践重回石室,继续为夫差服役。

这样过了3年,范蠡一直陪伴着勾践在吴国受苦,毫无怨言,并不时为勾践出谋划策,让他千方百计取悦于夫差,从而使夫差确信勾践君臣已彻底臣服,便将他们释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下决心复兴越国,范蠡主张顺应天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使“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藏富于民”。听了他的建议,勾践感叹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已为我筹划了一切!”由于君臣亲密合作,越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的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范蠡也全力以赴地练军养士,准备将来征伐吴国,报丧国失地之仇。他从自己的家乡楚国请来熟练的铸剑工人和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组织起一支兵锋刃利、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越国变得富强起来,且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时刻准备伐吴。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领精兵北上,到宋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诸候会盟,吴国内仅剩老弱之兵。范蠡认为吴国防守薄弱,伐吴时机已到,建议举兵。勾践依范蠡之计率越军伐吴,果然大获全胜,一举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夫差闻讯大惊,急忙赶回吴国,向越国求和。范蠡自度越国此时灭吴力量尚不足,遂许其求和。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率兵伐吴。吴军由于连年征战,精锐尽战死于齐、晋等国,吴国民众也已疲惫不堪,故抵抗能力大大降低。越兵大破吴兵,姑苏也被越兵围困了3年。吴王夫差躲在姑苏山上,派使者向越求和,要求像他当年在会稽时赦勾践一样赦免他。勾践心存恻隐,欲同意吴国求和。范蠡进谏说,“难道大王忘了会稽之耻吗?是谁使我们席不暇暖,寝不安枕,与我们争三江五湖之利呢?不正是吴国吗?经过22年的筹划和艰辛才得到今天的一切,怎么可以一朝放弃呢?”勾践觉得范蠡讲得有理,但又不愿亲自回绝吴使。范蠡于是出面告诉吴使,越不允吴的求和,让吴使快回去,否则就对他不客气了。吴使流泪而去,范蠡督师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吴国王宫前。夫差被迫自杀,吴国从此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任范蠡为上将军,命他率越军过长江、渡淮河北上,与楚、齐、晋等大国较量。越军“横行江淮之上”,各诸侯国自忖实力难敌,遂纷纷请和。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于徐州,被推为盟主。在范蠡的谋划下,勾践采取了“抑强扶弱”之策,把宋、鲁等小国以前被大国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范蠡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

3.辞官隐居,埋名经商

范蠡帮助越国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之耻,使越国获得霸主地位后,受到越国人民和越王勾践的空前敬仰和厚爱,威名驰扬列国。然而,范蠡却认为勾践这个人,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能与他共安乐。以后他可能会翻脸无情,杀戮功臣。为越国永久计,功成之后,自己必须离开,他决意弃政从商。于是范蠡让人向越王转递了他的《报越王书》,说明原由志趣,详列并声明将军府的黄金等一切物品、一应财物及原有家臣童仆近百人全部移交充公,不枉取一物,就连自己的家奴也交给了国家,对越国,他两袖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就这样,范蠡在大功告成之后,在盛名之下,在朝野一片赞扬声中,悄悄携带美人西施离开了越国新都——姑苏城。“乘扁舟浮于江湖”,隐没于烟波浩渺的太湖、长江之中。既不完全效法他的师祖老子,也不像孔子那样去处世,而是进入另一种生活。范蠡的这段生涯集中表现了他性格坚毅的一面。

他先泛舟五湖(即太湖),静静地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让美丽的自然风光尽量冲走过去的一切,集中精力,仔细认真地思考着未来的去向与打算。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更名改姓,经营农商,把用于治国的才能用于治家!然后离开五湖,顺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范蠡化名邸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苴邑日照镇等地市场贸易的商品种类、价格、产地、商道、成交、货币流通情况。根据沿途的考察,最后决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滨安家置业。

为了在荒芜人烟的海滨之地定居下来,范蠡把古代圣贤列入祀典的五项条件——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作为人生贡献的准则,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建造家园。他聘请木工、盐工,又买了一些各具专长的童仆。把奴隶仆从分成若干生产组织,女奴负责桑麻纺织,由西施统辖。西施原本是苎萝山中浣纱女,以织绢贩卖为业,现在回归山林,重操旧业,可谓得心应手。男奴负责耕种、渔猎等,由家臣总管统领。他们先后建成了房舍、粮仓,并把草甸开垦成了农田,把山坡开辟成了桑园。还备置了农具、粮种、车马、舟楫、缫织机具、煮盐设备,开挖了沟渠,修建了盐池。人们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分别进行农桑、缫织、酿造、腌渍、海洋捕捞、山林狩猎、海水煮盐等劳动生产。一个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滨大家园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家园建好后,范蠡便派人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情况。他自己还亲往齐国详勘商道,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产地及供需量。

平公九年他来到齐国,这一年齐国大旱,三个月滴雨未见,土地崩裂,谷物尽枯。秋天刚到,已是万物萧瑟。范蠡就在这时进入齐国的境内,风尘仆仆,直奔齐国的都城薄姑(今山东临淄)而来。一路上,满目尽是背了破烂的行囊、伸手乞讨的行人,男女都有。到处都是枯萎的树木,到处都是凄凉的土地,歪斜荒朽的竹篱,日益残敝的房舍。

走了数日,路上竟不见一个骑马的达官贵人,也再难看见游山玩水的富家公子,路旁的尸骨成堆,横竖不止百数,有男人、女人、老人,也有孩子。能吃的都吃完了,树皮也早剥光,人们开始吃草根,那草根虽能充饥,却不消化,吃了草根的人也一样倒在了沟畔。饥饿惨状,令人断肠。范蠡带兵打仗许多年,死人是见多了,可现在见了齐国的这种惨状,还是心里发颤。

刚到薄姑城边,范蠡就感觉到了一种败落的气息。城门处冷冷清清,全不见平日里乡下人挑着担子、挎着篮子进进出出的热闹情形,也没有了那些游手好闲、摇头晃脑的富家公子哥儿。

城里面,也没有了往昔繁荣。只见一些面黄肌瘦的人踉跄行走,虽然仍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可那剥落的雕漆早显出了楼阁里面的凄凉。街道两旁铺满茶亭酒店,却大多是关门闭窗,人去楼空,灰尘布满了门框和窗户。范蠡走了二、三十家的店铺,总算寻到一个有人家的馆子。此刻天已近晌午,那小馆子里,却零零散散只有三五个人在吃饭,桌上除了又黑又霉的米饭,连一碟小菜也没有。范蠡四下里一看,只见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看模样像是掌柜的,倚在柜台边,见他进来,连瞅都懒得瞅一下。

范蠡掏出几个金铸板,要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汤。走了这半天路,他累了,也饿了。片刻,见汤上来,全不顾里面的面片儿稀落可数,“滋溜”一口入肚,他差些便要吐出来。怎么?这里面连一个盐粒都没有放?他把老头喊过来询问,那老头却苦笑道:“别说小小一个店,即便这么大的一个薄姑城,又有几家能吃上盐?外面不是流传有‘盐比金贵’的话吗?有一个多月了,这里连盐末儿都没有,盛盐的罐子用水泡涮有十几遍了。”

范蠡听了这话心里一动,他隐约就有了一个念头。要是发动从沿海到都城的众人,有组织地把盐从海边运到都城里来,卖给那些贵富人家,再用得来的钱从邻国购来谷物,不就可以济赈众生了吗?如此形成规模,则齐国之灾荒岂非平安度过了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范蠡边吃,边又唤过老头,向他打听在薄姑城内,有没有家资过万又好客乐施的人物,老头便把太宰田亮子的府第指给他。

太宰田亮子,是齐国的三家大富之一。范蠡来到田亮子的府邸前,只见朱红的大门漆已剥落,却闭得很紧,里面飞檐重叠,门前的两个石狮,仍旧是一副威武的模样。

范蠡又往前走,有一个下人上来拦住他问了,竟不管他身世来历,去报了田亮子,一会儿便听田亮子请他去见。范蠡见田亮子。此人已近六十,头发大多落顶,肥面大耳,待人温和。范蠡与他见了礼,两人入席坐好。二人先是一阵人生哲学的高论,其中范蠡的治世之学使田亮子非常佩服,田亮子听了范蠡的这番话,良久无语,愣了半晌方叹道:

“先生所学,我竟不能领略十之一二。起初,我以太宰之职辅治天下,执掌法纪,忧民生死,如今才知,我非但没有实绩,还轻用了我的身体。今夏齐国大旱,不正是因为我的无知造成的吗!”

从范蠡的话中,田亮子猜到此人必是一位隐士高贤,便不再多问。

第二天,范蠡即在薄姑城田亮子的府前开设了一个大大的粥场,广施粥粮。

还在太阳刚刚露脸的时刻,就已经有成百上千人从城内城外闻讯赶来。田亮子府前的一条街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范蠡在远远的街道一角,眼见前面的人已经挤成一条长龙,而远处还有数不清的人跌跌撞撞往这边而来。施粥的大锅已增加到四十口,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饥民的需要。一个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女人捧了热气腾腾的粥汤,“咕咚咕咚”大口吞下,又一边挪动脚步,一边仰着脖子,把那粥碗仔细舔了。他们被后面的人挤出人群,却又流连不肯离去,在不远的地方扎成一个堆儿,贪婪地望着几十口大锅。那些还没有领到粥的,即自发排成队,人们瞪大眼睛握紧拳头,随时准备保护他们即将得到的救命食粮。

到下午,一支去海滩贩盐的队伍便出发了,一共是三百个人。田亮子去别的几个大户家联通,一共调出三百高头大马,几百石谷物,省吃俭用,可供这些人往返食用。另让薄姑城的大户出资几千金,派人去附近的鲁、赵、燕等国购来谷粮,散给饥饿的民众。运盐队伍仅七日便到了海边。那儿,盐积如山。范蠡命人装了三十大车的盐,顾不上歇息,又一路直奔薄姑城。十天后,盐进了薄姑城。范蠡大获其利。范蠡便决定在这里经商。

入秋以后,连着下了有四五场雨,把旱了一个夏天的土地滋润透了。人们一颗一颗吃着从薄姑城分发来的谷物稻米,一边在自己荒芜的土地上种菜,又种些青豆,这是收获最快的作物。毕竟,这个秋天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寒冬飘雪的天气马上就要到来,种谷物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拼命地种菜种瓜,为度过漫长的冬天做准备。

好长时间都没出气力的土地,似乎连经几场雨水的滋润格外有劲,种上的菜和瓜还有青豆,都疯了似地生长,不久,瓜熟蒂落,青豆变黄。这个秋天,当楚国、赵国、越国都收获金黄的作物时,齐国大地上却无一例外收回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有头脑的商人们纷纷出动,用这些瓜果蔬菜去各个国家卖了,换成沉甸甸的粮食驮回来,冬天便不用愁了。一时间,齐国大批的鲜货源源不断地运向邻近诸国,各个国家的粮食也源源不断地运进齐国。这时的盐仍旧分外珍贵。

范蠡也仍旧用了三十匹马车,从海边装了盐,运向都城薄姑。不少穷人没钱买盐,范蠡便送给他们。往返了三四趟,已经是秋去冬来了。他最后一次把盐贩进薄姑城,卖了盐,在薄姑城外的村庄里买了几间房子,五十亩地,继续经商。西施也亲自到薄姑销售丝织品,了解丝织精品的市场行情。回到海滨后,他们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熊掌、熊胆、鹿茸、海鲜、珍珠、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出去销售。为了不放空,白花运费,返回时再捎运海滨所需要的工具、金属等物品。由于他们的山珍海货、丝织品质量好,价格便宜,所到之处往往供不应求,很快被抢购一空。客商们为了得到邸夷子皮(范蠡)的货物,总是提前预约,或交定金,或亲来海滨运货。邸夷子皮的货物已畅销齐国及其附庸国。

除了贩卖山货、海物、食盐、丝织品外,范蠡鉴于胶河以东各国的大司农、农正(官名)都不理解平籴的重要性,也做一些粮食生意。即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他则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贮存。遇到农业受灾之年,他再把收购贮存的粮食,以平价卖给这些胶东小国。这样做既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并获得了利润。

置业奇才——邸夷子皮的美名已传遍胶东、齐国大地,他的事迹不仅被一些艺人编《邸夷》十篇来歌颂,而且惊动了齐国王庭。田亮子等人向齐王推荐说:“我们以国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止于临淄;而邸夷子皮以一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地域辽阔。”齐王听说其贤能,派使臣亲授相印。这次拜相使范蠡再次面临着人生大抉择!

4.选定陶邑,号称朱公

范蠡被授相印后,他又为治理齐国立下了功劳,但范蠡还是决定第二次弃官,完成他开创的经商事业。他再走他乡,寻找新的经商宝地。

范蠡举家来到鲁国曲阜郊外的一个村庄安家居住下来。他购买了一处三重院落,稍加扩建,自名曲庐。曲庐坐落在泗水之滨,十分宽敞、幽静。又购置了桑园,仅桑蚕收入,除了供家常开支外,还有数十金的剩余。

吃住安排好后,范蠡即开始到宋国、楚国、郑国、洛邑、晋国,其中还包括邹、滕、单、曹、许、杞、卫等小国考察商业贸易。通过游历考察,他把齐、鲁、吴、越、晋、宋等国的首都做一比较,觉得商丘比起薄姑、曲阜、姑苏、晋阳这些国都来,货物更全,处处都使人感到宋人不愧为善于经商的人,宋国不愧是商人之宗。但仔细观察,发现当地各种货物的来源,大多数竟不是从各国直接运来的,而是从陶邑(今山东定陶)转运而来的。难道陶邑会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吗?这就勾起了他对陶邑考察的念头。经过亲自考察分析,范蠡发现,陶邑不仅是宋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天下的商业中心。它地处“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来自远近各国的富商巨贾,小商小贩,均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购买的货物,是天下最理想的经商之地。遂决定在陶邑西门外的陶庄定居,因陶丘上有丹朱陵,为表示对丹朱的敬慕,范蠡打算在此隐居后,把邸夷之姓改为朱,自称“朱公”,时人则称他为“陶朱公”。他还把新宅命名为“朱公宅”。朱公宅建在陶丘脚下风景秀丽、避风向阳处,巍峨、轩敞。门前道路直通陶邑西门。精心选定的朱公宅,位置环境,极便利于经商。

不久,朱公宅建成,范蠡举家迁往宋国的陶邑。从此便在这个当时处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永久定居下来。在这里朱公和西施再次重操旧业,在陶丘山下,置买了几片桑园。农商结合,开始重新积累财富。

鲁国泗水之滨的曲庐,派几个家人留守那里,作为在鲁国经商的一个货栈。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商丘、兖州、单国、曹国货栈。以货栈为联系纽带,把朱公家与各诸侯国工商业户联系起来,这就铺通了商道,结成了稳固的进货网。其中,曲庐、商丘两处货栈最大,分别向鲁、宋两国国都供应着大量货物。曲庐货栈是对齐、鲁等国经商的货物总栈;商丘货栈,不仅商丘百姓从这里可以买到天下各国的如意物品,而且,南方各国的商贾还可以从这里贩运北方的货物,北方各国的商贾则可以从这里贩运南方的货物。后来生意又从齐、鲁、宋一带,扩大到晋、燕、楚、越一带。从此,陶朱公的事业就进入大发展时期。

朱公经营的商品非常广泛,与时逐利,变化无常。陶邑、商丘、越州、曲阜四地开设的店铺,主要经营绢绸、布帛、粮食、油盐、酱醋等物。这些生意看起来是小买卖,而且利小,但人人要用,天天要用,而且比别人的便宜,这样,宋、鲁、曹、单等大小国家的百姓,都对朱公的店铺怀有好感,对朱公的货物踊跃购买。所以,其实利甚大。

又过不久,范蠡认为中原各国已安宁几年了,估计一二年后,一些国家就难免有内外战事,军需物资很快就会出现很旺盛的需求。因此,应多贩运储存一些铜、锡、犀革、箭竹、筋角、像齿等货物。当这些东西贩回来的时候,各国的关系就已经开始恶化。他趁楚、宋等国竞相备战之机,大做军需生意,南方的铜、锡、犀革、矢羽等十分好销,一次即可获利3000金。几年下来,仅陶邑积累的家产,就有数万金之多,再加上各处货物、房舍、车马、奴仆,家资有十多万。

此后他又改做粮盐生意。因为各诸侯国的又一轮战争已经开始,秦晋之间有战争,齐楚之间有战争,楚越之间小战也不断,此时已经不是备战时期了。混战期间,各种生意都难做。数月之后,齐楚战争结束,各国安宁下来。朱公把各地被战争破坏的货栈恢复起来,改建仓库,经营粮盐;把所有能调度起来的粮食、食盐都投入市场;并派两路人马分别到晋、楚、宋大量采购日用货物,到海滨大量采购粮食、海盐,以满足战后市场之需求。就这样,朱公来到陶邑后,又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闻名天下的善于经商理财的大富翁。

这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东北面是淄水和济水河,与齐相邻,西面是卫、晋两国以及周都洛邑,西南是宋、蔡两国,东南徐、吴两国,可谓纵横天下,四通八达。如此有利的条件,加上范蠡细心经营,五六年里也积了近万金,慕名来投的弟子已有三五十人。西施一直随丈夫在一起。这些年她修身养性,与世无争,四十几岁的人了,依旧是楚楚动人,风韵无限,举手投足间气度雍容,令人折服。

范蠡时年已五十三岁,正步入人生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他生性淡泊与宽容仁爱的胸怀使他红光满面,一头乌发,更兼智慧超群,别有一种神仙风骨。

范蠡从众弟子里面选了三个比较聪慧伶俐的,开始向他们讲授自己的一套商业经验。三五日的传授,范蠡看他们大多已经记熟了,便教他们每人一项实用的技艺。

范蠡先把养鸟的技艺传给了大弟子谷成子。这个谷成子原是田亮子府上的一个家人,自幼在齐国长大,颇有些经商的天才。他为人沉默寡言,却诚恳勤劳,又极具灵性。范蠡先用了八九天的时间,详细教他如何识别各种鸟,如金丝雀和金翅雀有何不同,灰纹鸟和五彩文鸟怎样不同,再如虎皮鹦鹉和大绯胸鹦鹉各是如何模样,以及红嘴相思鸟和黑头蜡嘴雀各色各样,把谷成子闹了个天昏地暗,不分昼夜,倒也记了有八九成。又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范蠡把两种重要的技巧教给了谷成子。一是饲养青黄雀、老铁背,数量多,易捕捉,尤其是繁殖快,经营这种鸟的饲养,充作肉食出卖,无疑能获利千金。这种驯化和饲养青黄雀的方法,还是当年范蠡用八十坛酒从恩师无名氏那里换来的,当世鲜有人知。二是训教调养百灵。这种鸟儿多散布旷原草野上,羽色虽不美丽,却善于鸣唱。这百灵本有东、西两口百灵之分。东口百灵能站台歌唱,西口百灵尤擅舞鸣。范蠡教谷成子训这百灵,用了十二套方法,一是麻雀噪林,二是喜鹊迎春,三是家燕细语,四是母鸡报蛋,五是猫叫,六是狗吠,七是黄雀喜鸣,八是马车轴响,九是雄鹰威鸣,十是蝈蝈儿叫,十一是油葫芦,十二是吱吱红。掌握这十二套方法,使一向拙于辞令的谷成子费尽了心神;直到两个月后,他才将先生教的这些技巧技艺烂熟于心。此后,范蠡开始把养鱼技艺传给第二个弟子后唐。

后唐是赵国人,是两年前慕了陶朱公范蠡的大名,投奔陶朱公府上的。后唐只有十六七岁,尚未弱冠,却极好学,为人最是厚道。他的淳朴天真和天性聪颖,深得范蠡的喜爱。这样,范蠡在教过了谷成子养鸟的技巧技艺之后,便又开始向后唐传授养鱼的诀窍。这养鱼原本是范蠡的一大绝艺,当年在越国会稽山,吴国大兵围困,他还曾写过几千字的养鱼经,一份送给了吴王夫差,另外一份送给了越王勾践。如今,范蠡既从西施处学到了养金鱼的办法,便一起全授给了后唐。

范蠡向自己的第三个弟子猗丰传授了经营农业谷物和手工业贸易的经验技巧。范蠡知道这个弟子在投师之前已经从商多年,对商道的实际运营和操作比较熟悉,便除了教他“物以稀为贵”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道理外,重点又讲了“乐观时变”的规律,这其实是对每一年的丰歉变化和商情进行预测。范蠡一面教猗丰岁星纪年的阴阳五行的知识,一面又告诉他,天时有循环,丰歉也有循环,每十二年形成一周期。一般来说,太岁在卯那年丰收,每二年歉收;太岁在午那年干旱,第二年就收成好;太岁在酉那年又丰收,第二年又歉收;太岁在子那年大旱,第二年又收成好,以后又遇水涝之灾,最终回到太岁在卯之年。短时的时间来看,气候三年有一个小的变动,即丰年后的第三年是旱年,旱年后的第三年是丰年。猗丰本就有了不少的经商的经验,听了先生的这一番教导,只觉心里无限欢喜,用心记忆。不用一月的时间,范蠡再考校他的识记,并不见有差错。

转眼的时间,二年过去了。范蠡不用询问,已经看到了自己这三个弟子的成就。学养鸟的谷成子,夏晒三伏,冬寒三九,终于养出八百只百灵,三十多群的青黄雀。这一年的三月刚开春,便有几个大商人来与谷成子商谈,买走了六百只百灵,又以八百金买走了一千只青黄雀,购运到周边的卫国、宋国和曹国去了。学养鱼的小后唐,这时早已是定陶城内人人皆知的大鱼商了,每天天不亮,他的鱼塘边已挤满了各地来购鱼的商人,所获之利无法计数。做粮谷生意的猗丰则最厚道,低价收进,又平价卖出,利润不高,却因为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不高抬价,获厚利的同时,更赢得了众人的一致称道。陶朱公经商的传闻,便在各个诸侯国传播起来。

5.从事造船业,事业更辉煌

范蠡在他六十岁之后把目光又投向了造船事业。两年前他回了家乡三户陇一趟,带回来一个徒弟大器和一个义女抱玉以后,他就感觉到,自己生命里的又一个鼎盛的时期要到来了。一方面,这当然与西施有关系,有了抱玉相陪的西施,终日里欢声笑语不断,另一方面,大器这个闭门弟子具备极高的悟性和令人称奇的经商天才。这两年的时光里,他与二公子范咸并肩携手,依靠八九只独木舟,往返在齐、燕、楚三个国家之间,经营茶、布、粮食,竟然获了巨大的利润,钱打滚,利生利,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个由二十多艘商船组成的海上船队,气势恢弘,吞吐万金,附近数十个诸侯国的富商大贾们无不叹服。

在他六十岁大寿的酒宴上,大器和二公子范咸送给范蠡的是最为独特的贺礼——“船宫”。这“船宫”其实就是一个大的造船厂。当时,沿海的几个国家,如齐国、越国、燕国都已经设有专门造船的作坊,只不过都规模不大,仅能造出简单的如独木舟、三板船,最先进的也只能生产“方舟”。这种“方舟”也叫“双体船”,就是把两船并成一体,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大器和范咸花一万多金,在定陶城外,围着湖泊圈地一百八十亩,盖了几百间房屋,建成一个“船宫”。这儿能生产的船舶可分为商船和战船两类,商船自然是不必说,如扁舟、轻舟、大货船和官船,多得数不清。单这战船,也是各有不同的种类,如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戈船等有几十种之多。没有人敢怀疑,这儿就是天下七十二诸侯国中最大规模的一个造船厂,也难怪大器和范咸两个把这个大造船厂命名为“船宫”。

大器和范咸为了给这个“船宫”寻找最好的造船匠师,不惜巨金,在齐国的薄姑和以前吴国的姑苏招纳贤才,集聚了一二百个人,全都是顶尖好手。这批人还没有到鲁国,已经有楚、燕、宋等几个国家的使者,在陶朱公的府上交了八九千订金了。范蠡自然明白这两个年轻人的一片诚孝之心。在送来贺寿的各式各样的礼物里,没有什么比“船宫”更让自己欢喜了。

范蠡对造船也十分在行。半年之后,各个国家来预订战船和商船的数量都很大,尤其是齐国,一下子订了八十艘大战船,看来要忙个两三年,才能干完这些活。这时,范蠡却闲了下来。他声称想设计条新船,便终日躲在屋里不出来了。天气已是秋末冬初,海上的生意进入淡季,大器便一个人带领船队,由范咸先暂时负责照料“船宫”。

第二年的三月份,刚刚开春,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范蠡完成了他的设计。两块丈许见方的大帛布上,画了密密麻麻的图形。一块上是“楼船”,看那船的样子,差不多有三四丈高,分了五层,一排排的划桨,一层层的横架梁,刀丛林立,彩旗飘扬。另一块上更是威风八面,一个大大的“龙船”,看上面几层的房屋,又详细分了东西朝堂,大殿正殿,几十个大小相等的房间,单从色彩上看已是极华丽。偏偏最上层还有“浮景”,上面画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凤凰、飞羽、青凫等,各种玩艺儿让人数都数不清,船身是一条大龙,张牙舞爪,神韵非凡。

众人都被画上两艘船的宏伟磅礴的气势震慑住了。范蠡告诉大家,前面的船是最初的设计草案,后面的大龙船才是最后完工的形状,这种船有个新名字——“天船”。

朱公府上的人都心下惴惴,范蠡却立即动手造他的“天船”了。他命令“船宫”所有的人都歇了手头的话儿,来造这艘天下第一的大船。范蠡又顺手把各国交来制造战船的金钱都借过来,用在了制造“天船”上。

又过了数月,齐国最先派来使者验看他们订做的战船。范蠡把这个使者领到造“天船”的地方转了一圈,并让他回去告诉齐王:现在“船宫”正忙着造天下第一的大游船,没工夫给他们齐国造什么战船。那使者见了这么大的“天船”,早忘了自己来看战船的事,回去在齐王面前只是一个劲地夸这艘“天船”如何神妙,又是如何壮丽。齐王一听,饭都吃不香了,慌忙又派了一大帮文武大臣,到这儿来办两件事。一是看个清楚,那“天船”到底如何模样,二是多付些金钱,无论如何要订一个位子,“天船”试航之日,他齐王一定要站在上面风光一阵。

这个消息又传到了楚国和越国。这两国的大王不甘落后,立即派了人,十万火急,要在这“天船”上面订一个位子。过了几天,消息流传到周边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诸侯都着了急。晋、郑、宋、蔡、卫、燕等十几个国家都派来了人,务必要弄个席位。

范蠡又命自己的大儿子范遁,抓紧时间在定陶城内盖了批华丽的房舍,专候各国的国君们来住。大器和范咸这会儿也丢了海上的船队,跑到范蠡的身边来,帮着安排各国贵客的吃住歇息。然后又忙着排出各国国君的位子,连饭都顾不上吃了。

“天船”终于造成了。

历时六个多月,耗资几万金,动用了五六百个一流的匠师,这空前规模的大船,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二十多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放下了宫里的事情,来参加这“天船”的试航。一时之间,从四面八方,各条官道上都排满了护卫的兵将,一辆又一辆华贵的马车,一批又一批的达官贵人,涌向定陶,从城内到城外,到处都是人头涌动。

西施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她这些天与范蠡在一起,枕畔耳旁,一遍又一遍倾诉她的感觉——能把各国诸侯吸引到定陶来观看“天船”,这充分说明普天下没有人比自己的夫君范蠡更顶天立地的了。

又过数日,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正是“天船”试航的日子。一大早,一望无垠碧蓝如洗的水泊湖上,庞大的“天船”搁在港湾里。范蠡便请几十个国家的君王们上船,在各处预订的席位上坐好了。锣鼓齐鸣,一百八十个精壮汉子,光着膀子,腰扎红飘带踏上“天船”。解了缆绳,在一片划水声里,“天船”缓缓驶入深湖中。沙滩上忽然所有的锣鼓都停了,没有一丝响动,那么静,只有风儿扯动衣角。一个时辰过去了,“天船”又绕了回来,满载几十个诸侯国君王,华丽富贵又是天下第一的这个庞然大物,那么威风八面。“天船”慢慢靠上码头,停住了。众人不约而同狂呼起来。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到范蠡的博大性格。

6.开辟市场,造福一方百姓

相传,范蠡这时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想歇歇心,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随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游游转转,停停住住,既观风景又了解市场信息,再西行跋山涉水,好容易爬过了九岭十八坡,又沿着羊肠小道上了十八盘坡,汗流浃背,身耸入云,如上了西天一样,站在青龙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气象万千,太美啦!”只见沿湖的周围山上森林茂密,松柏苍翠,下面显露几处村庄,靠南岸的房屋较多,像似一个集市,各种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各种山货,山区小吃,和城市相比,真是别有情趣。

他们进到一家饭店,喝过开水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又出来随意游游转转,觉得这里犹如人间仙境一般,不由得找了个较干净的地方店铺住了下来,夫人和儿子休息,他即找老农聊天,或坐打鱼小舟湖中游游,又觉得好像在江南湖上一样,这里很适合他们。经访问老者,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这几十里的大水湖,人们才在这里安居乐业。他看到农夫们在山坡上耕耘,渔船在湖内撒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的心动了,不如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倒也舒心,他和夫人、儿子多次闲谈议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随后说干就干,经过几天的接触了解,大多数人都说刘掌柜心眼好,人实在,买卖公平,讲信用,到他铺里来买卖物品人多,范蠡就和刘掌柜交谈几次,知道刘家缺少资金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较大的土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座较大的山货行骡马店,雇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到赶骡子的人,就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了。

范蠡还以陶朱公的面目出现,他和刘掌柜谈得很投机,就让儿子参与经营管理,并授意刘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以往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占点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刘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陶掌柜家行店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夫人见货越来越多,就主动到库房找几个有经验的人指导着让大家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打包,把上等货另放。按陶朱公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各处见到陶朱公的手信都给个好价钱收购。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运回。陶朱公又授意刘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场价。”这样回来的这些货很快地销售一空。刘掌柜把这次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惊喜若狂,获得了想不到的收入,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掌柜的再给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再给进布,刘掌柜忙得应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送来,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他们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他们变成了行店的收购员一样,也充实了人力,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陶家的生意做得活道,生意兴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陶家,陶掌柜和刘掌柜同意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也不适应了,陶掌柜就和刘掌柜商意利用洛河有利条件采取水运办法运货,买了些木料请上游稍工下来给做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洛河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加快了转运速度,几个月后,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龙驹、徐家湾一带买了几只运货大船,载货量大更加合算,水陆并用,生意越做越红火,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又吸引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运队,陶掌柜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货力量和速度,店内常期掌握着大量存货,洛河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陶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家客店住客吃饭,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随着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大集市。

陶朱公的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经常和他经营的好伙伴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静听,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西施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西施也下地教他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改观,像个集市装束,干净利落。

陶朱公父子们在卢氏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留给他的好朋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他临回陶时,只带了些卢氏的土特产品等装了一船,来向他们送行的人在湖边就约一二百人,有的送活鸡活鸭,有的送煮熟的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羊,乡亲们热情欢送拿来东西不要也不行,大家只管往船上装,都恋恋不舍,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当陶掌柜的船离岸时,刘掌柜说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实姓名是范蠡,就是当年扶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领兵大将军,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坐,给福他不享,却来山窝帮助咱们做生意,使大家发财致富,要大家过好光景,范蠡才是咱们的活财神、大恩人,我们都要永远记念不忘,大家齐呼:“范财神一帆风顺,平安富贵。”

从此,卢氏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为“范蠡”,这个湖叫“范蠡湖”。

7.范蠡决胜商场的四大法宝

范蠡经商得以成功,主要有四大法宝:

首先他善于选择四通八达的理想经商之地。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是因为看中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用今天的话来说,经商的地点应选择水陆交通便利,而又人来客往的贸易集散中心。它既可及时了解到各地的商品信息,而又利于转运买卖,成交量大,有着繁荣理想的贸易市场,这是经商成功的基础。

其次,范蠡注重治产积居,与时逐利。范蠡指出“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利,美恶皆成以养生”。认为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商人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治产积居,以兼得万物之利。《史记》载范蠡初适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迁陶,又“复约要父子耕畜”,说明他是先治好业产,然后才与时逐利的。在具体经商活动中,范蠡强调审时度势,“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他还进一步提出商海中“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商人必须善于思考,抓住时机,利用商情变化的某些空隙(即“有间”)机会,明智地及时把商品购入或抛售,以获取利润。

尤为重要的是,范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和经营之道,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种:

(1)“务完物,无息币”

主张成本占有量要最少,占用期要最短,商品不要积压,以避免浪费、贬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成本占用率要最低,商品周转率要最快,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逐什一之利”,“无敢居贵”

“逐什一之利”,即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即货物不要囤积居奇,奇货可居,要抓住时机,“候时转物”加快货物周转,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灵活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对那些易耗、易变、易损商品,更要如此,如范蠡所说,“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3)“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要掌握好营销时机,见机而行,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加快资金和货物的周转。

(4)“富好行其德”

一般商人常常惟利是图,有的甚至为富不仁,为了追逐财利,不惜坑蒙拐骗,所以中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而范蠡则不同,他经商致富之后,“富好行其德”,“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仗义疏财,慷慨地将财产分与别人。这表明范蠡的人格高尚,品德很好,是一位超凡脱俗之人,更令世人敬佩不已!

此外,范蠡还重持盈、定倾和节事,能择人而任。范蠡在与越王勾践谈论国事时,曾一再指出“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认为“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定倾者,言地之长生丘陵乎?均无得宜……人贵节事。节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从其政教,谓之节事。”范蠡主张要国家保持富强(持盈)自应顺应“天道”,并尽力避免出现危机局面(定倾),同时还应调节好政治事务(节事),说的虽属明主、君王的治国之本,但范蠡肯定会把它用于经商之道。他反复强调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必须采用任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只有选任好“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既懂行熟悉商务,而又忠信可靠的能人(经纪人及合作商家),“则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不习,则百里之内不可致也”。当然,经商时偶尔也会出现失误,范蠡也是宽容大度“不责于人”。惟有任贤使能,调度各方面的专长,才可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搏风击雨,永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的经商致富之道,大凡为上述四大法宝的灵活运用。尤应补充一点的是,范蠡“富好行其德”,迁齐经商十九年中,曾三至千金,并屡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接济贫民而大得人心。故司马迁称范蠡“所止必成名”,这对今日也都有借鉴意义。

关于范蠡的后半生,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即范蠡当年是带着著名的美女西施一道出走经商的。他们双双泛舟于江湖,协力经商致巨富,逍遥于天地自然之中,享尽了富贵与自由。不过这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所以只能说它是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