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创造教育(“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教育评价与学生创造素质培养

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否则会扼制学生创造力,泯灭学生个性优势,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构成。现就中小学教育评价出现的偏差对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制约和教育评价创新策略做初步探讨。

对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影响

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失误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过分偏重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人为割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内在统一性。许多学校及教师将“指标和量化”评价模式视为唯一的科学评价模式,忽略模糊评价的价值,甚至形成“滥用”的局面。只看到“指标和量化”模式的可测性、客观性,忽视这种模式缺乏激励性,难以反映个性的全面价值,难以突出学生个性优势,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创造性,导致压抑学生创造激情,阻碍或制约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

许多农村学校则过分强调定性评价,教师们往往以水平低、太麻烦或者以量化指标未必客观为借口拒绝定量评价,结果由于教师个体素质的限制,往往凭主观印象,主观恶好评价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使评价失之偏颇,难以发挥定性评价的激励功能,造成限制学生主体思维创新的负面效应。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势和薄弱点,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使教育评价发挥应有的效应,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提高。

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学生操作行为及答案是否合乎标准,对学生在不合标准的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或创造性也是一概否认。如学生在验证“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操作中,由于剪开了被加热的易拉罐封口,得不出教师既定的假定,教师便严厉地批评操作“失误”的学生不按要求实验,不去引导这一“失败”本身寓含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随之补充”这一自然规律,泯灭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在探求中破除权威限制,实现创新的激情。

由此,教师的评价应把握客观尺度,以激励为原则,在评价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宽厚的胸襟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火花,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学生探索,尤其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或失败更要挖掘其中的创意,将其合理的地方放大给学生以自信。这样的评价才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去发现、去表现、去展示特长,凸现个性优势,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创造,提高创造力。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应当克服评价的随意性、夸大性,力争发挥教育语评价的最佳效能。

实现评价观念、方法的转变与创新

消除教育评价偏差对学生创造素质发展的影响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应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评价、当前消极评价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正误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评价中的反映,它违背了教师主体性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是权威的化身,表现在学习评价中学生不按要求必定是错误的,接受批评是完全应该的。这些必然会压制学生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性,成为被动接受的奴隶,仅有的创造激情被淹没,创造潜能被扼杀。基于此,教师应以现代教育观念去开展现代教育评价,把主体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力求从经验性评价向科学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注重评价的科学性,使评价客观化,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发挥丰富有效的经验在评价操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经验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客观、公平、激励的评价模式。再次,教师要力求使评价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即把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对学生适时、适度评价,尽力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潜力,让学生对探求与学习充分自信。

实现评价策略创新,打破固有评价模式的限制,在方法上创新。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以类同的言语、姿式、方法去评价类同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的评价定势,学生对此形成相应的习惯感觉,从而削弱评价效果,有时甚至会弱化学生个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打破定势追求创新,学生在教师创新中内化迁移,形成学生自我的创新素质。

打破评价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评价突破校园、课堂的界限,充分发挥其激励与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打破评价主体的限制,构建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构成要素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其创造素质也随之而提高。

总之,走出评价误区,实现评价创新,对培养创造性、适应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