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好动、好奇,富有好胜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提高生态环境道德认识,学会在生态道德实践中正确把握、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的生态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学会追求善于美、批评恶与丑。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呢?应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入手:
化“深奥”为“浅显”
将生态环境知识根植于学生心中,生态环境道德知识和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道德知识的传授又是整个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环节。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生态环境的含义。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片、模拟日常生活环境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亲自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加深他们对生态环境道德的体会和认识。
多渠道多方法培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已经获取生态环境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由此产生的对大自然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人们生态道德行为的崇敬之情,是生态环境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让学校的每一棵绿树,每一片草地,每一个角落说话。在草地上插上“绿草茵茵,脚下留情!”禁示牌,花园里插上“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的宣传牌,楼道的转弯处也设置一些环保警示语,让宣传的氛围遍及任何一个角落。
二是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例如语文课对涉及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等课文,采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唤起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可以通过“赞家乡”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家乡、走进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运用措施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报刊、图片,以及媒体资源介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在耳目渲染中受到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用电脑向学生展示由于环境恶化使得大片金色的胡杨林变成了惨不忍睹的枯树林;惨遭杀戮的海豹在北极的冰块上痛苦的翻滚着直到血流尽而死;遭受工业废水破坏的河流上漂浮着数千条死鱼;疯狂的泥石流、沙尘暴……这不仅使学生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同时,直观、真实的画面在感观上给学生强烈的刺激,激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他们投入到保护身边环境的运动中去。
让生态环境道德落实在行动上
在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之后,就要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内化于心、转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饲养小动物、绿化家园、绿化校园,积极参与到“保护母亲河”活动中。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引导他们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以应有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自觉养成保护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