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动写作指导
1.什么叫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的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行动描写可以解释、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行动描写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神态。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2.行动描写的方法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的描写。“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美学》),可见行动描写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的行动描写往往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孙悟空的抓耳揉腮,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都是行动描写的范例。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行动描写呢?
首先,要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描写人物富有个性的习惯性动作,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第二、观察要细致入微,要善于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以此反映人物的心理。
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临终之时,当“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不仅他的“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就连“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这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老葛朗台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望至死也没有改变的。
再看孙犁在《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
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要描写人物连续性的动作,使描写富有动感,以此传神。
在鲁迅的《药》中的描写“抢”“扯”“裹”“塞”几个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刽子手康大叔的蛮横态度,不耐烦的心情。“抓”“捏”两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这一连串的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康大叔凶残、贪婪的嘴脸。
在行动描写里,也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它同样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有力手段之一。成功的肖像描写能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想情绪,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人的服饰也往往与人的性格、身份有关,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追求、好恶。
这种肖像描写有许多。如鲁迅的《祝福》中的一段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虽然《祝福》句中有动词“扎”,《林黛玉进贾府》句中有动词“戴、勒、穿、束、罩、登”等,但这两句同样不是行动描写,而是对人物服饰的描写,属于肖像描写。前一句中“头上扎着白头绳”交代了祥林嫂新寡的悲惨境遇;后一句的肖像描写交代了贾宝玉是富家子弟的身份与地位。
行动描写的方法有许多种,有时不易辨识,对此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人云亦云。
3.行动描写的作用
(1)凸现性格特征
我们首先来看看曲波在《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描写:
于是他噗嗤一笑,磕了磕吸尽了的烟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共军呢?嗯?!你说说我这个共军的来历吧!”说着他朝旁边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烟袋,又抽起烟来。
炉匠一说出杨子荣“不是胡彪,是共军”,局势便危急得一触即发。杨子荣“笑”、“磕”、“吐”、“抹”、“说”、“坐”、“掏”、“抽”等一系列动作,把他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2)反映内心世界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众人连忙收拾。谁知小春、婉如忽然不见了,四处寻找,好容易才从茅厕找了出来。原来二人却立在净桶旁边,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倒像疯癫一般,只管大笑;见了众人,这才把笑止住。
秦小春、林婉如得知考中才女后,竟反常地躲到茅厕里。两个“望”,一个“大笑”,正是他们极度喜悦时的反常动作,反映出其内心对功名的狂热追求。这一动作描写与《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描写异曲同工。
(3)突出作品主题
茅盾在《子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
小说中原来坚毅果断、刚愎自用、颇有魄力的吴荪甫至卷末竟然落得几欲自杀的困境。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靠民族工业来发展中国只能是幻想。
(4)交代身份地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座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体现的窘态形成对比。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鲜明揭示中,不难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
(5)推动情节发展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浑身披挂,骑上驽骍难得,戴上拼凑的头盔,挎上盾牌,拿起长枪,从院子的后门出去,到了郊外……他一面说,一面踢动驽骍难得,托定长枪,一道电光似的直冲下山坡去。
堂·吉诃德每次“骑马”、“戴盔”、“托枪”、“直冲”这一系列富有特征性、戏剧性的行为都成为一连串荒唐可笑事件的前导,动作描写具有凸现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双重功能。
4.行动写作的技巧
(1)描写具体
请看下面两段话:
原句:“王敏每次听课都十分认真,非常专心。她从来不做小动作,也不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把老师讲的都记住了。”
改句:“上课时,王敏总是很认真地听讲。她面对黑板,腰板直直地挺着,双脚成九十度平踏在地上,眼睛睁得圆圆的盯着老师和黑板,有时还眨巴着眼睛思考,有时边听边点着头记。”
这两段话,第一段,王敏怎样认真听课的行为动作没有写具体,所以读者看不出王敏怎样认真的样子。第二与出了王敏在听课时身子怎么坐,双手怎么放,眼睛怎么看,从而把王敏认真听课的样子描写得栩栩如生,显得非常具体、真实。只有细致生动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才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里“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
例二:—朱自清《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写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段文字。“蹒跚”地走,说明父亲身体肥胖,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了其爱子的深情。
(3)要选择准确恰当的动词
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使用动词千万不能笼统,如“看”这个动作,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看”法:集中视力看叫“盯”,睁大眼睛看叫“瞪”,从小孔里偷偷看叫“窥”,斜着眼睛看叫“瞟”,很快地大略看一下叫“瞥”,望上看或向前看叫“瞻”,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单音节词;表示“看”的双音节词就更多了——饱览、察看、打量、端详、俯瞰、顾盼、窥探、了望、目击、凝视、旁观,瞥见、觑探、扫视、审视、眺望、围观、巡视、瞻仰……等等,要仔细辨别其含义的细微差别,一旦用到,要尽量选择最恰当的,而不宜泛泛地用一个“看”去表现这些有区别的动作。特别是连贯性动作要注意动作的前后联系和各自特征,写得有序而具体。
(4)综合法
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它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巴金在《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折揉红梅的动作与心理融合着写,借景写人,以小喻大,既表现出觉慧对窒息生命的旧社会的愤恨,也微露出未经生活风暴洗礼的觉慧的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
(5)特写法
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大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人的伟力、气魄和智慧。
(6)对比法
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这边扶手上,一忽儿倚在那边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呵欠的那种痉孪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读出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伪、专制。
(7)特征法
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我们来看看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
“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毂辘睡倒”等动作描写只能属于猪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8)写出连贯的动作
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有些同学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原因是人物的动作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例如: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9)准确运用词语描写人物行动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写好人物的举止动作,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例如:《景阳冈》一文中描写武松打虎那一节,通过劈下来、抱起、跳、退、丢、揪、按、踢、揪住、只顾打等一系列动作,把武松打虎的情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准确使用词语,精选动词,力求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形象,逼真地写出来。
很简单的事例:男生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5.动作描写的词语
走
散步 漫步 踏步 信步 转悠 闲逛 徜徉 踉跄蹒跚 踱方步 健步如飞 步履矫健 步履轻盈 大步流星
飞檐走壁 大摇大摆 步履艰难一瘸一拐 匍匐前进 蹑手蹑脚
跑
小跑 慢跑 飞跑 飞奔 飞越 扭头就跑 拔腿就跑连蹦带跳 东奔西窜 横冲直撞 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跑得比兔子还快 飞似得跑
看
瞧 瞅 过目 注视 端详 凝视 仰视 俯瞰 远眺 了望 张望 回顾 环视 扫视 窥视 怒视 浏览
审视 洞察 打量 巡视 目击 目睹 会见 召见
定睛一看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走马看花
听
倾听 聆听 窃听 旁听 听候 侧耳细听 听得入迷 听信谣言 百听不厌 道听途说 充耳不闻 当作耳边风 左耳进,右耳出
想
猜想 推想 设想 回想 空想 梦想 联想 遐想妄想 思念 思绪 思考 思索 思慕 寻思 考虑 揣测
惦念 挂念 牵挂 心潮起伏 思潮澎湃 思绪万千 思绪纷繁 浮想联翩 思前想后 心往神驰 想方设法绞尽脑汁 冥思苦想 三思而行 牵肠挂肚 挖空心思 异想天开
想入非非胡思乱想 痴心妄想 不假思索
哭
啜泣 抽泣 呜咽 哀号 号哭 痛哭 潸然泪下 泪流满面 放声痛哭 失声痛哭 痛哭流涕 声泪俱下 哭哭啼啼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抱头痛哭老泪纵横 哭声震天
笑
微笑 大笑 欢笑 嬉笑 狂笑 嗤笑 憨笑 傻笑哄笑 苦笑 干笑 阴笑 狞笑 奸笑 嘲笑 冷笑 讥笑
耻笑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笑哈哈 笑吟吟 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吃吃得笑 咧着嘴笑 呵呵大笑 放声大笑 仰天大笑 捧腹大笑 哄堂大笑 嫣然一笑
一颦一笑似笑非笑 笑不露齿 笑里藏刀 破涕为笑 笑容可掬 眉开眼笑 皮笑肉不笑
6.动作描写的注意事项
(1)要表现人物的品质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2)写人叙事中穿插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要放在具体的事件中写人物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叙事过程中,需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时,可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人物通过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要分步写清楚
在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致观察后,即要把人物做事情的全过程写清楚,又要把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层次清楚。
(4)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行动描写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特别是理解各个动词的准确含义,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动词。
在用词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生动形象,动词要能表现人物的神态,有形象感,像播放电影电视一般,可以通过动感强的动词、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修饰语让人物活起来。
(5)描写要具体
行动描写不仅要告诉读者人物在做什么,更关键的是告诉读者人物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就要求把人物具体动作一一描绘出来。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6)抓住关键动作
个人动作、反常动作、幽默动作、夸张动作。个性动作指的是一个人常规的、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行为动作。一言一行,透出性情,描写出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反常动作是指人物按其常规来说不应该做出的但在特殊情境下却出现的令读者竟想不到的动作。
幽默动作指的是把人物的动作和情节配合起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幽默诙谐的行为动作。
夸张动作指的是一些特别的夸大的平时较少出现的动作,抓住这类动作能生动的刻画出非同寻常的景象,突出主题。
(7)动作要能反映人物心理
动作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因此行动描写要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理面貌和思想感情。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