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敢于创新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
阿累尼乌斯(1859—1927),瑞典物理化学家。由于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累尼乌斯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主任。父母因成天忙于事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阿累尼乌斯跟着哥哥玩,看着哥哥写作业,3岁就学会了识字和算术,6岁时就能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无师自通”式的启蒙教育使阿累尼乌斯养成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进入中学后,阿累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他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但他仍保持着对化学的兴趣。进入大学两年后,他提前3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
他选择了电解质方面的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在实验室里,他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实验,整天与溶液、电极、电流计、电压计打交道,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两年。
通过两年多的实验和计算,阿累尼乌斯发现,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有明显的影响。最使他惊奇的是氨的性质。这种物质在气体状态时是不导电的,而它的水溶液却是导体,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阿累尼乌斯查明卤酸也都有类似的性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根据实验他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溶液稀释时,导电性增加的原因是水。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非活性的分子形态和活性的离子形态。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
于是,阿累尼乌斯向一些化学专家提到了自己的理论,但有的专家对他的理论持怀疑态度。阿累尼乌斯深信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专家们的怀疑挖苦丝毫没有使他丧失信心,后来他把《电解质的导电率研究》、《电解质的化学理论》这两篇论文作为博士论文提交了。
答辩进行得很激烈,尽管阿累尼乌斯搜集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及无可辩驳的证据,但是答辩委员会还是认为论文只能以“及格”的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博土学位得到了,但是电离学说却不被人理解,当时在瑞典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德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对他的电离理论也没有任何表示。幸运的是俄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教授意识到,阿累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于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为物理化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化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