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扬·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生平及教育活动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一个隶属新教卡文教系,在教派内部推崇平等、互助精神的“捷克兄弟会”(或称“摩拉维亚兄弟会”)会员的磨坊主家庭。当时捷克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并饱受德国天主教贵族的压迫。夸美纽斯从小就深受捷克兄弟会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主义精神的熏陶。12岁时夸美纽斯成为孤儿,在兄弟会的资助下接受了中高等教育。1614年大学毕业后,夸美纽斯担任了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的工作。从此,他终其一生以满腔的热情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改革教育而积极活动。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1618—1648),捷克战败。夸美纽斯和其他3万名捷克兄弟会员一起于1628年流亡国外。在极其艰苦的流亡条件下,夸美纽斯仍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工作,还应邀到英国、匈牙利、瑞典等国进行教育改革工作,最后客逝荷兰。
夸美纽斯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贡献涉及到教育的许多领域,主要代表作有:(1)《大教学论》, 1632年写成,在书中夸美纽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诸如教育的目的、任务、作用;教育的根本原理;教学原则、内容、方法;德育;体育及学制等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本书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2)《母育学校》, 1630年写成,1633年出版,1652年改名为《幼儿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详细论述了在家庭中进行幼儿教育的各种问题。此书最初用捷克语写成,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受到普遍欢迎。(3)《世界图解》, 1654年完成,1658年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世界观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夸美纽斯生活于欧洲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发展,与此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日益形成,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然而另一方面,封建保守的势力仍在多数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宗教神学仍然在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种新旧矛盾与斗争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夸美纽斯的身上,并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夸美纽斯世界观中进步的成分占主导地位。
(一)性善论
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人性论问题上否定了中世纪以来的“原罪”论、性恶论及禁欲主义,高度赞美人的力量和智慧,赞成性善论,注重人的现实生活,崇尚自然,强调科学知识的作用。为此,夸美纽斯主张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和谐发展。
(二)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社会政治观4
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夸美纽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他所受的宗教熏陶以及属于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小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痛恨不平等现象,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幻想着通过教育来进行社会改革。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普及教育以及推广泛智的思想,都和这种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相对应。
(三)矛盾的自然观
受身份和时代的限制,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有着十分浓厚的宗教和神学色彩,但是在时代和自然科学的引导下,他又十分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力图探索自然的奥秘及其法则并运用于教育。
(四)矛盾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夸美纽斯一方面坚持惟物主义感觉论的思想,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但另一方面,他的基督教世界观在其认识论上的影响仍根深蒂固,认为《圣经》也是认识的源泉。
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主导原则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也反映在他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中。一方面,他注重人的现实生活,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得到发展。但另一方面,他又承袭《圣经》的观点,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趋身一个更高的阶段,即“永生”,今生的生活只不过是为永生做预备。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生活本身,而只是为永生做预备而已。
夸美纽斯高度重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他把教育视为改良社会的手段。同时,他还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不仅有受教育的可能,而且必须受教育。因为只有受过5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真正形成为一个人。
“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主导原则,也称做自然适应性。这里所谓的适应自然,主要指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按照他所解释的自然或自然界,含义接近“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也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认为有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则存在于自然界,人也应当服从这一普遍法则。
教育机构的系统和组织工作
夸美纽斯积极拥护学校教育,肯定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但他对当时学校在结构、管理、教学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不合理、效率差等弊病提出严厉批评。为改革旧学校,他提出较为系统的构想。
(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一个系统的学校制度,从出生至24岁,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4个阶段,各为6年。与这个分期相对应的是4级学制: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
母育学校即家庭,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奠定体力、智慧和道德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童话、韵语、音乐、游戏等,要求儿童通过适合他们兴趣和能力的活动接受启蒙教育。
国语学校即初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要求在城乡普遍设立国语学校,在平等原则下招收所有的儿童。在校内实行混合编班,以革除门第森严、教派分明、男女有别的旧传统。教育的目的是把对终生有用的事物教给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以及记忆各种事物等,要求儿童训练感官、想像力、记忆力等。
国语学校毕业后,儿童进入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这类学校的课程分六个班级,即文法班、自然哲学班、数学班、伦理学班、辩论术班、修辞学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那些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为今后接受高深教育作预备。
拉丁语学校之上的高一级教育机构是大学,每个王国或省级行政单位可以设立1所。只有极少数才智过人且具有良好德性的青年才可以进一步深造。大学主要培养牧师、律师、医生、教师以及国家领导人。夸美纽斯建议以广泛的长途旅行来结束大学生涯。
(二)泛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终生为之探索的重要课题,其主要宗旨就是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该思想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提倡发展科学、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时代精神,以及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这一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根据泛智论,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实用、广博和少而精的原则,依据这3个原则,夸美纽斯对当时的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这些意见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改革、扩大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加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教学等方面。
夸美纽斯的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主张打破了中世纪早期“七艺”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宗教改革以来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偏重古典著作的局限。他引进大量新兴实用学科,实际上把原本占支配地位的宗教神学挤入次要位置。他为改革教学内容而写的许多教科书,对近代学校教科书的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
(三)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宗教改革时期,不少教派的教育家针对当时学校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有的实行了年级制,还制订了课程计划。夸美纽斯则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经验,将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推进到更高阶段,在历史上首次在理论上提出并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问题。
夸美纽斯要求依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班,并把教学内容分为循序渐进的阶段,由一个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授课。他甚至建议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为每十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挑选其中的优秀学生做“十人长”,来协助教师管理小组。他提出实行学年制,要求学校以学年作为大的教学单元,在一学年里同时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学年结束时考试,合格者方能升级。他强调学校工作的计划性,认为学校工作必须按年月日有条不紊地进行。
夸美纽斯认为班级制和学年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普通教育。他的主张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但他的这些主张也有矫枉过正以及绝对化的嫌疑,有些时候夸大了当时条件下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到19世纪下半叶时,成为一种通行的教学制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及的“原则”很多,其中的教学原则多达37条。这些“原则”并不完全是教学原则,含有可以称为原理和其他的具体规则在内。前者如“自然适应性原则”。从现在意义上所谓教学原则的含义出发,可以归纳出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有如下几点,这些教学原则都有8其对应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
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内向外地发展。为此,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采用直观教具,并充分利用表扬、奖励等多种方式,
(二)直观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是从感觉而来,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才能得到真实可靠且难以遗忘的知识。对某些不可能直接感知和观察的事物,也要采用取代的办法。
(三)量力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强调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适当,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只需掌握最重要的内容,其他内容则只需领会即可。
(四)因材施教
夸美纽斯既强调人的自然的平等及可受教育性,又重视人的个别差异。主张教育者必须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掌握不同儿童的特点,并能够就儿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五)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主张学习应当分阶段地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务必使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扫清道路。
(六)巩固
夸美纽斯主张教与学应当贯彻彻底性原则,即学习过的知识要保持长期不忘。为此他主张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观地进行教学,课程安排要有系统,要训练和培养记忆力,强调复述和练习的作用。
道德教育
德育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据次要地位,并且宗教色彩较重。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强调给予儿童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尤其应当注重节俭和勤劳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大教学论》中,他主张学校应当培养儿童“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的道德品质,即以理智指导行动,在日常生活、游戏工作等各方面要适量,自我克制,以及坦诚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等等。
在德育的方法上,夸美纽斯强调预防、榜样、实践、恩威并用、教训与规则、纪律与惩罚等,主张在运用纪律与惩罚等方法时,对于极端做法要谨慎行之,不可滥用。
历史地位及影响
夸美纽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他继承了前人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他本人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要求。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深信教育的作用,认为人具有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他全面阐述了关于新生一代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提出普及教育的要求和统一学校系统,并详细制定了课堂授课制度;他提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规则和方法;他编写了著名教科书《语言入门》和《世界图解》。
当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里处处体现出一种浓重的宗教神学气息,让人认为他思想上仍然是“保守的”。之所以如此,和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身份有关,也有人认为他这是“旧瓶装新酒”。此外,他虽然提出“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类”的理想,但与当时许多其他的社会思想家一样,并没有也不可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夸美纽斯生活在社会动荡,教派对立、战乱不断的历史时期,他终其一生,将教育工作与民族独立斗争事业融为一体,并为之而奋斗。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极富远见。他的教育思想虽然没有被同时代的人以及后继者充分理解、采纳,但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教育作出了全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育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普及教育的浪潮中,通过德国教育家的宣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到高度评价,使他赢得在教育史上应有的地位。有人说他是“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是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称是欧洲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最初一位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