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轮工匠也知书
诸子百家没有不提倡读书的,诸子的学说也主要靠简策、书卷传播后世。然而《庄子》居然反对读书,并通过寓言人物声称:书中所记的全是糟粕!
《庄子》外篇的《天道》篇,专讲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文分八段,最后两段便是专门讨论读书问题。
文章先说:世人遵从道,认为道记载在书中,所以要读书。其实呢,书上记的只是“语”。语之所以可贵,贵在达意;而意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却是语言难以传达的。作者由此得出结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懂得“道”的人不言说,也无法言说,能言说的未必真懂“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啊。
接下来,作者讲了一则寓言: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天道》)
◎轮扁:制作车轮的工匠,名扁。斫(zhuó):砍削。椎(chuí)凿:锤子,凿子,都是木工工具。◎糟魄:糟粕。◎说:说辞,理由。◎徐、疾:快、慢。甘、苦:这里有滑、涩之意。这两句是说斫轮的经验,实际情况今天已难以了解。一说砍削车轮时,将车轮固定在轴上边转边砍。动作轻缓时,斧头就会滑过,车轮空转难定;动作快疾时,斧头砍得过深,就会涩滞不入。也有人解释说,这是指在轮毂上凿孔安辐条,孔宽松(“徐”)则辐条易安,但不牢固;孔紧小(“疾”)则辐条滞涩、不容易插入。◎数:这里指经验,奥妙。◎喻:晓谕,传授。◎不可传:不可传授的心得、经验。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个工匠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只见他放下锤、凿,登堂入室,对桓公说:冒昧问一句,您读的书里都说些什么呢?齐桓公说:都是圣人的话。轮扁说: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不在了。轮扁说:这么说,您所读的,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不高兴了:寡人读书,你一个工匠怎敢胡乱议论?你倒说说看,说得有理则罢了,说得没理,就是死罪!
轮扁不慌不忙说道:我是从手底的活计体会出来的,砍削车轮这活计,动作轻慢,斧头就会滑过而车轮空转难定;动作快捷,斧头砍得过深,就会涩滞不入。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得心应手。我嘴上说不出,可这里面确有奥妙。这奥妙,我不能传给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儿得到。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砍削车轮,没人能取代我。同样道理,古人死了,他们那不可言传的妙理也一块儿被埋葬了;我想您所读的,也只是古人可以言传的那部分糟粕罢了!
齐桓公怎么回答呢?寓言中没讲,估计他认可轮扁这番话。不过轮扁的结论又不全面。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些是可以通过文字来总结、传授的。而一些技艺类的本领,则需要凭借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方能掌握,即所谓“熟能生巧”。然而据此就断定书中道理全是糟粕,否定书本的作用,至少是不全面的。
一味夸张而忽视逻辑,讨论问题爱走极端,这类毛病不单《庄子》有,在诸子著作中也屡见不鲜。——或许这正属于轮扁所说的“古人之糟魄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