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绘蓝图
从根子上说,老子的思想有着虚静、不争、含蓄、内敛的特点。他不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在他看来,道就在心中,何需他求?因此他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七)
◎牖:窗子。◎弥:越。
这里说的当然是“圣人”。圣人不出家门,就能知闻天下事理;不看窗外,就能了解天道运行。在老子看来,那些整天在外面奔忙的人,跑得越远,所获知识就越少。或许是纷繁的世界让他们眼花缭乱、心浮气躁的缘故吧,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洞察。圣人则不必走、不必看、不必动手,却已是无所不知、心明眼亮、功业有成了。
在圣人看来,世人整天为名利而奔走红尘;诸侯为土地财货而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都显得那么可笑!针对这充满诈伪、人欲横流的衰世,老子开出的治国良方,便是引领全社会回到人心淳朴的古代去。
在全书倒数第二章,老子勾画出他的治国蓝图: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〇)
◎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少。◎什伯之器:各种器物。什伯即什百,意为众多。重死:怕死。◎舟舆:船和车。甲兵:盔甲和兵器。陈:陈列,使用。◎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那是人类没有文字时的做法。甘:满足,满意。美:喜爱,嘉许。◎相望:相互可以望见,与“鸡犬之声相闻”均指距离很近。
国家不要大,百姓不要多,即使有五花八门的器具也一概不用。——老子反对“伎艺”“奇物”,这里所说的“什伯之器”,便是指一些便利民生的新发明、新器具吧。
那么这些小国之民又是怎样生活呢?老子说:他们都珍视生命,守着家园不肯远离冒险,而且也没那个必要。因此即使有船有车,他们也用不上。又因不跟外界接触,当然也就没有矛盾纠葛、利益冲突;所以像盔甲兵器之类的武备,也便没有使用的机会了。这里的人甚至连文字都不需要,有结绳记事的老办法就足够了。——不知老子是否想过,这样一来,他的大作可就没人看得懂啦。
人们对自己的食物、衣服、居室、习俗无一不满足,并且乐在其中。对于外界,他们毫无好奇心。邻国之间相互望得见人影,鸡鸣狗叫都听得清清楚楚,可是他们从未想到互相拜访,到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是不是就要去寻找这样一片乐土呢?老子是真想回到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还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故意夸张,以抒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