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经济学讲义:写给领导干部与企业管理者的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资源稀缺假设

经济学将“资源稀缺假设”作为第二大假设,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学要研究资源配置,若资源不稀缺,就无须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此一来经济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二是经济学家自己说不清楚资源到底是否稀缺,更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实属无奈,所以经济学才武断地做此假设。

“悲观”的科学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写道:“经济增长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最后,会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而告终。因为,一个国家一旦将它的土壤、天时和地理位置的潜力充分发挥之后,就无法再前进了,但也不会后退,不过这时的工资和利润都可能非常低。”这段话,是经济学家关于“资源稀缺”较早的论述。后来,马尔萨斯把斯密的这一论述发挥到了极致。

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论》一书。他分析说,土地资源有限,土地给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将越来越困难,而且会使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前者为算术级数增长,后者为几何级数增长),人类注定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要奢望有什么改善。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的这一图景,令人毛骨悚然,以至于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卡莱尔评论说:经济学是一门“悲观”的科学。

20世纪后期,罗马俱乐部推出的“世界末日”模型,比马尔萨斯更加悲观。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多斯等人合作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他们断言,由于地球资源有限,“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发出警告:随着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将发生难以避免的“崩溃”。

不能忽视技术进步

可以看出,从斯密到马尔萨斯再到梅多斯,他们对经济增长的悲观看法,皆基于资源稀缺。然而也有经济学家的看法相反,对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美国经济学家佩吉指出,若不考虑技术进步,人类已知的资源存量确实是稀缺的;但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资源并不稀缺。他解释说,地壳厚度从25英里到40英里(约40千米到65千米)不等,现在油井钻孔最深也不到10英里(约16千米)。若钻得越深,储量越多,能获得的石油也就越多。

同时还有学者分析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未来可利用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资源都是无限的,永远不会稀缺。而且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人类甚至可以开发利用宇宙资源,因此,未来的资源会更加丰富。再则,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会促使人们节约使用资源。由此来看,“资源稀缺说”并不成立,而由“资源稀缺”推出的“增长极限论”也站不住脚。

回过头看,马尔萨斯的预言的确是错的。当年马尔萨斯站在一个即将开始的新时代门槛上,竟未意识到工业革命正在向他走来。然而在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利润并未降低,工资也大幅度提高了。梅多斯的预判其实也不准确。他说人类要避免灭顶之灾,从1990年起必须停止工业投资增长。迄今40年过去了,工业投资仍在增长,可人类并未出现他所说的那种灾难。

只研究稀缺资源配置

学界对增长是否存在极限的争论,分歧最终在于资源是否稀缺。困难就在这里,一方面,人们看到有些资源确实是稀缺的,如煤炭、石油等储量正在一天天减少,它们总有一天会枯竭;另一方面,有些资源却并不稀缺,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人们可以享之不尽、用之不竭。需要追问的是,既然两种情况都存在,那么经济学何以假设“资源稀缺”呢?

实不相瞒,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给学员授课,想绕也绕不开。我曾提出一种解释,有两个要点。第一,经济学所说的资源,是指有效用的物品;而稀缺则是指物品有价格。物以稀为贵。价格越高,资源就越稀缺。第二,经济学假设资源稀缺,是为了界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意思是经济学只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而不研究无限供给的资源。

对“资源稀缺假设”做这样的解释,可避开资源是否稀缺的争论,似乎也能自圆其说。可10年前我动笔写《经济学反思》时,发现此解释是循环论证。比如我说经济学只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而稀缺资源是指有价格的物品。读者看出其中的破绽了吗?事实上,价格本来是需要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如果说有价格的资源经济学才去研究,这难道不是循环论证吗?

应从需求角度看

老路走不通,就得另辟蹊径。功夫不负有心人,近10年来我反复思考,现在终于有了新的解释:原来,“资源稀缺”不应从供给角度看,而应从需求角度看。从供给角度看,对资源是否稀缺永远都会有争论;但从需求角度看,人们却不容易反对。因为从需求角度看,“资源稀缺”是指人的生命有限。

人的生命有限与资源稀缺有何关系?下面我分四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层:人的欲望无限。说人的欲望无限不会错,欲望乃人类天性,而且人的欲望大小与其身份地位无关,与钱多钱少也无关。说我自己吧。明知自己买不起直升机,可每次遇到交通堵塞时就异想天开,希望自己有直升机。相信别人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你去问一个乞丐,假如有一套免费的别墅和茅草屋供他选择,他会怎么选?他会选别墅,对不对?

第二层:人的需求有限。要注意,经济学所说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而不是指欲望。何为有效需求?通俗的解释,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如我希望拥有直升机却无钱购买,那么我的希望就是欲望,而不是需求。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也不难理解。但读者要明白,经济学但凡讲需求,不论前面是否带“有效”二字,皆是指有支付能力。欲望与需求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第三层:需求有限源于生产有限。萨伊定律说: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人们卖出自己的商品,是为了购买别人的商品,既然大家都是为买而卖,因此有供给当然就有需求。再往深处想,萨伊定律还有一层含义,即需求要受商品生产能力的约束。举个例子,假如你只能生产1万元的商品,将商品卖出后你得到1万元货币,而1万元货币也只能购买别人1万元的商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需求有限,归根结底是他自己的生产有限。

第四层:生产有限是由于人的生命有限。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是人的生命有限。今天科技进步、医疗发达,长命百岁者并不罕见,可即便能活到一百岁,人的生命也仍然是有限的。前面说,一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商品去交换别人的商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生命有限。假若生命无限,可长生不老,他就能生产出无限多的商品。

综合起来的结论是:“资源稀缺假设”的依据是人的生命有限。一方面,人的欲望无限;另一方面,人有生之年的劳动时间有限,导致生产用于交换的商品有限,于是需求(货币支付能力)有限,因此人的欲望与需求之间出现了缺口。

三点说明

为便于读者理解,我在这里再做三点说明。

其一,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今天只研究效用价格,不再讨论商品价值,但不讨论不等于不存在。马克思说,商品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资源稀缺即为时间稀缺。

其二,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做选择时存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我会在第三章讲,这里简单说,机会成本是指做一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代价。问题是人们在做一种选择时为何要放弃其他选择?原因是人的生命有限(时间稀缺)。若生命(时间)无限,则不会有机会成本;而不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无须研究资源优化配置。

其三,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选择存在机会成本,不仅因为劳动时间稀缺,也可能是资本稀缺,比如同一笔资金,投向甲项目就不能投向乙项目。我对此的解释是,资本稀缺其实也就是时间稀缺。理由是:资本是由利润转化而来的,而利润是由劳动(时间)创造的,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可以还原为劳动时间。

思考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见有些资源是稀缺的,如石油、煤炭;而有些资源是不稀缺的,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等。那么怎样理解资源稀缺?为何从需求角度看资源稀缺是指人的生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