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上将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董必武:从一大代表到国家主席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0年,李汉俊(1890—1927年,湖北潜江人)这位从日本归国的学生、董必武的马克思主义老师,计划在上海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到武汉来同董必武商量。董必武决定参加,并负责筹建湖北党的组织。

1921年7月,董必武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一次代表会议。此时的他35岁,在代表中仅次于何叔衡,为第二年长者。中国共产党“一大”之后,董必武担任中国共产党武汉区委执行委员。

董必武的第二个工作是去四川重新做过去做过的争取军事力量转向革命的工作。那时,四川某些军队有反军阀倾向,所以董必武到那里去开展这个运动。一年后,党组织又命令董必武回湖北工作。

当董必武回到武汉时,1923年平汉铁路大罢工爆发了,张国焘担任大罢工的领导工作。由于董必武仅仅被人认为是一个有名的国民党员,并不是共产党员,所以仍然能够留在武汉。直到1927年大革命前,就连董必武的家人,也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大革命时,董必武的妻子到武汉后才知道此事。

国共合作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董必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派出党员帮助各省、市改组和筹建国民党组织的指示,以国民党联络员的身份,积极进行筹建国民党各级党部的工作。

1925年7月,在董必武主持下召开了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董必武当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董必武作为湖北省国民党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向大会作了《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务报告》,并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派驻湖北省负责指导党务工作。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根据中共湖北党组织的指示,董必武负责对外联络、军事和民运工作,配合北伐军攻打武汉。

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南昌以后,蒋介石就在那儿设立了他的总司令部,同时把他的嫡系部队安置在福建、江西一带,提出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南昌,以便使这些地区处在他的势力控制下,达到他篡夺胜利果实的目的。

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看穿了蒋介石这一阴谋,坚决反对。1927年2月24日,武汉三镇国民党党部1.5万余名党员在武昌阅马场召开大会。董必武在致词中指出,今天开会为的是挽救党,反对个人独裁,恢复党权。他说:“我们要实行党的民主化,巩固党的权威,打倒一切封建势力。”锋芒所向,直指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国民党中央、武汉警备司令部以及黄安县政府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1927年11月,黄安、麻城人民在中共黄麻特委领导下,以董必武的名义出布告、发传单,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工农民主政府和第一支革命军队。

中共第一任法院院长

1932年,董必武在中秋节到达江西“红都”瑞金,从此,他一直与毛主席共事。他最初的职务是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委。不久,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

董必武刚到中央苏区,正值红军粉碎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又集中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之时。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反对毛主席“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要求红军在敌合围未成之前,就去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随后,调毛主席做政府工作,接着又撤销了毛主席的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尽管毛主席受到排斥、打击,董必武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

1934年1月,董必武出席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和工农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月,被委任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席,随后又被任命为最高法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党纪和法制得到加强,工作效率、劳动纪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率一支特殊连队胜利走完长征

当董必武年近半百之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且任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妇女队队长、干部休养连党支部书记。董必武等人率领的这支小队伍,以顽强的毅力和超常的精神,战胜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董必武率领包括30位女红军在内的特殊连队,不仅在四渡赤水、强渡天险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原时都顺利地随大部队行走,而且常把分配给他的马匹,让给伤病员骑用,自己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出草地。

来到延安之后,董必武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校长,曾代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职务。

学识人品获好评

在20世纪40年代,董必武曾经两度成为新闻人物:一是1945年4月,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团,飞往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二是他从美国回来,便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在团长周恩来率领下,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

董必武具有忠厚长者的风范,又以学识渊博著称。他自幼古文便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且留学国外多年,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自抗战开始后,他有长达10年的时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期间他广交朋友,以学识和人品赢得各界好评。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举行,经中共努力争取,国民党政府被迫在中国代表团的5名成员中让出1个名额,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起初,代表团中许多人认为共产党都是粗俗的农民造反者,一路上与董必武接触,才知道共产党的代表竟是这样有学识的人。

到美国后,董必武向华侨、新闻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层官员大力介绍解放区的情况,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

“文革”中遭排斥

“文革”前,中共中央成立了党史起草委员会,因唯有董必武与毛主席在党内资格最老,他便受命任书记主持党史编写。“文革”期间,董必武对于江青等人颠倒敌我、混淆是非的那一套做法进行了坚决抵制,对于他们创造“帮派史学”更是深恶痛绝,编史工作自然就搁浅了。在极“左”环境中,他在毫无实权的情况下,洁身自律,应邀题词时总是大书“群言堂”三字,种种心曲尽在不言中。

在那些指鹿为马、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岁月里,多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遭到诬陷、迫害。许多曾经战斗在国统区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人士,被扣上种种罪名,打成“特务”、“反革命”,关进监狱。董必武不顾个人安危,顶住逆流,实事求是地为这些同志写了证明材料。

在“文革”中,董必武这位中国共产党元老也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排斥、迫害。1968年春末夏初,他不得不迁出中南海,住在北京六部口附近的一个院子里。他和朱德、陈毅等,被加上可怕的莫须有的罪名。1969年,董必武被“疏散”到广州。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虽然近90高龄,又身患重病,但董必武还是坚持出席了会议。他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重大的国事活动。

作《九十初度》而逝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这首《九十初度》,写于1975年3月5日。这天是董必武90虚岁生日。此时他已沉疴不起,又谨遵七届二中全会党内禁止做寿之规定,仅于床榻赋《九十初度》律诗,总结自己度过的“九十光阴”。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董必武始终怀着“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信念,以“主义遵从马列坚”为行为准则。

就在他写完这首诗的几天之后,病情转重、正在广州的他,急急地被用飞机送回北京。出了机场,他乘轿车直奔北京医院,住进新盖的北楼高干病房。半个多月之后,因肝癌不治,于1975年4月2日晨7时58分,与世长辞……

值得一提的是,董必武临终时,还说了一句未说完的意味深长的话:“党中央开了会,中央还有绊脚石……”。他在弥留之际放心不下的仍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与命运!

(据《文史月刊》)

董必武三次回红安

新中国成立以后,年逾古稀的董必武同志曾三次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红安。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半辈子的风雨沧桑,抹不掉他老人家对故乡的眷恋……

第一次回乡,留下半个绿豆粑

1956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老由杭州到武汉视察。14日,由武汉回红安。这是老人家建国后第一次回家“探亲”。

“董老回来了!董老回来了!”董老刚刚在县委住下,消息立刻在县城传开,一时间,前来看望他的人接踵而至。年逾七旬、须发霜白的董老看到那么多乡亲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甩开大步就走出大门,跟这个握手跟那个点头打招呼。有位领导示意保卫劝阻一下,被董老看见,立即摆摆手:“没得事,回到自己老屋来了,我也想跟大家见见面,说说话。”说完,站在院子中间继续和前来看望他的干部、群众交谈。

第二天,董老来到县城郊区的武家畈、南门河、北门岗等地走访,每到一处,董老就和群众打成一片,仔细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第一手资料,要求群众“有什么说什么”,谈到高兴之处,董老是话不断藤,笑声不绝。

第三天上午,董老亲自在县委机关二楼楼口迎候着参加座谈会的群众代表,一直等到代表到齐,董老才走进会议室。董老亲自主持座谈会,要大家各自谈谈情况,一个个代表掏不尽的知心话,叙不尽的乡土情,整个座谈会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当老中医李云阶谈起红安地方常见病的治疗时,董老关切地问:“解放前县北的七里、紫云有个‘山高水恶,疱颈气脚’的病,现在治好没有?”李云阶把这些年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调拨医药、供应碘盐等)给苏区人民治疗的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并进一步谈到:“‘新粗脖子’不见多发,但‘老粗脖子’并未根除。”董老听了,对身旁的同志讲:“这是个大事,你要重视。”

时间不早了,代表们都会意地站起来准备告辞。董老站起来直向大家摇手:“不要走,再多坐一会儿,十八年难见一次面,一起吃顿饭。”“是啊!董老回来不容易,大家就陪董老吃顿饭吧!”在场的县委负责同志也都执意挽留。

进餐时,厨房的周红军师傅端出了特地为董老做的油炸绿豆粑,说:“董老,这是家乡特产,您老尝尝。”“绿豆粑,在外头可真是吃不到,这是好东西。”董老劝代表多吃一点,自己正准备吃第二个时,专职医护过来劝阻。董老笑着说:“好、好,还吃半个。”说着,将那个绿豆粑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盘里,对招待的同志说:“麻烦你给我把这半个留着,下顿热了给我吃,莫浪费了。”

第二次回乡,关注水利、电灯与碘盐

1958年3月,湖北省委农业检查团到红安检查工作,董老随检查团一起第二次回到红安。董老一到红安就到马鞍山水库工地视察。这一天,数千民工正冒着春寒修马鞍山水库,当人们发现董老到来时,全工地的人一下子沸腾起来,掌声像潮水一样。董老把拐杖勾在胳膊上,向民工挥手致意。高声说:“乡亲们好啊!你们辛苦了!祝你们早日修好水库!”

董老看到八里湾机关安了电灯,笑着说:“你们这里还不错,有了电灯。”在离开八里湾时,董老还去看了区的中心集市。一走进合作社董老指着盐池说:“是碘盐吗?”营业员点了点头。董老说,过去红安长疱颈的人很多,就是因为缺碘,让老百姓吃上碘盐是很好的预防办法。董老就是这样,处处想着人民,事事关心人民。

董老对家乡的水利建设十分重视,走一路问一路,鼓舞群众的干劲,每到一个水利工地,不是口头赞扬,就是题字、题词,或写诗祝贺。

3月13日,董老和夫人何连芝在县长马友才的陪同下,步行到云台山脚下的朱家看望父老乡亲,见面就嘘寒问暖,唠不完的家常话。董老在朱家还品尝了乡亲们为他做的绿豆粑。

第三次回乡,纠正浮夸风

1962年5月11日,董老第三次回到了故乡。董老到红安时,正赶上红安县委在开会,会议议题是纠正前几年工作中的失误、安排今后的工作。董老告诫县委领导同志:“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假话,不能随风倒。”

董老来到曙光人民公社。他到地里看了花生、棉花、大麦、小麦、豌豆的生长情况,到村里看了社员的住房,访问了一些老农。在谈到粮食安排时,董老对他们的“低标准、瓜菜代”感到担心,提出要看粮食仓库。出门路过会计室,小会计提着算盘赶出来了。董老问社队会计:“你们摸底夏收总产到底是多少?”会计回答了预计的总产量后,说:“这是按亩产千斤计算的。”“亩产千斤?一亩能产一千斤?”董老拿过算盘,问身边的社主任:“你们的小麦过去最高亩产能打多少?”社主任作答后,董老拨动了几个珠子儿。“最低的咧?”社主任又报了个数字,董老又在算盘上拨动了几下,运算的结果与千斤数相差一半以上。董老递过算盘说:“看到了吧?”会计瞪大了眼睛,直愣愣地答不上话来。董老没有责备会计,转问社主任,“你们看哪个数字切合实际?”“前几年赶浪头,谎报花生亩产几千斤,水稻亩产几万斤,这都是昧良心,睁着眼睛说瞎话,害苦了群众,也害苦了国家。”社主任在董老面前说了真心话。董老深有感慨地说:“浮夸害死人!”

(戴剑华/文)

董必武之女董良翚忆父亲

三个子女的名字都带有“羽”字

董必武三个子女的名字都带有“羽”字,这蕴含着董老渴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的深意。原来,董老一生关心中国的科技发展。早在解放前,他就盼望着,中国哪一天能自己制造飞机,工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于是他便给三个子女均取了个带“羽”字的名字,分别为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

为人处世要吃得亏

据董良翚回忆,有一次自己在父亲面前抱怨遇到的某些不公平,父亲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在长征过程中,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住宿的时候要分派村里腾出来的房间。有的是跑了的地主留下的房子,自然条件好些;有的是贫苦农民腾出的地方,自然简陋些。战士们为此也有些议论,董老于是自己定下规矩,首先找出条件最差的一间留给自己,这样矛盾就自然解决了。“他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不要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为人处世要吃得起亏。”

父亲从不言及个人辉煌

在人们看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当年参与了那么多历史大事,儿女们自然也会知道不少细节。可当记者采访到董良翚时,她却说:“父亲从不跟子女谈及包括参加‘一大’在内的种种辉煌经历,不少‘历史’我都是从旁人那儿得知的。”

董良翚举了一件小事:上世纪50年代,北京第一次有了有轨电车,董良翚坐后,十分兴奋,回家向老爸“炫耀”,哪知父亲淡然一笑,然后说:“我也坐过。”她大吃一惊,问了半天,父亲才告诉她说是1945年作为解放区唯一代表去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时坐的,董良翚这才对父亲的这一段经历有了了解。

要学会“跑龙套”

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拟定的校训,“朴、诚、勇、毅”四个字,就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品格。

据董良翚回忆说:“父亲从没对我们子女有什么特殊要求,也没限制我们必须在哪个领域发展,只是强调要我们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她说自己总忘不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在和爸爸聊天时,发现他茶壶里没水了。董良翚忙拿暖瓶去续水,但一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办公桌上。她忙取来一块抹布擦。这时,董老瞟了一眼抹布,就势说:“我常说我是一块抹布,党要我做抹布,我就做抹布。”见董良翚不以为然,董老又说:“看不起它?你现在不是正用它抹桌子吗?抹布也是有用的哟!”直到去世前,董老还和孩子们讲:“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龙套’?你们要学会‘跑龙套’。就是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着当主帅。”(据《羊城晚报》邓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