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管教:将亲子冲突变为合作的7种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种基本管教技巧及其所教的价值

每一种管教技巧都有一句宣言,宣言描述的是使用这一技巧会达成的结果。

1.镇静的技巧:在生活中实践你希望孩子培养的价值观。这教的是诚实正直。

2.坚决的技巧:明确拒绝。这教的是尊重。

3.选择的技巧:建立自尊并培养意志力。这教的是承诺。

4.鼓励的技巧:以孩子为荣,这样他们也会以你为荣。这教的是相互依赖。

5.归因于积极正面意图的技巧:将抗拒转变为合作。这教的是合作。

6.共情的技巧:处理为小事大吵大闹、发脾气。这教的是怜悯。

7.后果的技巧: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这教的是责任。

许多家长对上面表格中列出的7种基本技巧并不陌生。这些技巧可以用在与控制相关的、以害怕为基础的方式中,也可以用于建立在教导上的、以爱为基础的方式中。家长的心态是决定因素。如果你使用第2章中提到的自我控制的7种力量,那么你会有意识地对行为不当的孩子采用爱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孩子联结并帮助他成功。如果无法自我控制,那么你会无意识地用以操控为目标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内心强大、堪称自我控制模范的家长与想办法迫使孩子行为得体、失去控制的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大相径庭。下面的例子说明了7种基本技巧在以害怕为基础的方式,或者以爱为基础的方式中如何运用。

最终目标是控制我们自己,然后构建出孩子能够成功的环境。

镇静的技巧:在生活中实践你希望孩子培养的价值观

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照我说的去做,不要照我做的去做。”避免对你的孩子也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如下:首先,孩子向榜样学习,相信他能够在没有具体的正面楷模的条件下学习任何事情是不理智的。其次,我们之中许多人都憎恨“照我说的做……”的伪善说法,而且不希望重复父母的做法。然而,有的时候尽管我们是出于好意,仍会陷入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模式之中。

镇静的根源在于洞察的力量。这一力量说明:“未经你的允许,没有人能够使你生气。”在明白他人无法让你心烦气躁之后,你可以选择收回这一力量,在对待孩子时你就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回应了。当孩子不冷静的时候,你仍然能够保持镇静。

当你做出回应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是你的肾上腺向身体的每个细胞送出一个“战斗或逃跑”的紧急信息。在这样的时刻,你或者想要和抗争的孩子战斗,或者屈服于孩子的要求(逃跑的一种形式)。如果你选择战斗,那么你正巧示范了自己希望消除的行为。如果你屈服,那么你教给孩子的是令人厌恶的行为颇为有效。不要自我责备,因为我们都会这样。这是一个生理反应。

我们大多数人对冲突的反应是“战斗或逃跑”的冲动。两者都适得其反。

冲突发生时身体的第二个反应是在大脑中控制权的下移。控制权从大脑的意识和理智区(大脑皮层)下移到处理情绪和记忆的区域(边缘系统)。你从父母那里接收来的信息全都保存在边缘系统之中,包含在你表现出的情绪里。控制权下移的时候,你张开嘴,说出来的是你的母亲或者父亲说过的话。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你是在自动运行,用到的是许多年之前装载在你身上的“程序”。本质上,你成了你的母亲或者父亲,说出的是你发誓绝不使用的言辞和语调。

要想打破旧的反应程序的控制,你必须脱离边缘系统,必须主宰自己的不良情绪。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可以深呼吸,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眼前的情况。利用认知的力量来使用镇静的技巧。一个被动回应的家长可能说:“看你让我做了什么,你毁了这个假期。现在你满意了?”一个镇静的家长则会说:“车里的吵闹声让我受不了。我错过了出口。我把车停在路边,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这让她得以控制当下烦躁的情绪。被动回应的家长示范的是责备,主宰自己烦躁情绪的平和的家长则示范了正直。选择权在你的手中。

坚决的技巧:明确拒绝

想想你有一个8岁的儿子,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把脏衣服扔得到处都是。如果你用以控制为目标的方法来处理此事,你可能会关注做错的事情,并且问:“这些衣服为什么在地上?”如果你使用关注的力量(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更多什么),你可以指出正面的部分:“你一半的脏衣服在筐里!把其余一半脏衣服捡起来,你的衣服就可以拿去洗了!”害怕使人关注不想要的,爱使人关注想要的。

当你使用关注的力量注意你想要的事物时,坚决的技巧会自然而至。缺少关注,你易于受到边缘系统的主宰,并且在自己设定的界限之内消极被动(或者咄咄逼人)。一个态度坚决的家长会说:“如果你想要跳来跳去,那么从沙发上下来,到外面去跳。”如果孩子继续在沙发上蹦蹦跳跳,那么家长会态度坚决地说:“我来向你演示我想要你怎么做。”他帮孩子从沙发上下来,指示他到门外去。一个被动回应的家长可能会恳求:“亲爱的,不要跳了,好吗?够了!别跳了!”孩子继续跳,家长仍是用恳求的方式。一个咄咄逼人的家长则可能会大声喊:“别跳了,否则要你好看!你听到我说的话了吗?”如果你在设定的界限中消极被动(希望迫使孩子高兴起来,或者避免不高兴),那么你就等于屈从于孩子,或者你设定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让孩子突破你设定的界限,你就教会了孩子允许他人突破孩子设定的界限。太过姑息纵容,你会真的创造出一种受害者心态!如果你在设定的界限中咄咄逼人(希望迫使孩子下决心),你就教会了孩子去伤害那些突破孩子设定的界限的人,你可能会教出一个横行霸道的孩子。与此相反,态度坚决教的是尊重的价值。这教会孩子如何设定界限而不会贬低自己或者他人。

选择的技巧:建立自尊并培养意志力

当你说“你要么现在完成家庭作业,要么不能去上星期六的足球课”的时候,你可能认为自己给了孩子选择。然而这并非真正的选择。这是巧妙的操纵,你在试着迫使孩子做家庭作业。如果你控制孩子的意志,他长大后会缺少自己的“意志力”。更进一步而言,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屈服于你,而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他会感到自己被亏待了。

害怕使人想要控制,爱使人构造体系。用自由意志的力量(唯一你能够使之改变的人是你自己),你能够抛开有可能迫使孩子行为得体的理念。于是你问:“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从而重新构造问题。自问:“我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有可能选择完成家庭作业呢?”在这个框架之内,你可以说:“你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厨房完成家庭作业都可以。你觉得在哪里更好?”这样你就给孩子成功完成家庭作业构建了环境。两个选择都可接受,而且孩子能够安全地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通过帮助孩子做选择,以及对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任,你给孩子逐渐灌输了承诺的价值。

只有当你承认孩子的自由意志时,孩子才能运用自由意志,从而每个人都获利。

鼓励的技巧:以孩子为荣,这样他们也会以你为荣

爱的鼓励源自统一的力量。这一力量表明“关注互通,而非尝试与众不同”。利用统一的力量,你可能说:“看啊!没有提醒你就把自己的床整理好了!做好你的部分对全家而言是尽了一份力。”在鼓励孩子的这一行为中,你的注意力在孩子做成的事情上,并且帮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价值。这一意识强化孩子大脑中的额叶,这种强化有助于孩子控制情绪避免爆发。你还可以让孩子知道他的良好行为如何对家庭有所贡献。这教的是相互依赖。不使用统一的力量,你可能会说:“谢谢你把自己的床整理好了。你是个好孩子。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感谢孩子做他分内的家务会教他用做分内的家务来取悦你。与之相反的是教他这样做是对家庭有所帮助,他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对家庭贡献了力量。具体详细的赞美比评判式的“做得好”或者物质奖励(比如用钱奖励)效果更好。害怕使人评判,而爱使人关注。而且,物质奖励经常产生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孩子学会了在表现好之后期待得到“好处”,并且寻求赞同而非智慧。

物质奖励经常产生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

当一个人的精力总放在与众不同上的时候,他要努力得到的是个人关注,而不是对家庭或者其他群体有所贡献。感到与他人联结,让孩子在给予和接受爱的时候都无所顾忌,而且不怕“做得不够好”。

归因于积极正面意图的技巧:将抗拒转变为合作

假设你刚刚看到自己7岁的大儿子把小妹妹推到了一边。如果你将这一举动归因于负面的动机,那么你可能会说:“那样做好吗?如果我推你,你会高兴吗?”儿子所听到的潜在信息是:“你做事欠考虑,而且怀有恶意。”此时,他可能变得具有反抗性和防卫性,继而让问题升级。然而如果你将这一举动归因于正面的动机,那么你可能会说:“你想要妹妹挪开,但你不可以推她,推她会疼。你想要她挪开的时候可以说‘请你挪开’。”儿子听到的是:“你是人。你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够从错误中学习。”使用爱的力量(“看到彼此身上最好的一面”),创造出一个他更可能合作的环境。

你处理孩子犯错的方法,将会塑造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处理错误的方法。如果你责备或者谴责孩子(把不良行为归因于负面的动机),那么你教给孩子的是,犯错误意味着他很坏。与之相对的是,你可以教给孩子错误就只是错误而已。正面意图的技巧来自爱的力量,这提醒我们要看到彼此身上最好的一面。这还教给我们一点,你给予他人什么,就会在自己身上强化什么。因此,在你教孩子“犯错是人之常情,宽恕乃神圣之行”的时候,你也学会了用多一点爱的方式看待你自己所犯的错误。随着你将他人的举动归因于积极正面意图,你也给孩子示范了合作的价值。你是在教孩子消极负面孕育抗拒,乐观则产生合作。

共情的技巧:处理为小事大吵大闹、发脾气

共情是帮助孩子培养成熟情绪的技巧。比如说你对孩子有每天看一个小时电视节目的限制。你看到他在看了一个小时电视节目后还在看,告诉他关掉电视机。“可是,爸爸,这是一个特别节目!求你了!我很想看,不行吗?”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坚持遵守一个小时的限制,态度坚决地说:“不行,到了睡觉的时间了。”他可能会用自己所知道的最佳方式来表达失望:“你从来都不让我看任何节目。这不公平。”使用共情,你可能回复说:“错过这个节目可能让你感到十分失望。你看起来垂头丧气的。”儿子可能没有采用抗拒的方式,而是继续说:“这是一个讲鲸鱼的节目。我喜欢鲸鱼。”然后,你可能回复说:“错过对你很重要而且你喜欢的东西确实挺难受。我非常爱你,我要确保你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起来吧,去睡觉。”当你们一起走向卧室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不知道你对鲸鱼感兴趣。或许我们可以加入绿色和平组织。”共情使你倾听孩子的话,而不会企图改变他的情感。然而,在接纳的力量的精髓中,共情至关重要。接纳的力量表达出此刻即是当下。孩子必须去睡觉,或许他会不高兴这样做。

在上例中,如果你为了操控孩子而使用共情,那么你可能会说:“你的时间到了。我知道这很难,不过下一次你可以先看电视节目时间预告,把一个小时的时间安排得更好。”这其中的信息是:“我知道你不高兴,不过这是你自己的失误。如果不是因为你这么笨,你就不会感到失望了。”如果你不接受此刻的现实,那么你会无意识地想要修复孩子的感情,为此你可能会阻止孩子的感情或者试着让他再高兴起来。如果你怀着真正的共情,那么你可能说:“失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会帮你度过失望。”这教的是怜悯的价值。

共情表明对感情的接纳,这教的是怜悯。

后果的技巧: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在所有的基本管教技巧中,后果这一技巧可以用得亦正亦邪。用来灌输害怕,后果就是惩罚;以爱的精神使用,后果就是教导。

下面这个例子显示出两者的不同。如果你想让孩子羞愧,那么你可能会说:“你知道不应该打弟弟。我无法相信你那样做了,今晚不许看电视了。”如果你的意图是用爱教导孩子,那么你可能会说:“你自己选择。你是打弟弟来得到你想要的,还是对他说:‘可以轮到我玩了吗?’如果你再打弟弟,而不是和他好好说,那么你就回你的房间里去,然后你们两个就都安全了。你明白如果你再打他会发生什么吗?说一遍,告诉我。”

后果来自意图的力量:每一次冲突都是一个教导的机会。冲突可被视为不好的事情,也可被视为教导的时机。你的意图会决定孩子是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还是由于犯了错而郁郁寡欢。当我们从所犯的错误中成长的时候,我们在选择应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时会更得心应手。由此,后果“灌输”了责任的价值,“种下”了应对情况的能力。